摘要: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通过“五村联动、全镇互动”模式实现乡村长效长远发展。罗泾镇通过挖掘各村特色,打造一村一品,实现了资源共享、成本共担;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村落文化特色,统筹公共设施配置,构建了联合治理机制。“五村联动”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为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乡村治理;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情况
宝山区罗泾镇位于上海市北端,东濒长江,西邻嘉定,北接江苏太仓,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5村,位于罗泾镇北部,沿江分布,首尾相连,状似弯弓,均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虽然五村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具有先天优势,但从分批推进各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单一村来推动乡村振兴往往会面临产业同质、资源分散、特色不足、运营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本着乡村是“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的功能定位,在实践乡村振兴的探索中,罗泾镇着眼全局谋发展,提出“五村联动、全镇互动”概念,通过加强协同、优势互补,推进空间连片、统筹发展,共同建设沪北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力求实现资源共享、成本共担、渠道共用、效果共赢,解决守着优质生态资源束手无策、单个行政村力量不足的难题,真正实现乡村长效长远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布局谋篇
一是统一谋划,梯次创建。罗泾镇坚持规划先行,立足互联互通,以点带面,优化各村资源配置,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塘湾村、海星村、花红村、新陆村、洋桥村五个村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方案”。在规划方案中均立足五村区域系统思考,统筹把握五村总体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一村一品等发展方向。
二是一村一品,互补发展。罗泾镇挖掘各村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统筹错位发展。“乡遇塘湾”做强“一朵花”,以千亩林地为依托、母婴康养为特色、萱草花产业为辅助,打造母婴康养村;“蟹逅海星”做强“一对蟹”,以千亩蟹塘为依托、渔事体验为特色、运动康养+科普亲子为辅助,打造长江口生态渔村;“寻米花红”做强“一袋米”,以千亩良田为依托、农耕体验为特色、“休闲农业+科普亲子”为辅助,打造耕织传家村;“蔬香新陆”做强“一篮菜”,以千亩蔬菜为依托、研学拓展为特色,“多元蔬艺产业+森林体验”为辅助,打造研学营地村;“芋见洋桥”做强“一蒸糕”,以省界原乡为依托、农庄休闲为特色,芋艿产业+果香庭院为辅助,打造芋香田园村。
(二)党建联建,组织共强
一是创新党建联建模式。罗泾镇突破行政村界限壁垒、探索构建跨越行政管辖边界的网络型关系,组建联村党委,设第一书记1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负责联村党委的全面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决策共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职能协调、工作合作、资源调配和信息沟通,形成多份联动发展决议。
二是加固网格化治理格局。推进网格化党建,依托全镇三级网格化党建工作格局,加快各村“红帆港”党建(党群)服务站点、“一站式”便民服务站等阵地建设,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统筹推进乡村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振兴。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开展乡村人才“育鹰行动”。
三是党建引领汇聚乡贤。组织五村乡贤、老党员、退休干部、村民代表等共建乡贤理事会,发挥乡贤理事会经验、人脉、资金、项目资源、模范引领等作用,用乡贤的力量凝聚引领文明乡风新风尚、献智献力助力家乡发展。
(三)产业联合,组团共进
一是突出大健康产业导向。塘湾村与馨月汇高端母婴专护服务公司合作,在整合、归并零星集体建设用地的基础上,用好区里专门划拨的建设用地指标,建成母婴健康管理中心,并流转周边富余民房,形成两大功能板块。围绕绿色健康这一母婴关注重点,以“海星渔村+运动森林”基地、花红绿色米食基地、新陆绿色蔬菜基地和洋桥瓜果飘香的乡肴基地为支撑,依托原水生态环境,积极种植绿色稻米、蔬果,做强母婴康养和绿色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夯实大健康乡村新产业。
二是推动农旅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品牌引领、质量发展”,打造宝山湖区域品牌,以市、区农业龙头企业统筹五村稻米产销加工、蔬菜产销和水产养殖,发挥品牌纽带作用,整合区域丰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质量控制,拓展消费市场。串联区域旅游特色线路,统筹五村管理运营,培育形成“泾”彩绝妙发现之旅、“花果宝山”休闲游等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促进相互衔接,切实形成农旅产业升级的“团队效应”。
三是培育研学教育产业。以新陆泾彩营地为核心,整合五村慈孝教育、民俗体验、渔事文化体验、蔬艺农耕体验、芋艿主题农耕体验、乡土乡情乡愁体验、萤火虫生态抚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江口水环境教育等丰富研学内容,通过“1+N”模式培育研学教育新业态,搭建城乡交流新平台。
(四)风貌联塑,环境共护
一是连片修复环境生态。通过“一江”“一河”“一湖”“一库”“一网”,构建区域水生态系统。立足上海饮用水二级保护区、贯彻长江大保护政策,重点实施河道整治和生态治理,五村生态修复连片,构建去富营养化的“水生森林”净化系统,实现水体持续自净,提升整体的生态环境。2020年,五村大部分区域达到三类水质、局部如涵养林可达二类水质。打破村落村界壁垒,农林用地连片发展,6000多亩农地、3000多亩林地构建区域连片生态屏障。
二是重塑村落文化特色。一方面,因地制宜保护历史资源点的完整性、延续性,探索历史元素的再生利用途径。如维护、修缮洋桥老宅、老树,保护小桥流水、果树庭院自然肌理,重塑“一条东升路、百年新陆史”,留住乡愁里的场所记忆。另一方面,围绕慈孝文化和延伸亲子主题,规划农林用地主题化、游憩化开发。
(五)设施联通,邻里共建
一是疏通片区内外交通。罗泾镇充分考虑村民实际需求,以提高可达性、提升行走体验为目标,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立足联动路线衔接、拓宽、修缮和打通断头路,主路联村、支路成网,切实打通“五村联动”的“任督二脉”。此外,利用现有道路基础,以支路为主,分离机动车干扰,打造21公里骑行线路,并利用沿线节点设置八大骑行驿站。
二是统筹公共设施配置。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集约建设片区公共设施,以东西端的塘湾村、海星村为两核设置游客(公共)服务中心,新陆村为营地设置研学教育接待中心,洋桥村为纽带设置五村农机服务和米制品加工中心。同时,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按需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村民活动阵地,突出邻里共享。如塘湾村和洋桥村、新陆村合用一个篮球场,洋桥村和新陆村合用一个垃圾分类点位。
(六)治理联动,智慧共管
一是建立健全联合治理机制。在联村党委领导下,整合各村人力、资源、经验等,构建长效运营管理机制。物业管理统一聘请,协商委托一家专业公司负责片区保洁、保安、保绿,提升村容村貌日常管理水平,保证各村交界地段不留盲区。骨干队伍力量统筹使用,参与治安联防、环境维护等片区事务,引导村民共治共管。
二是推行“千分考核”和“六治三理”。镇党委完善形成10项清单、“千分考核”工作制,并进一步借鉴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抓住群众关心的、矛盾突出的、管理薄弱的环节,梳理形成“六治三理”工作法,并在五村内率先推广,推动片区乡村治理迈上新台阶。
三是构建五村智治平台。以五村为整体,建设数字乡村。配置鹰眼、安防监控等智能设备,接入“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五村信息平台联网、综治工作联动;开发智慧乡村导览系统,实现游客“一机在手即可游遍全域”,开发为老年人服务、河道管理等民生服务和综合管理的智能应用模块。
三、经验启示
(一)产业组团式发展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罗泾镇通过集中梳理片区内生态、土地、设施等资源,放大生态优势,突出产业与环境契合,大健康、农旅、研学三大产业主线贯穿片区,增强了片区发展的活力与动能。更为重要的是,片区内产业发展打通了上下游,延伸了产业链,形成了组团优势,地区发展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资源集约式利用为乡村可持续建设提供新思路
从单一示范村创建,到片区化发展的思路,有助于扩大地区发展的联动效应。区域资源配置由“自给自足”向“互补共享”转变,各村庄运维由“封闭运行”向“跨村联动”转变,以低成本解决大问题,增强了片区内的和谐团结,打造出了特色区域品质。
(三)治理跨村域协同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新路径
村落的有效治理牵动着乡村振兴顺利实现的全局。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冲破以往单方面、低层次的治理困境,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体系,不仅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而且在村庄治理层面实现有效联动。同时,在村落联动治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村民的主体性,强调群众参与,将片区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融入片区治理之中,增强了村民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