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城乡融合发展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六部分 城乡融合发展案例 -> 正文

以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助力兴业富农 ——沪滇携手推进公益帮扶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上海市拥有一万多家社会组织,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上海将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通过出台指导意见,加强政策支持;搭建服务平台,引导资源流动;培育亮点品牌,打造拳头产品等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工作,撬动社会投入资金近2亿元,很多项目落地成为“小而美”的公益帮扶项目,塑造了东西部协作新典范。

关键词: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公益帮扶;东西部协作

一、背景情况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沪滇对口协作全面转入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上海市、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上海真情帮、云南努力干”,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方式,深化协作内涵,用好协作资源,推动沪滇协作从“单向帮扶”向“互利共赢”转变。2021年以来,上海累计实施项目5210个,沪滇协作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塑造了东西部协作新典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工作规范,夯实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基础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建立由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市民政局和各区组成的工作平台,通过各区援外干部收集受援地的帮扶项目需求并开展初审,依托市民政局和业务主管部门优势向相关社会组织发布项目信息,打造形成“社会组织认领公益帮扶项目”工作模式。实现一线需求与后方资源的精准对接,切实提升项目匹配度,推动更多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积极投入。

二是优化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对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提出要求。2018年,本市专门出台《上海市对口支援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的实施细则》,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明确每年安排财政资金,对上海社会组织和企业投向对口帮扶地区的公益项目给予一定资助。为实现该项政策效益的最大化,要求所有申请资助的项目必须经过真实性初审、合规性复审、专家委员会可行性评审,严格履行公示、会审、报批、公告等程序,实行一项目一协议,并且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视第三方独立审计结果按实拨付资助经费,确保真投入、真见效。

三是构建服务机制。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上海联合多方社会力量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如:“163 百万公益行动”,即16家基金会在2022年至2025年3年间,结对本市16个区对口的云南帮扶州市;100家市属国企组织开展“双一百”村企结对活动;1000多家民营企业响应沪滇结对“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活动;“两新”组织、在沪外企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对口帮扶、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协作、民生就业、医教帮扶、民族团结、交流交往交融等重点帮扶领域中发挥作用,助推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典型示范,明确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导向

开展沪滇携手“163百万公益行动”以来,已实现对云南27个重点帮扶县社会公益帮扶全覆盖,通过“前方一群人”的不懈努力和“后方一座城”的精准对接,树立了一批社会公益组织典型,形成了特色公益品牌项目。

在教育帮扶领域,宏天教育奖励基金投入资金,实施了学校硬件改善、助学金发放、学生社团建设等帮扶项目;仁德基金会设立“大城小爱”专项基金,解决特岗教师住宿问题;萤火虫助学团队有近3000名志愿者,已在云南等地资助贫困学生5300多名,每名学生每月补贴400元生活费,还建立数座校园图书馆,捐书十几万册,帮助2700多名学生完成大学梦。

在医疗帮扶领域,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打造“慈善光明行”品牌项目,为白内障患者解除疾病、点亮明灯;还发起“行走的渴望”公益助残活动,深入到云南文山州,为因战致残人员安装维护了4000多条义肢;上海童心援小儿先心病专项救治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专家团队,通过现场听诊、心脏彩超等方式,为云南昭通120余名儿童进行免费筛查,并为符合手术指征的11名患儿进行免费治疗,目前11名先心病患儿均已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

在产业发展领域,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桑梓助农”品牌项目,在云南落地了7个“桑梓小站”,支持当地专业农技人员作为站长驻点,为种植农户提供陪伴服务,助力农民提高技术,实现可持续提质增收;孵化或支持昭通市鲁甸县车厘子,红河州蒙自市芷村镇枇杷、新安所街道石榴,普洱市镇沅县柑橘等农业种植项目,累计受益农户数逾3000户。近年来,通过发挥侨资侨力,让现代农业技术惠及更多农民,陆续帮助红河州孵化了西北勒苹果、芷村镇枇杷、新安所石榴等产业项目。

在民生就业领域,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先后组织成立了13个云南绣娘合作社,培训绣娘超1000人,蹚出了一条“绣片为名片、绣品为商品、绣场为市场”的勤劳致富新路子,吸纳当地妇女在家稳定就业。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发起的“领航计划”于20244月在云南怒江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将烘焙技能与环保课程结合的方式,帮助偏远地区有志于烘焙产业的青年学子,在培养具有低碳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技能的优秀烘焙人才的同时,助推乡村产业和经济振兴。上海银科公益基金会为云南省德宏州芒市81户困境家庭分别提供救助款,用于帮助困境家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圆困难学子求学梦。

在文旅消费领域,上海社会组织积极以“综艺+帮扶”的新模式,参与文旅消费宣传,发掘当地特色产品,介绍多彩的民族风情。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以“科技教师培训”“科普物资捐赠”和“东西部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为主要抓手,在红河州挂牌了50多个共享科普馆,覆盖200多所学校。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引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和非遗工作站,让澜沧的民间非遗传承人走进上海高校的课堂。

(三)加强探索创新,促进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开创新局

继续优化“一个政策”。结合新时期关于共同富裕及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现有相关政策基础上修订完善《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与合作实施细则》,强化分层、分类;强化管理、服务;强化有政策、有资助、有平台、有成效,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务实性引领。

二是加快推动“一个规划”。在政策指引下,推动形成《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联合民政部门、联系市区两级、联动前后方,以务实项目切实回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代新要求,并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构建起宏观导向与微观实施相结合的系统方案。创新打造流动公益募集平台,定向投放上海对口地区公益项目等。

三是切实打通“一网通办”。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尝试数字赋能。服务平台是有效整合不同领域部门资源支撑前后方对接的载体,只有将多部门与多主体进行高效整合协调,才能破除部门分割以及主体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的传导断层,让更多活跃在社会面上的社会力量更快更深地了解上述一项政策、一个规划。

四是适时强化“一套流程”。作为“制度加科技”管理举措,开发并投入试行了“项目资金管理工具”。作为拉近前后方客观距离,强化主体责任、提升管理效能的远程可视化项目管理工具,拟在政策修订完成付诸实施之际,同步投入社会力量公益项目管理实践。

五是持续打造“一批品牌”。持续拓展项目宣传的渠道,借助纪录片拍摄、案例报道、广播访谈、新媒体端等多种形式强化跟进培育,呈现多元化宣传,加大品牌塑造,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切实把“公益半月谈”固化深化品牌化,由点连线带面地宣传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亮点案例”。

三、经验启示

)政策引领与机制创新是关键

上海市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明确财政资金对公益项目的资助,构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双引擎模式。这种政策引领不仅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资金支持,还通过严格的流程管理确保了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搭建服务平台、构建工作网络等机制创新,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精准对接,形成了多方合力。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优势与精准对接需求

上海市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数量多、发育充分、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搭建公益平台,实现了受援地需求与社会组织资源的精准对接。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受援地的实际问题,还激发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小而美”的公益帮扶项目。

)品牌培育与示范引领是动力

上海市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的过程中,注重树品牌、作示范,通过举办优秀案例展示会、出版书籍、签订框架协议等措施,加强了交流、引领和导向作用。这些亮点品牌项目不仅为受援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还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带动了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