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抢抓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中等城市培育试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机遇,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村(社区)”四级体系,梯次推进全县城镇化建设。在全面完成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抢抓省级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有偿退出试点优势,深入挖掘延展产权改革,积极推进城旅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打造“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宜居和美家园,走出了一条具有沂水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关键词: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产城融合
一、背景情况
沂水县,别名沂中县,是山东省临沂市下辖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居沂河、沭河上游。东邻莒县,西与沂源、蒙阴交界,南与沂南毗连,北与安丘、临朐接壤。沂水县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北部为低山区;东部、东北部为丘陵;中部、南部为平原。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120万。近年来,沂水县抢抓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中等城市培育试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机遇,立足当好沂蒙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的旗帜,锚定“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的总体发展定位,积极推进城旅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沂水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新型城镇化试点、中等城市培育、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典型经验在山东省发文推广。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整体谋划,在“路径怎么走”上积极探索
围绕城乡一体提升,做好科学谋划。一是规划先行。以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县为契机,科学编制《沂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等综合规划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出台《沂水县新型城镇化工作意见》,围绕“人、地、钱、技”等关键要素落子布局。二是目标引领。结合沂水地域特色、山水特征、城市特质、产业特点,提出“一二三四”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即以推进撤县设市为总引领,以“建设品质城市、创造品位生活”为发展目标,以“沂蒙北部中心、市域副中心、生态型山水城市”为城市定位,全力打造“工业强县、文旅名县、乡村振兴示范县、宜居宜业生态城”。三是优化布局。按照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推进“一主一副”重点城镇建设。“一主”即将县城主城区作为全县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一副”即以马站镇驻地为核心,配套城市设施和产业园区,打造县域副中心。
(二)推进城乡统筹,在“城镇怎么建”上大胆开拓
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村(社区)”四级体系,梯次推进全县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崛起,强“龙头”。深入实施“以河为轴、两城同建”战略,即以沂河为轴心,同步开发东城、西城。西城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河新城;东城以完善功能、提升内涵为主,推进县城增容扩量提质,加快打造成一座50万人口规模、山水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7年以来,“两城同建”共组织实施350项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510亿元。2022年组织实施道路桥梁建设、棚户区改造、片区征收及安置楼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片区开发、村镇建设6大类、49项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81亿元。其中,支持沂水撤县设市被写入《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壮“龙身”。因地制宜发展四种类型的特色小镇,打造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阵地。第一种,产业园区主导型。紧抓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园区经济试点县机遇,建设沂水经济开发区和庐山化工园区、青岛保税港区沂水经济合作区等特色园区,促进产城融合。第二种,优先发展示范型。把全国重点镇马站镇当作“小城市”来培育,每年拿出专项扶持资金,近年来已转移农业人口1.2万人。第三种,旅游小镇带动型。重点推进院东头文旅特色镇、泉庄农旅特色小镇等旅游小镇建设,院东头镇拥有2A级以上景区8处,其中“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区为5A级景区,泉庄镇成功争创全省首个乡镇整建制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第四种,农业园区承载型。坚持以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14处,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活“龙尾”。在镇驻地,按照欧陆风格、汉唐风韵、乡村风情三种格调进行分类设计,全面“换妆改造”。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发展,累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79个,充分盘活村镇闲置资源,累计招引落地小微项目620多个、安置劳动力2.6万人。
(三)抓好改革创新,在“要素如何保障”上全力破题
充分运用改革思维,破解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难题瓶颈。一是做活资金投入。每年设立市级优先发展镇、县中心镇等小城镇建设资金2000万元,成立城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建立城投公司融资建设平台,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二是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在全面完成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抢抓省级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有偿退出试点机遇,深入挖掘拓展股权质押担保权、有偿退出与继承权、监督权、经营权、收益权等五大权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入市成交46宗1355.61亩,总价款27053.056万元,有效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三是抓好科技成果下乡。建立“专家+技术指导员+特聘农技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组织专家遴选发布本县年度农业主推技术16项,年度经济效益3.9亿元,累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00个,先后推广应用生产先进技术138项、引进新品种132个,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翅膀”。
(四)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到哪里去”上大胆实践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打造宜居和美家园。一是围绕“进得来”,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在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拓展完善居住证的社会功能,实现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一证通”。二是围绕“留得住”,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大企业、利税大户、大企业家“四个培植”,引领带动全县工业提质增效,实施重点技改项目464个,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8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4%,成为进城市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坚持服务业拉动,深入实施“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全县直接和间接参与旅游发展人员达10多万人,有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三是围绕“过得好”,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实现农村公路乡镇通达率、建制村通达率、村内道路硬化率、通户道路硬化率“四个100%”;布局建设乡村区域能源中心,蹚出了农村废弃物处理“生态路径”。公共产品均等化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班额”全部化解;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推进村级医疗服务点全覆盖,打造农村群众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为民改革普惠性实施,创新实施“惠民礼葬”殡葬改革、“喜事新办”婚俗改革和“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行动。
三、经验启示
(一)在发展目标上坚持“率先发展”与“区域均衡”相结合
把中心镇小城市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平台,同步发挥政策激励牵引作用,逐步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率先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路径。同时,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个性展现”与“活力发展”相结合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千面一孔,需要体现镇与城的历史积淀与禀赋、文化特色与根脉,走出主要依靠房地产建镇的发展趋同化误区,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培育独特的核心价值与城市精神,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及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需体现新型城镇的活力与魅力,既要展现新时代创业创新和增收致富的经济活力,又要体现社会活力、环境活力和文化活力,始终保持对产业、形态和功能等的持续更新。
(三)在建设规模上坚持“适度规模”和“功能耦合”相结合
摒弃“贪大求全”城镇发展思路,充分将小城镇“小”的特点发挥出来,将“小”的特点变成“小”的优势、“小”的特色和“小”的竞争力,将“小的即是美的”理念深入人心,融入血脉。同时,充分考虑到小城镇的要素资源承载力,寻求最佳人口集聚区间、最佳规模、能源及水资源保障和最佳功能的匹配与耦合,优化中心镇、小城市以及一般建制镇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