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对农村党员实施差异化管理和量化考核,将农村党员“软性要求”变成“刚性任务”。实施双向协同式管理,委托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培养教育;按需设置党员先锋岗,合理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全覆盖培训,实施清单化管理,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五必到五必访”制度,帮扶年老体弱党员;量化考核式管理,推行党员先锋动态管理与考核。
关键词:党建引领;农村党员管理;量化考核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邃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把各级党员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四川泸县基层党建仍然存在干部无为、管理不力等问题。农村党员管理“统而未分”,泸县251个村,村均党员98名,仍沿袭“一刀切”“一把抓”管理模式,没有科学的分类标准,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流动党员管理“鞭长莫及”,泸县常年在外务工40余万人,其中党员6000余人,存在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等问题,流入地“看得见的管不到”,流出地“管得到的看不见”。党组织凝聚力“弱而涣散”,党员作用发挥“无岗无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需要广大农村党员走在前作表率,但除村组党员干部外,近90%农村党员“无岗无责”,缺乏亮身份、尽义务、担责任的有效平台。
针对存在的问题,四川泸县将农村党员分为四类进行管理,创新“四管四有”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唤醒党员意识,激发党员活力,进一步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作用,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根据农村党员从业类型、任职情况、年龄标准,按照“便于管理、精准服务、发挥作用”原则,将农村党员分为四类:一是县外农民工党员;二是村组党员干部;三是在家从业党员;四是年老体弱党员。针对农村党员不同类别,实施差异化管理和量化考核,将农村党员“软性要求”变成“刚性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双向协同式管理,让县外农民工党员有“家”
一是强化教育管理。成立14个泸县异地农民工党总支、9个异地商会党支部,“一对一”选派专职干部驻点工作。开展“双找”活动,建立信息台账,做到党员流向、从业、返乡创业、担任村干部意愿“四个清楚”。建立党员发展委托培养机制,流出地党组织委托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培养教育,实行“双向考察、两地公示”。二是强化跟踪服务。用好“酒城先锋”APP,利用“一键流出”实现党员动向精准定位。建立流出地党组织“一对一联系、一节一问候、一年一座谈”服务机制,帮助解决就业、欠薪等难题。三是强化回引培育。定期组团到珠三角、长三角、云贵一带,开展农民工座谈会、招引活动,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担保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回引党员回乡就业创业,拉动项目投资,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设岗定责式管理,让在家从业党员有“责”
一是按需设置党员先锋岗。结合群众需求、党员从业状况、优势特征,设置“发展型”“治理型”“服务型”等先锋岗8000余个,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让在家从业党员“有岗有责、有责有为”。二是合理划分党员责任区。依托乡村网格进行基层组织体系重构,在村民聚居点、种植养殖基地、创业产业园等地划分责任区400余个。实施乡土人才“头雁领航”行动,采取“跟师学艺”“科技云服务”等形式,扶持培养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2000余名。三是推行岗位承诺践诺制。实行公开承诺、即时纪实、季度践诺,利用村级“红黑榜”让党员身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工作有动力。
(三)目标问效式管理,让村组党员干部有“为”
一是开展全覆盖培训。采取“集中+片区”“课堂+基地”“讲授+实践”等方式,每年对村组党员干部开展全覆盖培训,抓好农村党员中的“关键少数”。组织村干部学历提升,实现大专学历100%。二是实施清单化管理。建立村级事务“任务、责任、问题”3张清单,拓展“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主题教育内涵外延,每名村组党员干部结对联系6—9户普通群众,常态化开展结对走访、便民代办、排忧解困等服务。三是领办示范性产业。出台《村集体经济考核奖励办法》,每年按年度经营性纯收益的5%~20%比例给予补助,鼓励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51个村集体经济平均突破100万元。
(四)关爱帮扶式管理,让年老体弱党员有“助”
一是经常性关心关爱。建立“五必到五必访”制度,每年落实100万元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为党龄满50年且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党员,每年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3000余名党员受到帮扶。二是针对性送教送学。依托各地乡村振兴学院,对多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培训,引导发展小农产业或工匠技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对年老体弱党员送学上门,开展“家门口”组织生活,“面对面”过主题党日。三是创新性发挥余热。遴选身体健康、热心公益、处事公道的老党员600余名,设置老党员工作室,协助村务管理、参与基层治理、发挥老年党员的余热。
(五)量化考核式管理,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
一是推行党员先锋指数管理。明确先锋指数由基准指数、激励指数和负面指数构成,设定基础分值60分,采取日常登记、季度公示、年度核定流程,对党员履行岗位职责、参与急难险重任务、获得表彰奖励等情况,以及违反村规民约等负面行为,加减相应分值。二是分层分类开展考核评议。镇街党组织负责村组党员干部考核评议,其他三类由村党组织亮分定绩、按分划线,解决不合格党员认定难问题。强化结果运用,以镇为单位,每年按10%评选“共产党员先锋户”并统一悬挂标牌,优先作为“两代表一委员”、村级后备干部人选的推荐对象。对未达到基准指数的约谈提醒,列入“红黑榜”重点教育帮扶,限期整改。三是建立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打破“一评定终身”模式,党员先锋指数、先锋户的评定每年归零、重新计分、重新评定。镇街党组织常态化开展督查,动态掌握“党员先锋户”平时表现、履职情况、作用发挥,对不符合条件的取牌、摘牌,扭转农村党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三、经验启示
(一)农村党员要管好,从严治党是基础
泸县在推进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中,注重把严的要求贯穿到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要求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实践证明,党员队伍管理关键在严。只有严字当头,以严的标准、严的纪律、严的措施扎实做好党员管理工作,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才能保持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新时期党员队伍构成趋于多样,自身从事岗位各异,传统单一的教育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文化和就业方式的党员多样化需求,必须在充分掌握党员队伍实际状况和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坚持突出特点、全面覆盖、便于管理的原则,变“统抓统管”为“精细管理”,对党员类别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并分类提出不同要求和履职目标,确保分类管理精准有效。
(二)农村党员要用好,激发活力是关键
每个党员个体都是党的“细胞”,其活力决定党的生命力,而党员分类管理的关键就是充分激发党员主动干事创业的活力。让先进更先进、中间赶先进、后进加把劲,更好地优化基层党员队伍,必须采取差异化管理,有针对性地搭建履职平台、制定激励措施,让全体党员在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城乡基层治理等工作中,找到发力点,助推党员作用发挥由被动变主动。
(三)农村党员要育好,注重实效是根本
党员在作用发挥、担当作为、提升素质等方面难以量化,主观判断性较强,为确保党员考准考实,必须以“先锋指数”考核、“党员先锋户”等评选为抓手,建立数值量化履职模型,化被动变主动。同时,打破“一评定终身”模式,指数考核要每年归零、重新计分、重新评定,动态调整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调动党员履职尽责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