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乡村组织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五部分 乡村组织振兴案例 -> 正文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 ——湖南省长沙县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湖南省长沙县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通过建强组织保障、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为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区”提供了强劲动力。严格“两委”成员选拔机制,加强党组织后备队伍建设;推行“党建+现代农业”模式,开展“党支部+村级供销合作社”工作试点,加强实践指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助力村民增收;因村施策,激活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的资源优势。

关键词: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党建+现代农业”

一、背景情况

湖南省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省会长沙东郊,总面积1997平方千米,5个乡,15个镇,494个村。是长沙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一主两次”中的两个城市次中心之一和长沙市商业体系规划“一主两副”的两个商业副中心之一,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三湘第一县”之称。

长沙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的重要抓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农村存在集体经济发展人才相对短缺、发展不够均衡、发展条件受限、管理不尽科学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发展,制约了全县乡村振兴进程。长沙县通过建强组织保障、丰富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成功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三级跳”。2019年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2020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2021年所有涉农村(社区)收入全部完成25万元提标任务且经营性收入过6万元。无论是集体经济总量还是村均收入数,在中西部地区均属领先地位。

二、主要做法

建强战斗堡垒,选育实干“领头雁”

长沙县抓住村级换届选举契机,将96名懂经营、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的党员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选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出台“育雁工程”八条,开展头雁讲坛及擂台比武23场,培树了一批“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有故事”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好村(社区)党组织后备力量队伍建设,动态储备300名以上愿意扎根农村、热衷农业发展的后备骨干,从高学历、致富带头人中培养500名左右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充实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力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课堂教、现场学等多种培训方式,有计划地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致富能手到浏阳、望城等地观摩交流基层治理、乡村旅游、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进一步拓展发展思维,增强抓产业、抓发展意识,提升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硬本领。

(二)发挥党员示范,锻造兴业“先锋队”

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员+农户+产业”等“党建+现代农业”模式,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1570家、家庭农场425家,成功打造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开展“党支部+村级供销合作社”工作试点,通过组建村级供销公司,提倡村集体控股,探索允许村干部设立“岗位股”等措施,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创新党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立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管理村级事务新模式,切实发挥党员骨干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党员共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金井镇双江社区以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为契机,整合镇村党建、农办、城建、旅游等条线党员力量,成立重大项目联合攻坚党支部,为争创国家级3A旅游景区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同时,在全县选派农业和工业类科技特派员90名,安排科技特派员项目和工作经费600万元重点扶持绿茶、香薯、食用菌、南美白对虾、多肉等特色种养产业,向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村等43个村选派9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优化资源整合,输送富民“政策包”

制定下发《长沙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十条措施》等相关政策,通过支持社会资本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每年预留100亩村庄规划建设用地专项指标、允许村集体承建100万元以下的农村中小型项目等举措,进一步畅通资本、人才、服务下乡通道。同时,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与星沙建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创新构建“智慧财务”村社分账和集中代理记账管理,夯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基础。加快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激活农村闲置农房、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等闲置资源。做活三大“到村服务项目”文章,推进党建引领“六大强农”行动,促成65家非公企业结对帮扶65个村(社区),带动1000多户群众增收,工商资本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初见成效。

(四)坚持因村施策,探索发展“多模式”

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对达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标准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成员,县财政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奖励。果园镇金江新村、路口镇龙泉社区探索发展“物业经营型”模式,整合利用村集体积累资金、财政帮扶资金等,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兴建仓储设施、厂房、门面商铺等,实现物业收入增幅30%以上。果园镇新明村依托有机农产品创新发展“服务产业型”模式,通过服务当地企业、发展特色产业,2021年实现集体收入198万元。高桥镇白石源村、开慧镇锡福村、福临镇影珠山等地通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依托农文旅优势发展“旅游开发型”模式,按照农民、公司、集体“631”的比例实现集体分红20万元以上。路口镇明月村引进中国隆平种业硅谷示范基地发展“研学集聚型”模式,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春华镇春华山村探索发展“共建共享型”模式,成立长沙春渡水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65户农户利用手头闲钱入股,踊跃筹资61.25万元,实现户均大幅增收。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

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优势和根本保障。坚持党建引领,要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搭建脱贫地区增收致富的平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员干部要带头致富,将合作社优秀骨干成员发展成党员,让党员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中,进一步促进集体经济健康高效发展。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靠的是党支部的引领,但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合作社从艰难抉择中起死回生,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能人和社员群众团结一心,群策群力起到关键作用。

(二)坚持多方合作,增强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系统工程,不能单单依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的力量,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营商环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谋划和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充分调动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提供资源要素、对接市场主体的重要力量;提升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强强联合,成立种植养殖培训基地,引进一批信誉好、市场开发能力强、产品销售渠道广的经营主体,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化配置;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完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实现统购、统销规模化管理,不断增强合作社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带动农村新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坚持民生本位,助力增收渠道的多元化

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是产业发展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实现增收致富对增收的渠道和程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遵循就近、就便、多元就业的原则,根据各村村情民情,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合理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充分带动不同状况脱贫户增收。要进一步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引导脱贫户通过场地出租、入股分红、就近就业等形式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使脱贫群众更多享受产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