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山东省荣成市坚持把信用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贯通,创新推出“信用+志愿”模式。该模式充分激发群众自治热情,构建起“自治、法制、德治”融合互促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带动荣成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呈现出政通人和、心齐劲足、共建共享的新气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破难题、开新局、聚合力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信用+志愿”模式;信用建设
一、背景情况
2012年,荣成市在全国县域率先启动信用体系建设,累计出台50多个规范文件和270多个配套文件,经过9年持续推进,建成涵盖79万户籍和外来人口、6.8万个市场主体、904个部门和村居的信用管理体系,综合信用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是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推进信用建设过程中,农村这个“最后一公里”没有完全打通,一些堵点难点亟待解决。一是,农村管理领域存在一些法律管不到、道德又管不了的治理盲区,亟须在法律和道德之外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二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但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陈规陋习还一定程度存在,亟需找寻一个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三是,原有村规民约的约束力逐渐弱化,在改进乡风、凝聚群众、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大不如前,亟需重构一套能切实管住群众言行的制度规范。乡村治理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信用恰恰是对人“正身立规”的,信用抓好了,农村的规矩意识、新风正气也就树起来了。基于这些考虑,从2018年开始,荣成把信用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贯通,创新“信用+志愿”模式,充分激发群众自治热情,构建起“党建引领、信用支撑、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带动荣成农村呈现出了政通人和、心齐劲足、共建共享的新气象。
二、主要做法
(一)抓约束引导,让信用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针对农村群众善良质朴、古道热肠,看重“脸面”的特点,荣成市把信用管理与村规民约和群众利益“嫁接”在一起,让群众从内心认可信用、运用信用。约束就是把村规民约提升为信用管理。将村规民约涵盖的遵规守纪、移风易俗等事项,都用信用积分进行体现,每一项都跟进相应的奖惩措施,使村规民约的软约束变成了信用管理的硬要求。在每个村居都设立信息采集员,即时采集群众的守信失信情况,定期通过村内大喇叭和公开栏公示,谁守信加分、失信扣分,第一时间让全村人都知道,这样就把村规民约变成了一部基于信用管理的“小宪法”。引导就是把村民福利转变为信用奖励。把村民福利调整为信用基金,由以往人人有份的“普惠式”发放,变成依据信用积分的“差额式”发放,积分多奖励就多,积分少奖励就少甚至没有,提升了信用分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市里明确每个村每季度至少大张旗鼓举行一次基金发放仪式,由村支部书记、镇街干部甚至市级领导现场颁奖,让守信群众有仪式感、荣誉感。激励就是将信用结果与奖惩待遇挂钩,让信用有价意识深入人心。在全市开展“信用礼遇进万家”活动,发布免费旅游、免费乘公交、子女自主择校等170多项信用激励,群众在村里挣的信用分,也可以与城区居民一样享受这些“特殊待遇”,70%的村居还设立“信用超市”,守信群众随时可以用信用分兑换生活物品,进一步放大信用影响力。
(二)抓志愿服务,让信用在文明实践中深化提升
以入选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为契机,将信用管理和志愿服务“合二为一”,把各类志愿服务计入信用积分,全面推开“信用+志愿”模式,用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推动农村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战决胜。将信用积分与环境整治结合,引导农民自发拆除自家违建,并对主动参与拆除违建工作的志愿者给予积分奖励。短短7个月,全市村居实现“应拆尽拆”,拆除违章建筑11万处、100多万平米,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的“环境顽疾”,没有引发一起群众上访,工作成效得到国务院督查通报表彰。
二是农村网格治理成效显著。与其他地方招聘专职网格员不同,荣成市发动5.2万名优秀志愿者成为义务网格员,将原来977个300户的基础网格,细化为1.2万个15户的细胞格,每名网格员精准服务5—7户群众,解决问题隐患50多万个,实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格”。依托网格员人头熟、情况明的优势,协助帮扶责任人开展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工作,高效率筛选出重点监测帮扶对象27户59人,全部得到精准帮扶,有效避免返贫致贫情况。
三是农村暖心食堂红红火火。这个食堂专门为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饭,不依赖财政投入,由社会力量支撑运营,志愿者免费供给食材、全程提供烹饪、就餐服务,参与的志愿者达到3万多人,社会捐助1000多万元,建成运营410家,覆盖全市52%的村居,有效解决了1.2万名老人的吃饭问题,暖心食堂成为文明实践的新阵地、乡村治理的新载体。
(三)抓要素融合,让信用在乡村治理中放大效应
通过信用建设,荣成市在农村树起了新风正气、聚拢了群众心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将信用的势能引流到发展上,推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信用分就是考核评议分,倒逼村居担当作为、狠抓落实。
一是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制定农村差异化考核办法,加大村级增收信用赋分比重,去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到489家,是过去5年的总和,种粮总收入6500万元,村均增收13万元,亩均增收超过50%;新落地特色种植项目近200个,带动社会投资7.8亿元,252个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销号、60%以上的村收入过10万元。
二是环卫管护常态长效。村集体日常保洁、群众“门前三包”、志愿者垃圾分类劝导等责任,都用信用积分量化考核,把原来镇村主推的工作变成全民共建,200多个村的450余名保洁员退出,由志愿者和群众代替,节省人工支出1000多万元,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山东省县级第一。
三是干部队伍优胜劣汰。围绕农村重点工作,不间断开展村级党组织竞赛比拼活动,778个村居、2万多名党员干部同台竞争,考核“德能勤绩廉”,信用分既是党组织评议分,也是党员干部绩效分,根据得分情况,跟进评先选优、工资报酬、组织处理等一系列奖惩措施,推动农村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竞争择优。近两年53个软弱涣散班子后进变先进,83名党员干部受到诫勉谈话和免职处理,“干则有为”成为农村干部新风尚。
三、经验启示
(一)乡村治理必须选好解决问题的抓手
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不少事情是法律管不到、道德又管不了的盲区,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找到适合农村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荣成就是锚定了“信用+志愿”这个有力抓手,通过信用积分和物质奖励等方式,让信用有价深入民心,由信用穿针引线,把农村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准化、具象化,使无形变成了有形,让乡村治理工作可以量化。
(二)乡村治理必须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应当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治理的核心就是要突出农民群众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降低政府参与成本,形成“民事民意、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氛围。荣成就是运用“志愿”活动,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汇聚到村级自治当中来,把村里的事变成了家家户户的事,最终达到凝聚民心民力,实现了“握指成拳”。
(三)乡村治理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各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都不相同,不能简单把其他地方成功的模式移到当地,需要本地化、本土化,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治理方法。荣成的“信用+志愿”乡村治理模式,并没有简单地移植城市信用管理模式,而是前后努力了10多年,在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之后才成功的。荣成农村信用建设,始终围绕“人”的振兴来展开,从一开始树正气,到后来的带风气,再到现在的聚人气,一步步厚实了村级治理的底气,同时也把农村发展的好氛围营造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