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乡村组织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五部分 乡村组织振兴案例 -> 正文

深化乡村治理变革 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探索涉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发展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进多民族团结发展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新路径。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等方面综合施策、集中发力,构建了全域覆盖、规范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甘南州注重转变群众观念,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新网格化管理

一、背景情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辖七县一市、99个乡镇(街道)、664个行政村,总人口74.97万人,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56.5%。受气候条件严酷、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发育落后和分裂势力渗透破坏等因素影响,甘南一直没有摆脱“发展滞后区、深度贫困区、生态脆弱区、稳定敏感区”的困境制约,推动转型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任务异常艰巨。全州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8个县市在2019前相继脱贫摘帽,2020年,全州3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9万户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43%下降为零,如期实现了清零见底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生态优先,找准乡村振兴“支撑点”

甘南州委、州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地位的重大意义,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全过程,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价值,实现了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有机统一。厚植生态保护理念。甘南干部群众对自然生态有敬畏感,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深刻回答“生态如何惠民、如何利民、如何为民”的绿色发展之问。开展生态保护行动。加快推动甘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水土保持等一大批生态工程项目。落实生态保护举措。加快传统畜牧业转型,深入实施退牧还草、已垦草原综合治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力核减超载牲畜。

(二)坚持科学谋划,织牢乡村振兴“保障网”

甘南打破常规谋发展,敢为人先走新路,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藏乡特点、甘南特色的发展路子。环境革命上底色。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向人居环境“脏乱差”宣战,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法规,坚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生态文明小康村提品质。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入点,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致力促进农牧村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五无甘南”增成色。围绕“一年打响,释放甘南‘力’;两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响甘南‘绿’;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红,绽放甘南‘好’”的目标,全面启动“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绿色发展升级版迈出坚实步伐。

(三)坚持分类打造,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甘南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原则,立足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底蕴、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绘就了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亮丽乡村图景。对自然生态条件好的村,大力建设生态体验村;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条件,适宜发展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特需品加工的村,建设特色产业村;对气候良好、景观优美、住宿洁净、交通便捷的村,建设休闲度假村;对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和民俗民情传统的村,打造民俗文化村;对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遗迹遗存、红色文化悠久厚重的村,打造红色旅游村。

(四)坚持产业富民,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

甘南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和高原特色产业优势,着力壮大产业振兴双引擎,形成了文化旅游和特色农牧两大首位产业,推动甘南由“经济跟跑者”走向“生态领跑者”。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加快绿色崛起、实现富民兴州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全面提升了“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的主题品牌。依托资源禀赋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放大特色优势,建设形成“五大畜牧业产业带”和“五大种植业产业带”,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商品经济”的大转变。

(五)坚持系统治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石”

甘南州以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文明村社+和谐寺庙+十户联防”的“4+”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突出党建引领。搭建“县市党委—乡镇(街道)党(工)委—农牧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四级组织架构体系,做到党在网格中建、人在网格中走、事在网格中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激发动力活力。发展壮大基层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等各类社会组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共建共治共享。组建以网格党组织为主体、群众代表参加的协商议事会,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村民说事、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格局。

(六)坚持强力执行,促进乡村振兴“见成效”

甘南州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州委书记任组长、州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事机构,从全流程进行从细从实包抓推进。强化资金保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对藏区专项、涉农资金等进行优化整合,最大限度保障重点工程、重点任务的顺利推进,确保每一类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搭建交流平台。每年至少组织州、县、乡、村四级开展一次现场观摩活动,有效促进县市、乡镇、村级之间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学习中互相提高,在全州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严格督查考核。建立“5533”督查工作机制,制定《督查办法》《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问效问责办法,从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个维度进行针对性考核评估,形成了齐心协力、上下同心的干事局面。

三、经验启示

(一)谋划与规划相辅相成

甘南在环境革命、产业培育和乡村治理上,都坚持“一盘棋”理念,把系统思维贯穿工作始终,进行深度谋划、科学规划。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优化功能布局,根据区位条件、优势资源、自然禀赋等,系统谋划每个村庄的产业定位,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突出因地制宜。遵循村庄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把保护建筑、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统一起来,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新格局。突出执行落实。思路和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不扣抓落实,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督查、指导、协调作用,坚决避免“拍脑袋”决策和“翻烧饼”行为。

(二)共建与共治相融互促

甘南立足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在乡村治理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创新,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局面。一是体现党的领导。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社会治理新机制。二是体现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依托自治组织,鼓励农村开展各类协商活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之路。三是体现市场作用。创新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城镇和农村融合发展,让市场在乡村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以市场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嵌入产业链上,使他们获得更加稳定持久的产业增值收益。

(三)方向与方法把控有度

甘南在深化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有效把控思路方向与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因村制宜,灵活精准施策,特别是抓住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这个关键,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去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长本领。同时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设置环境整治“红黑榜”,一月一通报,半年一观摩,在综合评分高的县市召开现场推进会,激发奋勇争先、赶超进位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