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乡村组织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五部分 乡村组织振兴案例 -> 正文

“院长制”疏解乡村治理堵点难点 ——重庆市江津区保坪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探索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重庆市江津区保坪村面对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收入增长难、治理成效差等问题,因势利导,以“院长制”为载体,延伸自治细胞,细化治理体系,明细分工合作,通过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强化积分制治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庭院经济等措施,多元并举,系统提升组织效能、头雁效应和治理效果,以疏解乡村治理难点为突破口,探索出有效的乡村振兴村级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院长制”;多元参与

一、背景情况

重庆市江津区保坪村位于先锋镇西部,面积10.5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71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263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6.5%。随着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降低,村级公共事务关注度下降,村民收入水平和乡村文明发展面临较大困境。加之保坪村由7村并1村后,全村大小院落70余个,村两委成员仅有十余人(含外聘人员),基层有效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难点。保坪村因势利导,把推进乡村治理作为村两委的重要职责,依托江津花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区位的地理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乡风文明”建设,以院落整治为重点,创新性提出“院长制”规范乡村组织运行机制,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积极树立基层社会治理的乡村典范,提高村民进行环境整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党建引领力、自治约束力、法治影响力、德治感染力等“四项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重庆市江津区保坪村依据地理位置特征和人口构成特征,对村域范围进行适当划分,形成较为科学的院落治理,以“院长”为基础,构建广大村民主动、多元主体联动的治理体系。同时,通过乡风文明建设、积分治理、信息技术和发展产业等手段,全力推动基层治理有序、有效开展,实现了落后村到示范村的转变。

(一)因地制宜形成共治基础

在全村划分出9个大院(胡家岗、李家沟、塘坎上、新湾、牛角丘、雷家湾、郭家湾、塘二湾、外林湾)进行先行示范,统一整治,分步推进全村30个大院实施治理。通过选举德高望重、有一定组织能力,能以身作则、团结邻里、家风良好、卫生习惯较好者担任“院长”,村两委组织对“院长”进行素质提升培训,落实“院长”责任制。“院长”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督促本院村民执行村规民约。对人居环境改造意愿进行调查,对乡村治理参与意愿较弱的村民进行动员,邀请文化人士和乡贤参与,讨论大院名称、大院主题、制定院规院训,协助村民制定家风家训,给予村民充分的自治空间,由村民共建共享“院长制”的建设成果。

(二)分工协作完善组织体系

通过“院长制”的实践初探,由村书记兼任总院长,建立“一院一档”规范大院管理,统筹大院内农户需求,对外联系服务,减轻大院内农户经营管理负担,两委成员和村民小组长按照拟定的任务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形成了保坪村“院长制”乡村治理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村两委成员治理不足现象。保坪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祖祥表示,“‘院长’是邻里间的熟人,有威望,在‘院长’的示范带领下,工作很快就推动下去了,大大减少了我们干部的负担。”

保坪村“院长制”组织结构图

(三)党员模范带动村民参与

党员农户在门牌标识上加上党徽和红色渲染,强化党员身份庄严感和认同感。在村党委的指导下,党员带头成立“萤火虫”夜间巡逻队、“洁卫士”志愿者服务队,各大院党员积极参与“院长制”规章制度设定讨论,带头接受环境卫生治理、垃圾分类的培训,主动接受村委对大院每月卫生情况、院规执行情况的考核,积极参与院坝议事活动,主动为村民调解矛盾纠纷、宣传乡风文明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讲理坝”的阵地作用,宣传政策、召开院坝会、调解纠纷、开展主题活动,实现“大院事大院说,大院纠纷大院调解,大院活动大院搞”,营造良好氛围,党员为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起到了组织推动的重要作用。

(四)多措并举推动乡风文明

一是弘扬家风家训。院内每家每户在院长的引导下提炼家风家训,张贴在自家房屋门口,自觉遵守。二是落实“三书一表”。村委会通过“院长”与群众签订安全责任书、与企业单位签订共建活动保证书、发放共建活动告知书和共建活动进度安排表。三是加强宣传,各“院长”作为大院带头人,通过召开院坝会议,学习村规民约、院规院训,走家入户等形式,积极宣传大院建设工作。四是“院长”带领本大院居民开展“平清改”自治行动,院内公共部分实施分户责任制,村委协助村民了解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垃圾分类分级管理。通过精心设计和优化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目活动,以各类优秀评比活动吸引村民参与其中,有效消减了农闲时节赌博、迷信、攀比等不良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乡风文明。

(五)积分管理激发群众动力

“院长制”的基础上,增加积分制,通过对院内村民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卫生情况进行评比、打分,对表现良好,积分较高的村民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由其使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通过开展自评、他评等互相督促。结合积分考评,以大院为单位设立“红黑榜”,对大院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情况月度评比,作为对村民思想转变、主动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激励机制。通过“清洁庭院”评比,村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滥砍滥伐、乱挖乱采等现象;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完善垃圾分类积分规则和垃圾收费管理办法,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域集中处理的方式”,实现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和处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六)信息技术提升治理效率

一是发挥江津区“雪亮工程”的作用,利用公安网络联网监控,在重要路口、重点场所均设置监控点。二是在院内公共出入地段、重要节点、留守老人家中安装监控,各农户随时可查看院落及自家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的情况。三是由村社会工作室牵头建立了“院长”微信群和村集体微信公众号,村集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村情民意、政策信息、积分评比、红黑榜信息等,农户可以通过公众号查阅相关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商业经营。“院长”组织院内党员、志愿者负责微信公众号的应用推广。

(七)发展产业筑牢治理根基

保坪村大量劳动力人员外出打工,大院空心化程度严重,各大院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让乡村留得住人,让留在乡村的人富起来。依托“九院九景”的特色和“花椒之乡”品牌,创新经济收入,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引进优质企业,开展各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依托全村特色花椒产业2500亩,发展经营主体将闲置农房打造椒香小院、花椒小厨、邑舍民宿等民宿,丰富乡村业态。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胡家岗等9个大院布局,引进家庭农场等主体建立乡情馆、乡创中心、木艺小院,形成“一院一主体一业态”,已拥有300亩牧场、10亩儿童森林乐园、30亩花海、300亩创丰贡米基地、蓝色精灵10里环湖长廊、2000亩高品质柑橘种植基地。保坪村成功举办“稻田文化音乐节”和“蓝莓采摘节”,建成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体验园、国家级现代农业园,是江津乃至重庆的重要乡村旅游基地。保坪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市级全域旅游示范村”“重庆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有效的治理发展路径得到央视7套的关注报道。

三、经验启示

(一)细化治理结构,有效提升乡村组织效能

“院长制”是在村委会下设村民组的框架下,再向下延伸形成的自治组织,有效解决了村两委“竖不到底、横不到边”的弊端。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实施线上线下集中管理,每10户至15户为一个单位,选出一名“院长”,负责管理本片区的环境卫生、政策宣传、信访维稳、邻里纠纷、困难帮扶等具体事务。“院长”主要由乡贤和有影响力的村民担任,能力强、信誉好、威望高,又有为村民服务的热情,容易取得村民信任和支持。“院长制”的建设,补全了乡村治理的短板,缩小了村民服务 “半径”,让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群众有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二)深入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头雁领飞效应

乡村治理,内容纷繁,特别是邻里纠纷等日常问题,单靠法治或行政手段,往往事倍功半。“院长制”拉近了村民自治距离,“院长”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主要靠带动村民来开展工作。如抓环境卫生,“院长”从“自扫门前雪”开始,然后带动邻里,并形成常态和习惯,这比以往少数人去管实用得多。“院长”既了解实情,又掌握双方的关系和脾气秉性,多采取法情并用的调解方法,化干戈为玉帛。

(三)多元主体参与,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院长制”融合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保坪村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村委设立社会工作室,“院长”和社会组织实施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制,村两委成员责任到院,村民小组责任到户,各大院党员住户,在门户牌上注明党员身份,起示范带头作用。农户参与大院建设的民主决策,院落居民既是“院长制”的受益者,也是“院长制”的主导者。无论是大院居民自主创业经营,还是引进的企业业主,都会参与到大院建设中来。村委组建“萤火虫”夜间巡逻、“洁卫士”志愿者服务队,引进社工机构,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残疾人员开展帮扶服务,弱势群体得到有效照料。

思考题:“院长制”有效实行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以此为基础实现五大振兴的耦合联动?

延伸阅读

1.“院长”凝聚发展合力——重庆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疏通治理堵点的“大院”探索》,中国经济网,2022412日。

2.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128期 重庆江津“院长制”疏通乡村治理堵点难点》,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官网,202112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