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强化党建引领,以“党支部+”模式构建脱贫长效机制。通过“党支部+庭院经济”开展连队居住区环境整治,发展庭院经济,在实现连队环境改善的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增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拓宽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通过“党支部+整合资源”激活连队闲置资源,提升扶贫资金利用效率,壮大集体经济。此外,创新扶志扶智模式,通过“订单式”技术岗位培训,实现闲置劳动力有序就业。当地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推行“积分奖励”“选树典型”等模式,推进连队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织密维稳防控网络,确保连队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巩固机制;“党支部+”;扶志扶智;乡村振兴;网格化管理
一、背景情况
四十四团十八连占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区内户籍人口823户3569人、常住人口 587户2628人,少数民族覆盖率为97.7%,耕地面积10510亩,人均不足3亩,曾经是贫困连队,同时也是兵团重点维稳连队。四十四团十八连在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连队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幸福连队建设,努力把连队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党支部+”模式,让连队关起来
四十四团十八连党支部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连队发展优先位置,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围绕连“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连队党支部书记,同时把一批政治素质高、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能手、本地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拟任为“两委”班子成员,以此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本领高强、作风过硬、一心为民、群众公认的连队带头人队伍,推进支部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1、发展“党支部+庭院经济”。2019年四十四团十八连党支部按照兵团师团党委工作部署,扎实开展连队居住区环境整治,拆除破、散、危房850户,新建一户一院式抗震安居房587套,按照“五通七有”标准保障到位,彻底改变了连队“散、危、破”“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实现了连队区域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有序,连队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凝聚力大大增强。
在坚持庭院干净美观、效益增收两个原则的基础上,连队党支部带领群众采用庭院种植、庭院养殖、庭院餐饮、庭院仓储、庭院电商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壮大连队集体经济,打造集观赏、采收、民俗体验为一体的休闲观光连队,把十八连打造成为图木舒克市后花园,使连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促进了连队群众增收。
在实施“党支部+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中,党支部针对缺乏劳动力的困难家庭精准制订帮扶计划,连队党员干部人人有帮扶对象、人人有帮扶措施,利用业余时间,与帮扶群众一起砌花墙、垒馕坑,一同修剪果树、补种葡萄苗、修埂种菜,一块整理房前屋后卫生,美化居住环境,解决生产困难,助推庭院经济增收,树立稳定脱贫信心。在连队党支部的帮助下,十八连群众阿里木•克里木和妻子做起了庭院餐饮,每天为连队群众供应早中晚餐,包子、馍馍、拉面、抓饭、炒菜、烤肉等美食深受大家欢迎。眼下,仅庭院餐饮一项每天就能为阿里木•克里木一家带来150元左右的收入。
2、发展“党支部+合作社”。连队党支部结合实际在做实做优合作社上下功夫,相继成立了腾达农机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其中,农机合作社投资220余万元,在实现109户贫困户年年有分红的基础上,每年产生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养殖合作社投资80余万元,养羊700余只,带动了3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切实拓宽了连队群众致富渠道,已成为连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助推器。
3、发展“党支部+整合资源”。连队党支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先后建成“十小店铺”、鱼塘等创收项目,将连队老办公室对外出租,等等。其中“十小店铺”年租金10.63万元,鱼塘年租金2.1万元,将连队老办公室对外出租年租金3.5万元。通过对资源整合利用,连队实现年租金总收人21.03万元,初步达到让连队的资源活起来、让闲置的土地用起来、让扶贫资金动起来、让连队的环境美起来的目标。
四十四团十八连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实施好“领头雁工程",充分发挥连队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灵活采用“党支部+”模式,使连队集体经济焕发了活力,得到了发展,助力了群众增收,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为连队成为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添砖加瓦。
(二)扶志扶智添动力,倾情帮扶惠民生,让连队富起来
四十四团十八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采取“订单式”技术、岗位培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连队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参加“短平快”专项能力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实现闲置劳动力有序就业,探索出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针对无法外出就业的困难群众,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缺少资金的群众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帮助发展家庭养殖:优先给予土地承包;引导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等等。通过多途径助力群众多元增收。同时,连队党支部把抓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扶志扶智的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连队社会发展各方面。通过开展群众大舞台,成立腰鼓队、模特队,修建文化活动中心、运动小广场、群众健身园,丰富连队群众娱乐文化活动;承办第二届农民丰收节,向全国人民展示兵团形象;举办民汉婚礼,打破民汉藩篱,加强民族团结;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风俗习惯;打造“二十四孝文化墙”,传承国学经典,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积极弘扬道德新风;充分利用周一升国旗、周二扶贫专题课堂、国语培训课堂等时间开展“发声亮剑”,进行感恩奋进教育,引导群众学政策、学法治、学致富本领,在切实提高连队群众对惠民政策知晓率的同时,让群众知道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内涵的文化活动,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在增强连队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同时,引导连队各族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自觉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进一步树牢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从心灵深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网格化管理,凝聚共治力量,让连队好起来
按照“五统一”标准(网格统一划分、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资源统一整合、服务统一标准)及时推进网格化管理,实现12平方公里、823户居民网格走访巡查管理全覆盖。
本着“管理全覆盖、资源共分享、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的原则,连队居住区划分了4个网格,网格长分别由连队“两委”委员担任,每个网格管理150户左右居民,每个网格内均设立了网格公示牌,公示网格长、联户长姓名及联系方式等。为更好地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四十四团十八连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支部分设4个党小组,组长分别由4个网格长担任,第一书记、书记、副书记、寺管会主任、“访惠聚”工作队员等结合工作职责分别编入4个党小组中,让党员干部在网格化管理中更好地服务连队群众。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巩固脱贫成果中充分取得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自治中取得了实效。如通过网格,群众积极参与连规民约的制定,通过推行“积分奖励”“选树典型”等模式,推进连队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居住区综合整治中,连队群众通过网格推选出的群众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施工质量,对钢材、门等材料详细询价,节约建造成本,仅钢材一项节约700多万元,集中拆除旧危房850户。通过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格局,织密维稳防控网络,确保连队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三、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四十四团十八连党支部通过紧紧抓住人才,不但推动乡村振兴。
(一)夯实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培养造就和开发乡村本土人才,从当地致富能手、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中挖掘本地政治素质高、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领导班子成员,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连队领头人队伍。以提升连队组织力为重点,围绕连换届选举,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创新“党支部+”模式,强化党建引领。
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党支部+庭院经济”模式改善了连队群众人居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庭院经济,有力促进了连队群众增收:“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拓宽了连队群众致富渠道;“党支部+整合资源”模式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整合利用当地资金发展创收项目,盘活扶贫资金的同时带动连队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坚持因户施策,强化志智双扶。
深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贫困治理路径,鼓励贫困群众挖掘自身优势和特长,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热情。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成立“访惠聚”工作队为贫困群众出谋划策,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采取“订单式”技术岗位培训,组织贫困群众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注重提升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实现闲置劳动力的有序就业,多途径助力群众多元增收。
(四)坚持网格化管理,凝聚多方力量共治。
深入推进层级化网格管理模式,持续扩大网格治理覆盖面,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提升管理水平。丰富拓展“积分奖励”“树立典型”等多种激励模式,增强连队群众参与管理的热情,持续推进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凝聚多方力量共治美好家园。
思考题:“党支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脱贫致富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延伸阅读:
1.《立足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门户网站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四团:打造群众满意的生活环境》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