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18年成为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以来,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赋能乡村教育发展,积极部署全区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智慧教育“数字底座”,通过“一朵云”“一张网”“一块屏”“一中心”促进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为全国推进“互联网+教育”和教育数字化提供宁夏方案。
关键词: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教育数字化
一、背景情况
2018年7月,宁夏获准建设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宁夏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探索破解“六大难题”,即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破解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破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改善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状况;破解传统教育模式不优的问题,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破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到位问题,重塑教育绿色GDP生态;破解教育服务保障能力不足问题,切实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围绕这些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宁夏利用“互联网+”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教育改革探索实践,为中西部支撑省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2023年4月,宁夏高标准通过示范区建设的国家验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跃升至全国第5位。“互联网+教育”的宁夏经验,已经成为宁夏教育数字化递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金色名片。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系统设计,完善协同联动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部区共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召开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互联网+教育”领导干部研讨会等,统筹协调推进项目规划、经费保障、应用管理等重点任务落实。建立政府考核、专项督导、第三方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将“互联网+教育”纳入自治区党委对市、县(区)的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和自治区政府教育专项督导范围,推动区、市、县、校四级协同联动,形成强大合力。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细化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工作举措等,明确提出“两步走”发展路径和阶段目标。出台教育专网、智慧校园、资源共享、达标县建设等10余项规范标准,推动构建从基础建设到融合应用、从素养培育到能力提升、从学校个体发展到县域整体发展、从共享开放到安全管理的全方位立体化规范标准体系,实现“互联网+教育”建、用、管等环节全覆盖。
三是加强政策配套。创新运营与管理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互联网+教育”基础建设、资源开发、设备运维、技术服务等。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设立专项资金,推动构建区、市、县三级资金保障体系。完善引才聚智政策,成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宁夏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组建专家组,汇聚全国有关方面专家200多人次入校开展建设与应用指导。持续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配置、应用考核激励、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专项政策,着力保障“互联网+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聚焦数字转型,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基座
一是“一朵云”破解资源建用壁垒。统一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宁夏教育云”,注册用户覆盖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等群体,推动实现知识生产、学习支持、监测评价、管理决策等“云上通办”,人员、信息、资源、应用等一站检索、一键触达、一网统管,为全区160余万名师生在线上课提供有力保障。宁夏青铜峡市第五中学学生代博文高兴地说道,“现在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上‘宁夏教育云’找资料、做测试,或者远程请教数字学校的老师们,问题不过夜”。
二是“一张网”畅通资源共享之路。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通过统谈统付、以租代建等方式,大力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打通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网络接入通道,形成1个省级核心节点、28个市县枢纽节点专网体系,自治区各学校互联网200M以上带宽接入率、无线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西坪小学校长说道:“互联网打开了山里娃看世界的窗户,娃娃们没见过的风景、没听过的音乐,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听到,县城学校的好课我们也能上,老乡们也不用非得带娃挤县城了”。
三是“一块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施数字终端全覆盖项目,统一为乡村学校配备多媒体数字教学终端,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数字化教学功能室等,出台《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指南》,推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县(区)、学校与乡村振兴重点县(区)、乡村学校结对,常态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动优质师资在线共享。
四是“一中心”赋能县域乡村教师成长。在15个县(区)布局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一体的县域教师智能研修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常态组织乡村教师开展数字化示范教学、教学实践探索、智能教育体验等,引导乡村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策略,助力专业发展,有效破解了偏远山区乡村教师因地理、时间、经费等因素,难以参加培训的问题。
(三)强化资源共享,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推进数字资源广泛覆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引入、动态更新和共享开放机制,推动跨省合作,利用闽宁、京宁、沪宁等合作平台,落实互联互助、双师课堂等协作项目,将外省优质资源引入并与区内学校对接。推动全区8所本科高校与对口支援的福建省高校实现网上协作共建,与国内92所高校实现在线课程、数字图书文献等资源共享。在接入国家资源库、整合本地资源库的同时,每年动态引入全国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2500余万件,实现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覆盖。
二是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出台“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指南,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常态化应用。推动城乡一体,在政策、项目、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支持中南部9县(区)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推动225所城镇优质学校与450所乡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健全跨县跨校帮扶机制,按照“区带市县、市县带乡镇、乡镇带村组”工作思路,开展跨县区、跨学校“1拖2”互动教学教研活动,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足课的问题。
三是推进名师资源在线共享。组织开展“5G+”教师智能研修,举办“1+N”“1+N+M”远程评课、协同研修和网格化精准研训等,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积极推动名师在线教学辅导,打造宁夏数字学校,鼓励名校名师开通云端网校、名师讲堂等,面向全区学生开展网上课堂教学、辅导答疑等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要。
(四)坚持创新引领,释放教育改革强大动能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国家试点,实施“人工智能+教师”等9大行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管理、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实施“互联网+教育”人才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开展教师培训,研发教师信息素养网络测评系统,对校长、教师、教研员开展全员测评,引导广大干部教师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与新技术应用能力。
二是深化教学模式变革。推进“互联网+”课堂革命,积极开展问题导学、小组互学、探究引学、技术助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亲子和家校互动,形成“博雅智慧课堂”“3571讲学稿”“3333翻转课堂”“产教融合双师课堂”等一批“互联网+教学”创新典型案例,以技术赋能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
三是创新教育治理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治理,推动实现入学转学、办学审批、资格认定、证书办理等1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线上“一网通办”,大幅提升教育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推动教育现代化
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要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树立问题导向,逐一分析解决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补齐教育的“短板”。要瞄准核心问题、破解难点问题、关注发展问题,破除思维观念上的束缚,释放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活力,充分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应用教育信息化能力,全面拓宽“互联网+”格局视野,强化服务开放意识,构建更为紧密的专家互动机制。
(二)坚持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促进教育均衡化
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把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促进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在“互联网+教育”工作中推动数字资源服务普及,大力建设数字校园,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坚持以平台建设为总抓手,汇聚教育大数据
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省级大平台,汇聚教育大数据,创新平台运营服务,优化资源供给新模式,推动平台特色应用,创新服务教育教学新机制,开展智慧校园应用活动,推进“两平台”融合应用,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以省为单位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汇聚海量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将数字教材与课程资源通过“云端”下沉乡村学校,有效破解乡村学校因资金短缺导致的优质资源匮乏问题,使乡村学校师生平等享受到优质的数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