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 正文

创优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辽宁省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与实践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辽宁省庄河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领域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乡村发展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庄河市秉持“两山”理念,以农村垃圾治理为抓手,聚焦“领、带、控、治、补、建”,通过凝聚共识、创新引领、加大投入、管建并重等方式,建立了长效清洁治理模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百村示范、千村清洁”行动,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制,打造秀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关键词: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垃圾治理

一、背景情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门大学问,涉及面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庄河市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农村领域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乡村发展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被庄河市委市政府提升到乡村振兴、高质量脱贫和促进乡村文明的高度,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东侧南部、黄海北岸,北纬39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大连市的水源地。这里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是辽南地区宜居宜业的好去处,曾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近年来,庄河市秉持“两山”理念,以农村垃圾治理为抓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百村示范、千村清洁”行动,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制,打造秀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一个“领”字,高位推动,压实责任

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庄河市建立了345工作机制”。“3”即市、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4”即包保责任、工作调度、督查考核、宣传教育四项制度。5”即形成市、镇、村、村民组、村民五级联动的工作局面。市级成立20人督查组,各乡镇成立10人以上督查员队伍,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上传至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微信群,每周评分结果作为拨付乡镇垃圾整治经费的重要依据。从2018年伊始,为进一步强化动员引领,庄河市委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坚持高位推动,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年度重点工作,形成市、乡、村、组、村民五级联动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合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

(二)坚持一个“带”字,广泛动员,凝聚合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人民战争”,需要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以达到共建共治的目的。庄河市发动党员干部开展多维度、广覆盖的入户宣传,在庄河电视台《美丽乡村》栏目开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栏,通过《庄河发布》、庄河电视台、970广播、微信公众号、宣传单(条幅)、集中宣教讲解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引导,录制播放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广播,制发五指分类牌(板)16万余张,将“五指分类法”纳入村规民约,群众知晓率广泛提高。市乡两级妇联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晒晒我家小院子”典型展播,鼓励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庭院整洁活动,党员干部家庭带头栽花种草参与评比,增强“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

(三)坚持一个“控”字,精准施策,源头减量

庄河市坚持将末端治理与源头减量相结合、日常保洁与定期清理相结合,建立“1945”长效清洁治理模式,致力实现垃圾“零增长”。“1”即由1个企业——庄河市林水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农村垃圾的全程转运,“9”即由9个垃圾转运站承担乡镇垃圾压缩任务,“4”即在小城镇镇区推行垃圾“四分法”“5”即在村屯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五指分类法”。通过推行“1945”模式,全市2929个屯(组)成立保洁队伍。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设立19个农药包装和农膜等废弃物回收站。将清“三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力抓手,引导农户培养庭院整洁意识,提升乡村“颜值”。水源地乡镇桂云花乡,肩负涵养水源、守护大连市“水碗”的重要职责,着力打造清“三堆”示范路、示范屯;太平岭乡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精品水果(歇马杏)采摘、特色主题民宿的有力推手,引导农户创建精品民宿,通过手机自媒体宣传推送;仙人洞镇马道口村充分发挥“环保鸽”环保志愿者队伍的作用,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清“三堆”志愿服务,为乡村旅游打造新的人气增长点。

(四)坚持一个“治”字,加强联动,祛除顽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联合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将村庄清洁行动与住建部门的城乡垃圾整治、交通部门的公路建设、水务部门的河道治理、生态环境部门的污水治理、爱卫部门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妇联的“美丽庭院”创建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脏乱差综合整治。2023年,全市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230.9吨,清理村内水塘794口,清理村内沟渠数量4007.6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2092.8吨,清理‘三堆’4133个。对废弃地膜、农药包装回收实行“管、控、治”三步走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以村屯农药、农膜使用、回收台账为基础,以20个乡镇农药、农膜回收站和227个村级回收点为支撑,以林水集团为转运主体的使用、回收、转运、处置一体化循环体系废弃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94.3%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共建设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4个,1222家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31%

(五)坚持一个“补”字,深化改厕,补齐短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旱厕一直是庄河市农村环境和卫生条件的短板,特别是庄河饮用水水源地乡镇超过半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压力较大,加之出于预防粪口传播类疾病的考虑,改厕的需求极为迫切。为此,庄河市深入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认真抓好“小厕所大民生”。作为一类县,科学制定出台庄河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程序相关事宜。改造期间,市长定期调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周实地检查督导。市、乡、村三级挂图作战,农业农村、爱卫部门常态化开展业务指导,乡镇建立党委书记亲自抓、乡镇干部包村屯、村书记和第一书记常驻一线的工作机制。全市改厕8.76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同时,还对甲型“玻璃钢+轻钢彩板”、乙型“玻璃钢+砖混”、丙型砖混三种改厕模式进行完善,通过增强化粪池罐体密实度、更换太阳能照明设施、改进厕房棚顶角度等,进一步满足农户需求。

(六)坚持一个“建”字,建好设施,打造美丽乡村

在增强体制机制“软实力”建设的同时,庄河市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硬件”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庄河市在重点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14座,配套管网共计124.7公里,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4.47万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累计完成硬化面积1347万平,占比61%,其中桂云花、步云山、荷花山、王家,4个乡镇已完成硬化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将实现村屯硬化路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23年初完成了10项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改善9.24万农村居民饮水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特色产业,打造出“农耕文化”“红色精神”“满族风情”“渔家文化”“康养休闲”等主题的美丽乡村15个。

三、经验启示

(一)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庄河市被誉为大连的“后花园”和“水碗”,不仅在于当地充分认识到改善人居环境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文明素质以及乡村形象的有力抓手。实践证明,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守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必要前提。

(二)始终坚持高位引领推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远的、根本的全局性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只有坚持高位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建立完善的督导考核机制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突出狠抓落实的工作导向,有效传导工作压力,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充分顺应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三)始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最重要的建设者,必须依靠群众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厕所革命”等重要民生项目上杜绝“大包大揽”,在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资金筹措、运行管护等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选树典型,在潜移默化中带动群众参加人居环境整治与维护,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把公共设施建好管好。

(四)始终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群众期盼和意愿科学确定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垃圾分类减量、“三堆”清理整治、“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不搞“一个模子套到底”。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治理,凸显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