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 正文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江苏省昆山市泾河村聚焦改革推进乡村建设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新时代以来,江苏省昆山市泾河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百姓所需、实力所能、群众所盼、发展所向”原则,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积极改进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泾河村坚持聚焦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潜能,建设活力村庄;聚焦乡村建设优化公共事业,建设宜居村庄;聚焦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宜业村庄;聚焦乡村治理提升善治水平,建设和美村庄;聚焦精神文明做好历史传承,建设文韵村庄,成功打造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泾河样板。

关键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千万工程”经验;农村集体经济

一、背景情况

江苏省昆山市泾河村位于昆山中西部,毗邻城区,面积2.3平方千米,辖16个村民小组,546户,2071人,“新昆山人”3133人。改革开放以来,泾河村历届村党组织积极抢抓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村级经济,一举成为昆山首批村级集体经济超千万元村。近年来,泾河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精致乡村”为主题,以争创“红榜村”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造“精致泾河、品质乡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既有“美丽环境”更有“美丽经济”的“共同富裕”样板村,并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村庄2020特色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聚焦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潜能,打造活力村庄

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泾河村在全市率先按照“政经分开、产权明晰”的原则,实施新一轮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同时积极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设立或参与设立公司等多种方式,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二是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机制。泾河村高度重视村庄治理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五治融合”机制,丰富完善“1+4+1”治理机制,注重发挥以农民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三是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泾河村提出“精致乡村、品质乡村”建设理念,创新“挂图作战制度”“党员包干制度”“现场会议制度”,制定《关于禁止小区内煤炉灶焚烧整治意见》《小区绿化养护维护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民主法治保障人居环境长治长效。

四是创新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泾河村探索完善公益事业发展机制,设立泾河村慈善发展基金和乡村全面振兴基金等,引导本村企业家勇担社会责任。创新结对帮扶机制,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创业孵化器,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投身村庄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任务。

聚焦乡村建设优化公共事业,打造宜居村庄

泾河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对标城市标准,不断提升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宜居村庄建设。

一是高质量构筑“十大载体”。形成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百姓功能会所、日间照料中心、泾河学堂、村民议事厅、村民健身中心、志愿者之家、24小时图书馆及卫生服务站“十大载体”,建成“5分钟公共服务圈”。

二是高标准制定“八大福利”。持续开展股权分红、提供文化素养提升、体育健身服务、为患病家庭提供普惠医疗救助金、为新录取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分别发放奖学金和学杂费、为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一笔尊老金、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晚餐补贴、过一次生日“八大福利”。

三是高水平优化人居环境。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打造“推门可见绿、出门可踏青”的花园式居住小区。健全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产权管理制度、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同步落实制度,形成全覆盖、常态化管理体系。

四是高效率提供便民服务。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受理、全科服务、一岗多能、全情服务”,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2022年泾河村公共服务支出达1000万元。

聚焦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打造宜业村庄

一是发展资产出租型集体经济。泾河村联合邻近9个村共建人才公寓,总面积42500平方米开发建设商业用房,总面积7200平方米通过土地指标置换,异地新建标准化工业厂房,总面积32500平方米。

二是发展资产参股型集体经济。泾河村探索村级资产“资本化运作”模式,用好市场化融资手段,投资、入股、收购优质项目和资产,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

三是发展居间物业服务型集体经济。泾河村建立泾河物业管理服务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外承接清洁绿化、小区物业、安全保卫等公共服务项目,带动本村、邻村村民就业,拓展强村富民新渠道。

四是推进村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泾河村聚焦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推动村域内商业楼宇、厂房高标准升级,开展系统性、智能化改造。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工业产业园,建设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载体和农村乡村全面振兴主题创业孵化基地,引入科技型、环保型、安全型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村域内产业集聚和高质量转型。2022年,全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7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3589万元,是2012年的3.32倍。

聚焦乡村治理提升善治水平,打造和美村庄

泾河村高度重视发挥党建引领、自治章程、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信息技术等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以高水平的基层治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泾河村将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持续打造“情暖泾河”特色党建品牌,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彰显党建阵地的吸引力、服务力。

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泾河村创新村民自治形式,规范村级民主决策,强化村级民主监督,成立“一厅三会”,实施“村民积分管理”,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建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三是提升村庄法治水平。泾河村严格落实“小微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村级重大事务中的运用,建设村民调解组织队伍和体制机制,加大普法力度,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加强村民道德建设。泾河村厚植传统道德文化自信底蕴,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乡村治理道德涵养,注重乡村德治实践养成,通过潜移默化和示范引导促进道德内生。

五是重视数字智慧赋能。泾河村推进网络“新基建”建设,探索智慧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推行村级事务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辅助决策能力,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村庄治理高效化、规范化。

聚焦精神文明做好历史传承,打造文韵村庄

泾河村坚持以文化“惠民、育民、乐民”为切入口,主动增强文化供给,加强文化建设和传承。

一是发掘泾河底蕴。泾河村高度重视本乡本土精神文化传承,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推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加强对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必内外整洁”的学习教育和理解实践。树立“泾河兴盛、我的责任”主人翁意识。

二是打造泾河学堂。泾河村根据群众文化个性需求,变“统一配给”为“照单下菜”,打造国学教室“泾河学堂”,开设昆曲、绘画、书法、国学等文化课程,陶冶村民文化素养。引入昆山文商旅优质教学资源,针对适龄儿童开设国学班,与院校开展结对共建,设置“国学考级”课程。

三是建设文化载体。泾河村围绕精神富足目标,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针对“一老一中一小”,培育太极拳队、舞蹈队、门球队、乐队、合唱队。有效利用广场、门球馆等公共场地,不定期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依托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泾河村分会,进一步培育村民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乡村百姓家”。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泾河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党建引领打造出一支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走出一条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相统一的内生发展道路。迈向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各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促进农民农村乡村全面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

(二)突出农民主体,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泾河村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探索中,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有效激发村民建设幸福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表明,实践证明,各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农民创新创造,真正让农民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才能真正扮靓乡村全面振兴底色,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

(三)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区资源优势

“因村制宜、彰显特色”是泾河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大底色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金钥匙”。泾河村在实践中,坚持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方向,又注重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在公共建设、产业转型、治理完善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彰显“乡村底蕴”,实现了城市现代性与乡村传统性的有机结合成功打造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泾河样板”。实践证明,各地区推进农民农村乡村全面振兴没有万能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坚持因村制宜、因时制宜、尊重差异,从现实基础和优势特色出发走出一条特色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