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业产业,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通过综合治理、打坝於地、多种经营齐头并进,深入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实现生态保护,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在绿水青山中挖出了金山银山。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致富路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前提,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关键要素,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基本遵循,打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
关键词:生态治理;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背景情况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米脂县高西沟村考察,在龙头山察看高西沟村梯田、淤地坝、水库、经济林、生态林,听取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情况介绍后,他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以北20公里处,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4553亩,全村人口195户600人,有党员35名。曾经的高西沟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从20世纪50年代起,勤劳勇敢的高西沟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促进增收为己任,战天斗地,征山治水,将一个地表破碎、荒芜贫瘠的穷山沟治理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1962年,《人民日报》以“山区生产的生命线”为题报道了高西沟村水土保持治理经验;196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先进典型”,被中共西北局授予“西北农业红旗”称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高西沟村呈现“梯田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碧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的美好景象,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2012年,高西沟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主要做法
高西沟村在60多年的实践中,按照“林上山、草上坡、粮下沟”的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摸索出了综合治理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收入不减少的成功经验,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
(一)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
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直较为严重,治理起来并非易事。面对这一难题,高西沟村在总结单纯打坝、治沟、治坡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有效办法,确定了全面规划、集中治理、沟坡兼治、林草齐上、长短结合的方针,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布局,对山、水、田、林、路、梁、峁、沟、坡、洼进行综合治理,做到了治一山成一山、治一坡成一坡、治一沟成一沟,实现了全部降水就地拦截蓄渗、泥不下山、洪不出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地区自1953年以来累计少向黄河输送泥沙260多万吨,有效保护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并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园”,2018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因此,高西沟村的综合治理是成功的,值得被我国其他地区借鉴。
(二)打坝淤地,保证退耕不反弹
调查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可见,坡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解决坡地水土流失方面,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是水土保持的关键一招。但是坡地退耕还林也并非易事,如何确保坡地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必须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高产上做文章。面对这一问题,高西沟人对打坝、修堰窝、修梯田认识深刻,他们说:“沟底打了坝、天旱地不怕,淤积一寸泥、可顶百担肥。”于是,高西沟村本着宜堰则堰、宜坝则坝的原则,在无水的沟道打坝、修堰窝,在有水的沟道建池修渠、扩展水地,在山顶缓坡建台地,修宽幅梯田,累计打坝126座,修堰窝100个,新修高标准农田777亩,既解决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耕地资源,又稳产高产,农业产出了过去3.5倍的产量,亩产增加了近8倍,有力保障了坡地退耕还林还草。高西沟村的做法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阻止了水土流失,还进一步增加了农业收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到目前为止高西沟村现有林地3300亩,林草覆盖率达70%,并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小康村”,201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成绩显赫。
(三)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
在我国生态治理的诸多实践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收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高西沟村的成功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推动经济增长,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1958年以来,高西沟村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用三分之一土地植树造林,三分之一土地种草养牧,三分之一土地种粮务农,创造了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破解了“要多打粮食、肥料不足,要多养牲畜、草料不足,要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推动农林牧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变“三三制”模式为林三份、草两份、田一份的“三二一”模式,以主导经济型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山地苹果、谷子种植等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主导产业多元化,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51元,比全县平均值多出5834元,生态效益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得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结果。
(四)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发展追求
高西沟村党支部四任班子在征山治水中培养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过硬作风,并在班子新老交替中传承和发扬,成为凝聚和感召全村人精神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群众的事群众定,大家的事大家议”是高西沟村的一条铁律。从1963年水土流失治理办法的出台,到1983年土地承包方式的确定,再到1987年用“数豆豆”方式选举村主任,是高西沟村民主治村的生动写照。高西沟村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本,让群众共享奋斗成果,从把生态林留归集体经营,到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到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全体村民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做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掉队”。
(五)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愚公精神
1958年大战孙家梁山,全村男女寒冬腊月天汗流浃背、衣服冻成“铠甲”,却没有一个人退缩;1975年冬会战庙梁山,所有党员群众立下“山不平,人不撤”的誓言,苦战十天十夜,硬是削平山顶造出小平原。高西沟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将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0座山头和21条沟变成了绿水青山、花果飘香。联产承包时,高西沟村顶着压力,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使这片生态林完好无损保留至今。高西沟人这种誓与命运相抗争的坚守和拼搏,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陕北革命老区人民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再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西沟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弘扬高西沟精神,再接再厉,开拓进取,持续巩固拓展生态治理成果,大力推动特色农业、水保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三、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高西沟一个小村庄为治理黄河作出了大贡献,其水土保持经验,特别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高西沟精神,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一)实事求是是根本前提
高西沟村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们认准了生态立村的路子,在农业学大寨时,只学大寨精神,不学大寨模式,在多年探索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对生态治理和脱贫致富的途径进行了反复的尝试和摸索,逐步掌握了水土流失规律,提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办法,创造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科学管用的发展路子。
(二)勇于创新是关键要素
高西沟村既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又善于在不同时期不断创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高西沟人摸索出农林牧并举的“三三制”模式,绿了山头,满了粮库,超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40年。1963年制定《高西沟村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反映出高西沟村超前的工作思路。1980年包产到户时,在土地承包、财产分配、林木到户的大背景下摸索出保留林地、封山禁牧、集体管护的做法,超前国家封山禁牧政策20多年。高西沟村之所以能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创造新的成绩,就是因为始终秉承着一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三)保护和发展并重是基本遵循
高西沟村通过综合治理、打坝淤地、退耕还林和修高标准农田等方式既解决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耕地资源,又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业收益,充分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做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我国有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收益产生了矛盾,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产生了影响,从而使得生态保护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想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收益,就需要认真研究当地的生态保护特点以及具体的生态保护任务,找到经济与生态的最佳契合点。
思考题:如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在绿水青山中“挖出”金山银山?
延伸阅读:
1.《黄土高原的治理典范——走进米脂县高西沟村》,人民网,2021年9月15日。
2.《高西沟:黄土地上的绿色变迁》,新华网,2022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