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清原满族自治县围绕省委、省政府规划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把建设辽东绿色经济示范区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生态立县”,坚持绿色生态就是清原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持续壮大特色农业,持续推进生态旅游业,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变成"金山银山”。
关键词:生态旅游;电商小镇;绿色发展
一、背景情况
清原满族自治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兴起之地。全县林地保有量31.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1.56%,被誉为“辽东绿色明珠”。这里山巍有魂,水活有韵;这里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这里民风淳朴,民族和睦。陆续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深呼吸小城等多项荣誉,被誉为“绿色屏障”“矿藏宝库”“四河之源”“天然药园”。
为使绝佳的生态优势真正成为清原满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清原满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发展之路,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持续做好生态文章,牢牢把握住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赋能作用,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民生优势。
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搭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突破物流、信息流瓶领,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清原满族自治县于2017年创建了清原电商小镇。2021年,为了整体提升电商小镇服务质量,强化电商小镇返乡创业及农村电商孵化基地功能,清原满族自治县通过招投标,引入辽宁伙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数字商务的技术支持企业,负责电商小镇的运营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持续壮大特色产业
农业要振兴,特色产业是重点。近年来,清原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持续做大做强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花卉苗木、山野菜五大特色绿色产业,用特色农业托起农民的致富梦想。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五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中药材发展面积达75万亩、食用菌达6400万箱段、优质米稳定在10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1.1万亩、山野菜面积达11.3万亩。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46家,家庭农场达到166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4家、省级合作社5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三是打造中药材产业带。在基地建设上重点实施“一县一业”中药材U型产业带建设,覆盖英额门、湾甸子、大苏河、敖家堡4个乡镇,总面积达6万亩,中药材年产量达到3.4万吨,产值10.7亿元,成为东北三省重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事企业 105 家,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 10家,培育森源食品、乐乐食品、广友中药材等一批以本地农产品资源为主的优秀加工企业,有效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投资1.46亿元的田润华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基本竣工,投产后年产食用菌1000万箱段,将成为东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五是突出科技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兴农”引入“智慧方舱”,助力特色绿色产业发展,研发推广引进各方面新品种,提供细致服务,坚持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做好引领和示范。
(二)持续推进生态旅游
坚持“培育特色景区,提升景点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旅游线路”工作思路,全力构建冬夏两旺、四季有景的全域旅游格局,提升清原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一是“文化 +旅游”。清原满族自治县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形成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二是“乡村 +旅游”。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全面发展,立足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深化项目带动,着力将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长沙村特色村寨、沙河子满族民俗村寨等旅游景区“穿珠成串”,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套餐”,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此外,还推动云帽峰、官木山生态农场等旅游景点提质升级,做足乡村旅游发展新文章,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困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看准旅游业的前景,不少农民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品,吃上了“旅游饭”。南天门村村民刘长春在村里率先办起“农家乐”。随着景区建设的逐渐完善和知名度的提升,每到旅游旺季他家都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朱永顺说:“通过发展旅游业,村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6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2万元”。三是“全域 + 全季”。加快构建“全域+全季”的旅游格局,形成以红河谷水上漂流、聚隆滑雪场冰雪运动、筐子沟红色旅游为核心,拉动沿途玉龙溪、南天门、枫桥夜泊等特色景区发展,形成夏季有漂流,冬季有滑雪,四季有石佛和乡村旅游的“一流旅游胜地”。四是“品牌 +特色”。着力培育特色文旅品牌,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瞄准特色化、体验化、互动化新需求,推进“冰雪游”“民俗游”“红色游”“枫叶游”等特色文旅品牌建设,发展康养、度假、体验等新业态。五是“互联网 +旅游”。构建“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景点带动致富”产业发展新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农品、休闲等多个领域,利用电商直播的新方式打造全新业态。同时,增强旅游宣传实效性,通过推广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做好旅游活动策划推介,把游客引得来、留得住,提高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
(三)持续发展电子商务
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优势,择优选择电商企业,通过招投标,引入辽宁伙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数字商务的技术支持企业,负责电商小镇的运营管理,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
辽宁伙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清原满族自治县后,通过实体的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清原电商小镇”和线上双创服务平台“伙伴双创中心”双运营,以创建县域电商的“清原模式”为目标,补齐农村电商运营短板,提升电商公共服务水平,探索数字驱动农品上行,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销对接,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电商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清原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升级清原电商顶层设计,规划全域电商发展体系。完成《清原满族自治县“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编制,建立清原满族自治县域商贸流通专家智库,协助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二是升级电商直播基地,获得荣誉称号。完成电商直播基地升级,组织了“直播助农生态清原”等多场大型直播活动,成功入选“全省重点培育的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和“2021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三是升级清原网货选品与标准化体系,建立农产品公共素材库。选出鹿制品、人参、灵芝、林蛙、大米、木耳、龙胆等为网货产品;完成县域公共品牌“朕本清原”设计,完成清原特产大礼包设计;完成挖掘与整理品牌故事工作;完成电视宣传片及系列短视频和微电影,并上传自媒体。四是升级清原满族自治县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加快电商人才培养。开展面向全县电子商务从业者、初创企业、农民代表、创业青年等群体的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电商理论及实操培训,提高农村群众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并有计划地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五是升级清原电商宣传模式,加大域外宣传力度。完成电商小镇的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并运营,定期发布电商相关活动、辽宁省电商政策、电商技能培训、创业活动宣传等信息。
三、经验启示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贯彻数商赋能理念、守住绿水青山,不仅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民生优势,也给其他地区的生态振兴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一)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关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清原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好山、好水、好生态,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生态为底色,以旅游为平台,打造“生态、绿色”的自然优势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之路。清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叫响了“四河之源、全域氧吧、休闲花园、满乡故里”具有清原特色的生态旅游经济品牌,生态旅游成为清原经济发展新引擎。生态振兴要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保护青山绿水这一“立县之本”,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是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其中特色产业是重点。清原满族自治县紧紧围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花卉苗木、山野菜五大特色,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因地制宜构建中药产业体系,为产业兴旺打好基础。同时,还注重用技能培训充实农民的头脑,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用电商、直播等数字经济工具发展特色产业,一步一个脚印,让清原的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为清原的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插上乡村振兴的翅膀。
(三)乡村振兴,数字商务是渠道
打造互联网尤其是数字商务高速路,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提高农村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力。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交易、物流等环节的特点,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
思考题:如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数字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乡村振兴赋能?
延伸阅读:
1.《辽宁省清原县变生态资源为发展优势 山水秀丽韵自来》,中国经济网,2018年7月30日。
2.《辽宁庄河:生态优先闯出振兴发展新路》,新华网,202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