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 正文

构建山区城市易地搬迁县域实践中国样板 ——浙江省丽水市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作为浙江省的样板地区,一直行进在易地扶贫搬迁的道路上。围绕“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目标,将传统扶贫类搬迁、地质灾害及隐患点避让类搬迁、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搬迁三大类型搬迁纳入当地“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打通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通过人口迁徙、资金引导、集成项目,实现易地搬迁“跨山统筹”,打通部门、地区、城乡、产业之间要素流动的各个环节,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推进丽水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关键词: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绿色发展;生态保护

一、背景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等地考察调研时对易地搬迁工作的讲话精神,及2019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继扶持工作现场会要求,丽水全面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积极构建山区城市易地搬迁县域实践中国样板。易地搬迁不仅是解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丽水市实施跨山统筹、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2000-2018 年,丽水市以“挖穷根、促集聚、保生态”为目标,大力推动地质灾害点、重点库区和高山远山的农民群众下山脱贫,全市累计实现传统农民易地搬迁10.93万户38.34万人;聚焦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大搬快治”(2017-2018) 工程,三年行动两年完成,总解危(搬迁)人口3.36万人。据市政府调研,2019 年丽水市居住在“背山面水”潜在威胁区域的农户仍有42133145305人;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生态搬迁涉及丽水市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区)10个乡镇3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6240人,常住人口1757人。

浙江省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作为丽水统筹城乡发展和“富民安居”的旗帜性搬迁工程、丽水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跨山统筹”的主平台、丽水打造易地搬迁县域实践中国样板实现经验模式输出的“重要窗口”,逐步实现搬迁群众“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形成了山区城市易地搬迁县域实践的丽水模式。

二、主要做法

()工作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富民安居"的旗帜性搬迁工程

针对全市居住在“背山面水”潜在威胁区域的农户仍有42133145305人的实际,及丽水市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对生态搬迁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2019年丽水市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突破传统易地搬迁的惯性思维,实现了与传统扶贫类搬迁、地质灾害及隐患点避让类搬迁、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等深度对接,力争用5年时间推动全市15万群众彻底远离危险、彻底摆脱贫困、彻底恢复生态。

顶层设计之初,传统扶贫类搬迁、地质灾害及隐患点避让类搬迁、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搬迁“三大搬迁”作为核心搬迁类型被纳入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系统考虑范畴,作为丽水市构建山区城市易地搬迁县域实践中国样板的有机组成部分。成立了丽水市、县两级“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指挥部,定期听取分析研判各类搬迁工作,定期实地指导督查各县(市、区)搬迁工程推进情况,并建立起了常态化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督查机制及市、县两级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办等联动推进机制。

()工作载体: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跨山统筹”的主平台

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创新运用了人口迁徙、资金引导、集成项目三把“金钥匙”,实现“跨山统筹”。

移民迁徙推动“跨山统筹”。2019 年以来,丽水市形成了市、县两级指挥部合力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评价办法(2019--2023年)》、《丽水市“幸福社区”创建考核计分办法》、各县(市、区)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政策体系等政策框架,截至2022年底,全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累计搬迁农民13.8万人。“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要是没有政府帮助,肯定过不下去的。”家住庆元屏都街道同心社区的胡纯元,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患有尿毒症,妻子患间歇性精神疾病,依托地质灾害及隐患点避让类搬迁政策,他们一家从距离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山村,搬到了县城边的现代化小区,生活的变化显而易见:煤气替代了柴火、自来水替代山泉,看病、就业、就学、出行都方便了很多,“享受的完全是城里人的待遇”。

资金引导促进“跨山统筹”。一是资金奖补支持“跨山统筹”。“大搬快聚富民安居”搬迁补助资金分为省、市两档。市级搬迁补助标准为莲都区3000/人,其他县() 1000/人。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项目作为全省唯一一个获得特殊政策“入场券”的地市级项目,搬迁对象可获得省级补助标准为低收入农户搬迁补助3万元/人、一般农户搬迁补助1.5万元/人。在省、市奖补资金的支持下,各县()有更足的动力推动“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作。二是投融资撬动“跨山统筹”。一方面,各县()通过成立“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公司,争取到国有银行融资授信近100亿元的专项贷款,推动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佳的地段、最好的配套”吸引农户搬。另一方面,全市通盘谋划融资项目。丽水市计划于2019-2023 年建设农民易地搬迁安置小区69个、安置点38个,计划总投资160.26 亿元,2019年完成投资20.25亿元。全市以安置小区()为融资切人点,筹划160亿元的专项债项目,为各地安置小区()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金融贷款支撑农户融入“跨山统筹”。全市各地通过成立大搬快聚公司,争取国有银行融资授信130多亿元的专项贷款,推动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佳的地段、最好的配套”吸引农户搬迁,到20235月,已实现29.25亿元的金融贷款支撑农户融入“小县大城”。

项目集成助推“跨山统筹”。丽水市在全国率先谋划“城市乡村”的城乡融合品牌,引导各县(市、区)在以安置小区()为中心的50平方公里范围内,创建国家、省、市各级新型城镇化样板区、城乡融合试点(),构建乡村治理聚工程、融服务、创平台、育动能、数字化等五大体系,布局农民幸福社区提升工程、示范性农业产业园、村集体经济综合体、“两山银行”等项目,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崭新平台。

此外,丽水市鼓励和促进搬迁后的农村田地、山林等经营权有偿流转,推动搬迁村社(安置小区)进行GEP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引导科技、资金进乡村,乡贤、青年回乡村,构建城乡劳动要素充分双向对流机制;等等。一系列生态搬迁后的“跨山统筹”做法,成为“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内涵外延的有效延伸,推动丽水花园乡村GDPGEP规模总量实现较快协同增长,GDPGEP之间转化效率实现较快增长,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三) 工作目标:中国易地搬迁县域实践模式中国样板

着眼于“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四个维度的县域实践模式,初步建成在全国山区城市中具有样板意义的三大支撑性平台。一是搬迁规划体系。《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15万农民搬迁规划(2019--2023)》已作为丽水市“十四五”新编规划重点类计划进行实施。同时,已完成《“信息”大搬快聚“智慧”富民安居——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 “三好”农民安置小区》顶层构建方案及“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搬迁信息基础模块的搭建工作。二是示范评价体系。出台《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年度示范县评价办法(2019-2023 )》,2020 年评出了遂昌、松阳、庆元作为2019年度“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示范县;按照《丽水市“幸福社区”创建考核计分办法》在全市的“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安置小区()评选出9个“幸福社区”。三是理论支撑体系。启动县域实践模式四个维度的理论研究工作,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专家分赴各县开展研究;完成《花园乡村·大搬快聚》创刊号的编印发行,并与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共建中国(丽水)花园乡村研究院。

此外,侧重推动“众创空间”维度的县域实践,协同推进开发百山祖国家公园高端农产品等实践,为山区城市易地搬迁县域实践中国样板的构建注入了产业的力量。如龙泉利用凤阳山毗邻乡镇的资源禀赋,打造形成了以龙泉——凤阳山、龙浦高速沿线为主的菌茶产业带,成功推出“龙泉红”等百山祖国家公园品牌高端农产品。

三、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浙江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坚持“五个围绕”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

(一)围绕“统”字抓融合

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谋划易地搬迁工作,统筹考虑搬迁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坚持搬迁与生态涵养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退化与活化并行,构建城乡融合的易地搬迁体系,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城市化之路、农民蜕变市民的成长之路、新型农民社区的发展之路、新型城乡治理的探索之路。

(二)围绕“实”字抓落地

要落实属地责任,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履职尽责,积极开展搬迁的核查,确保各项工作和政策到点到位、落地落实。特别要加强传统村落核实认定,涉及传统村落名单调整甚至拆迁复垦等工作,要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核准确认后,再开展搬迁和后续复垦等工作,确保各项程序依法依规。

(三)围绕“快”字抓进度

要抢抓搬迁政策的窗口期,做到能快则快、能搬快搬,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工程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围绕解危、脱贫、集聚、生态,加快安置小区选址和土地整理,倒排项目时间进度,优化项目运作模式,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尽可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加强房源供给。

(四)围绕“稳”字抓治理

要综合考虑农民群众的搬迁意愿和经济条件等影响因素,开展持续性、常态化的走访摸排,加强政策宣传、揽清底数、掌握情况,及时倾听和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同时,紧跟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趋势,着力构建一套贯穿搬迁安置规划、农民小区建设、后期智慧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三维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推进安置小区自治、法治、德治、绿治、智治“五治融合”发展。

(五)围绕“优”字抓发展

要聚焦农民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以“项目”为核心,建立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库,争取谋划一批、发展一批、成熟一批富民项目,集成推动农民增收。特别要紧紧抓住区域性国家公园创建等机遇,围绕区域战略布局安置小区()的产业项目,打通山区易地搬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变现通道,以实际成果为“重要窗口”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思考题:如何冲破交通不便、要素匮乏、土地分散等桎梏,实现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并进?

延伸阅读:

1.《浙江丽水:5年投资近100亿元 实现15万人“富民安居”》,新华社,20191218日。

2.大搬快聚展现丽水城乡共富新场景》,澎湃新闻,20226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