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四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 正文

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贵州省湄潭县以茶兴县的生动实践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贵州省湄潭县始终将茶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一起建”的理念,通过建设基地、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延伸链条、强化保障、建立联结等方式,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探索“三变”改革道路,成功打造了茶叶发展“第一县”。其示范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打破了生态与经济之间传统的此长彼消关系,实现了二者“双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关键词生态振兴;绿色发展;生态产业;产业融合

一、背景情况

湄潭县,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中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下辖12个镇、3个街道、137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1.4万。湄潭县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20189月退出贫困县),因其山川秀丽、生态良好、气候宜人,素有“黔北小江南”“璀璨的高原明珠”等美称。但长期以来,由于地下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极弱,百姓致富极其艰难。

湄潭的茶依托环境,承载文化,融合技术,依赖人才,构成了湄潭以茶兴县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早在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就落户湄潭,使之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茶叶研究推广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验茶场扩建为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和贵州省国营湄潭茶场,成为全国八大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1981年,核桃坝村村支书何殿伦成功引进优良茶树苗木,开发了4.5亩良种茶园。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亩。核桃坝村农民种茶的成功,点燃了湄潭农民向荒山要地的希望,开启了40年来全县广为发展茶产业的起点。近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自然、生态、文化、科技等优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探索形成了“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茶产业发展理念,融合推动形成茶产业链,走上了振茶业、兴百业的脱贫致富之道。

二、主要做法

湄潭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紧扣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始终坚守“五在茶”理念,把茶产业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一届接着一届干,大力实施“基地建设、加工提升、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三产融合”五大工程。

(一)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强化效应

2001年,湄潭县仅有茶园2.8万亩,面积小,产量少,没有属于自己的知名茶企,也没有外地企业来投资,导致大多数茶叶以散茶的方式销售至浙江、福建等地。但是这一现象在2007年发生了大逆转,湄潭县依靠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紧紧抓住“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突破政策限制,大力实施改革,举全县之力,免费提供茶苗、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广泛发动群众,建基地、树标杆、提质量,逐年扩大农户茶园种植面积。全县现有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60万亩,2022年茶叶产量6.9万吨,产值64.74亿元,综合收入160亿元。

(二)培育品牌,统一管理,提升名气

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湄潭县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知名茶企和著名茶商标,茶工业亦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为保障茶叶加工企业达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要求,湄潭制定出台《湄潭县茶叶加工厂(大户)登记颁证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为解决茶叶品牌繁多的问题,湄潭县邀请张天福、陈宗懋等知名茶专家为湄潭县出谋划策,成立茶业协会,统一管理茶叶公用品牌,注册了“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地域品牌证明商标,制订“湄潭翠芽”“遵义红”等系列产品生产标准,严格湄潭茶叶原产地标记、证明商标认证和使用管理,以此树立两大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并倾力打造“湄潭翠芽”“遵义红”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开辟渠道,拓展市场,增加销量

一是重宣传,提升茶叶知名度。在“遵重”“贵遵”等高速路、中央、省、市媒体上投放广告牌,大力宣传湄潭茶;每年组织企业组团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参加茶博会10余次,大力推介湄潭茶;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茶叶赛事活动,提升湄潭茶知名度;连续成功举办“贵州茶一节一会”5次,大力传播湄潭茶好声音。

二是建市场,提高茶叶销量。建立覆盖全县茶区的茶青交易市场36个,鲜青可在半小时内进入交易市场,方便茶农茶企销售和收购茶青;建成农业部定点市场——中国茶城。湄潭县茶产业中心副主任刘艺介绍道:“西北、东北、华北茶产业规模较小,我们积极拓展三北地区市场,让湄潭茶的销路越来越广。”三是强管理,提升茶叶品质。协助企业开展“雨林联盟”有机认证、“欧盟标准”茶园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满足国际需求。抢抓“一带一路”和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成功创建机遇,积极对接国内外市场,鼓励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四)延伸链条,提升价值,促进增收

湄潭县把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为提高茶产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销售和茶旅一体化等二三产业。积极与院士工作站、科研所、院校等科研单位合作,合力攻克茶叶加工技术难关,先后研发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5类综合产品,提高了茶叶深加工附加值。湄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围绕茶史、茶风、茶韵、茶趣完善茶文化旅游功能,打造“中国茶海”“象山茶植物博览园”“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现代茶工业遗迹博物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茶海、300里茶桂风情带等景区景点,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五)制定政策,强化保障,助力发展

湄潭县一张蓝图绘到底,2001年在全省率先成立正科级机构——县茶叶事业局,专抓茶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不断借鉴、探索、总结,对应不同时期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对路的产业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转型跨越的意见》《关于2013-2015年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湄潭县茶文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组织、人才、资金保障等方面助力湄潭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建立联结,共享利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湄潭县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吸纳茶农,尤其是脱贫户中的茶农,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验,成功探索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道路。通过“三变”改革,在景区成立茶旅经营主体,鼓励群众将茶园、土地、山林等资产入股,整体开发茶文化旅游。或者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农户将茶园入股,联手应对大市场,推进茶园规模化经营,促使茶园持续增效。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景区建成后,村民徐学书不仅开了奶茶店和民宿,成为湄潭县大清沟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通过经营农家乐、承办了当地篝火晚会等,加上自家种的9亩茶园收入,年纯收入达到18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因地制宜选产业

产业是否有特色,直接关系到脱贫的实际效果。发展产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所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找准自身战略定位,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自身优势特征,选准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产业选择过程中要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一起建,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二)一张蓝图绘到底

农业具有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等特点。培育和壮大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项目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花费漫长的光阴来耐心栽培。因此,发展地方主导产业必须立足长远,找准战略定位,并持之以恒地将蓝图转化为现实。一张好的产业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需要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将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并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到实处。这也是让农户和农企能够坚定发展这项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融合延伸壮发展

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和经营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如农业与加工、文化、旅游、康养、医药、教育、大数据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休闲农业、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和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乡村新业态新经济,从而拓宽农户就业增收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夯实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

(四)创新服务抓管理

面对农产品“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需要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调动企业主体能动性,积极塑造农产品品牌,做好品牌的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强生产标准、商标使用等管理力度,促进产品生产标准化,严格管控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产品的商品属性,为产品实现品牌化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五)完善机制保效益

脱贫农户既是产业成果的受益方,也是产业发展的参与方,只有农户主动、积极参与到产业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输血”变“造血”。为此,需要建立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直接参与项目的制定、执行、监测和评估,让农民从被动的受益者真正转变成为积极的建设者。将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产业带动机制,创新农户、村集体、企业等多方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和村集体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农民一旦有了自主权,自己投资发展项目,自己规划村庄发展,就会迸发出充足的干劲和无穷的智慧。

思考题:如何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延伸阅读:

1.《贵州湄潭:“五抓”做大做强茶产业 “茶海”成为“绿色银行”》,人民网,2022118日。

2.《贵州湄潭:“绿叶子”变“金叶子” 茶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新华社,20234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