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门头沟区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区、老矿区和革命老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红色门头沟”党建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颇具特色的“门头沟小院+”为支撑,推动村庄向一二三新型融合产业纵深推进,逐步实现了从“穷山沟”到绿色“生态谷”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绘就了特大城市周边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的“门头沟示范样板”。
关键词: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红色党建;生态富民
一、背景情况
位于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区,总面积1448.2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8.5%,全区常住人口约39.3万人。辖区内有9个镇178个行政村,未拆迁村138个,是典型的“大农村、小农业、少农民”的纯山区。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区、老矿区、革命老区,为北京的发展建设做出了“一盆火”“一腔血”“一桶金”“一片绿”的历史奉献。
门头沟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书记蔡奇同志2018年以来七次调研指示要求,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赋予的功能定位,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红色门头沟”党建为引领、以“门头沟小院+”为支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坚定走好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圆满打赢“脱低”攻坚战。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探索破解乡村振兴用地难题、产业转型、风貌管控的新路径。在聚力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明确思路、创新举措,绘就乡村振兴门头沟示范样板。
门头沟区拥有传统村落14个,是北京市古村落最多、乡村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区。此外,它还拥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北京市特色产业示范村6个,以及市级星级标准休闲观光园区12个。2019年门头沟区先后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确定一个目标,改善环境、强基补短
过去,农村环境给人“脏乱差”的坏印象,旱厕臭气熏天、污水黑臭横流、垃圾乱投乱放、苍蝇蚊子满天飞。街坊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发展的基础。针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门头沟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目标,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一是答好保障机制的“必答题”。充分发挥“红色门头沟”党建引领作用,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农业农村局等3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纳入重点考核事项。针对村庄清洁行动、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厕所革命等重点领域,相继印发了一系列专项工作方案,强化制度保障。每年拿出1656万元作为环境整治月度专项考核奖励资金,实施奖勤罚懒。
二是答好深化整治的“应用题”。结合农村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在138个村集中开展以“六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建立138个村基础设施普查台帐,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完善农村道路、绿化美化、村内照明等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重,落实“五有”标准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村内及周边无垃圾散落和堆放、无污水横流、无私搭乱建、无乱堆乱放。
三是答好创新考评的“加分题”。创新思路,在综合考评上做文章。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巡查、通报、督办、约谈、曝光、考核和奖惩工作机制,每月分别对138个村进行百分制考核。出台《文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评核查办法(试行)》,农村人居环境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擂台赛”同步考核,以两项核查成绩各占50%的比例综合排名奖励,并设“红黑榜”通报前、后20名成绩,形成多优多奖、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答好创城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张考卷”,互促共赢。
(二)坚定一个方向,绿色发展、生态富民
2005年起,为落实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和西部综合服务区、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门头沟区毅然决然关闭全区乡镇煤矿、非煤矿山和砂石企业,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依托生态沟域、发展特色农业还不足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比例仍旧不高,吸引不了人才和人力入乡、返乡。为此,在“两山”转化路径探索过程中,门头沟区将发展精品民宿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坚定打造“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方向。
一是强化品牌推介。利用“环抱河流,背靠青山”的生态优势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北京精品民宿发展论坛暨“门头沟小院”品牌推介活动,宣传“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门头沟小院”民宿品牌、“灵山绿产”地方特产品牌。举办“门头沟小院”评星创优擂台赛、“门头沟小院设计大赛”等活动,打响小院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二是创新体系建设。用好与西城共同设立支持民宿发展的8亿元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出3.0版本政策服务包,新增“风险补偿基金”政策,吸引优质社会资源集聚。研发“互联网+民宿”小程序平台,依托“大数据”,创新民宿智慧营销。推出“简易低风险”等创新试点改革,34家精品民宿率先完成“一照、两证、一系统”办理。
三是坚持融合共赢。聚焦“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发展,推动村庄向一二三新型融合产业纵深推进。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以发展田园综合体“带”和“群”为目标,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红色教育为一体,形成协同发展模式。依托“门头沟小院+六大文化”“门头沟小院+百果山”“门头沟小院+户外徒步+红色旅游”等模式,构建连点成片、集群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三)聚焦四大难题,改革创新、突破瓶颈
针对美丽乡村规划缺少科学引导、乡村建设项目落地难、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整合部门资源,努力打造规划清晰、推进高效、发展有序的乡村发展格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创新规划引领模式。注入专业力量,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公司库。坚持“开门编规划、驻村编规划,统筹编规划”,落实规划师驻镇、驻村机制,实现138个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及实施方案”应编尽编。聘请责任规划师对规划设计及建设全程把关。出台《门头沟区村庄民宅风貌设计导则》,坚持村址不变、宅基地不变、胡同肌理不变、文物古树位置不变、一户一宅不变、老宅院不变的“六不变”原则,确保农房、传统村落、精品民宿建设既能看见发展、体现特色,又“留得住乡愁”。
二是破解农村用地瓶颈。针对耕地、集体产业用地、宅基地“三块地”大多“碎、散、小”的特点,激活配置用地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坚决遏制涉地乱象和涉地腐败问题。坚持规划引领、用途管控、以用促管,建立了“村地区管”体系。按照“区级统筹、镇级管理、村级收益、村民增收”原则,出台宅基地建房、“田长制”等工作方案。探索集体产业用地路径,落实刚性管控,有效破解农村用地管理松散、建设无序的问题。
三是突破乡村建设难题。紧盯深山、浅山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参照“村民自主原拆原建”的山区农民搬迁政策,结合局部置换统建模式,大胆创新浅山平原地区及城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在首批3个试点村聚焦产业定位、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等方面,与央企、国企接洽,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推动乡村建设行动。
四是打赢“脱低”攻坚战役。作为全北京市“脱低”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全面落实“六个一”结对帮扶机制,从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等方面发力,强化兜底保障,聚焦低收入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制定《门头沟区关于促进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扶持52个经济薄弱村实现稳定持续增收。用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管护资金,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王平镇西王平村村民、保洁队队长杨兴生介绍说:“以前就在家待着,没什么工作,险村改造工程实施后,我不仅搬到了新村,还加入了保洁队,一月增加两千多块钱收入。”
三、经验启示
(一)以高位推进的领导调度机制为保障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顶层设计,搭建政策平台,区领导采取各类会议、“四不两直”检查、约谈等方式定期督导调度,狠抓工作落实。
(二)以红色党建的先锋带动机制为引领
充分发挥“红色门头沟”党建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区文件精神,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创城”为统领,厘清责任,强化乡村振兴“一盘棋”,发挥“京西铁军、乡村振兴”精神。
(三)以农民主体的群众参与机制为助力
“脱低”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民生大事,也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门头沟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促进整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在建设中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知民意解民忧,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以方向明确的产业转型机制为核心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低”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结合区域产业定位,强化产业安全保障。门头沟区把发展精品民宿作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在“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上深耕细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五)以敢于作为的创新改革机制为主导
坚持以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集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村庄民宅风貌管控机制改革、浅山和城乡结合部乡村建设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农民持续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思考题:特大城市周边乡村如何立足区位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
延伸阅读:
1.《门头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北京日报,2021年12月7日。
2.《门头沟区立足生态资源禀赋 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北京市人民政府网,202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