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创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模式,推进“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跨村联建示范片和全县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探索建立“515”工作模式,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环境变得更加优美,生态变得更加宜居,创建“靓丽美”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生态宜居;人居环境整治;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一、背景情况
长汀县,别名汀州、汀州府,位于福建省西部,南邻广东,西接江西,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是闽赣边陲要地,千山竞秀,群峦叠嶂,为武夷山南段,位于福建的边远山区。全县土地面积3104.1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00个村(居)。2022年,全县总人口54.68万人。过去的长汀部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脏乱差问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外脏乱差”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前的真实写照。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在县级指导下和“五园一舍五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暨“515”工作模式的推动下,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乐园,建好畜禽养殖舍,使得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村内集中绿地宜人化、河渠公路沿线风景化,让过去脏乱差的落后村逐渐改变为先进村、典型村、网红村,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
长汀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创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模式,以高品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目标,探索建立“515”工作模式,通过打造“五小园”,不断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绘就乡村美丽新画卷。通过建好养殖舍,转变村民传统观念,引导村民规范养殖,规划家禽圈养用地,极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实施“五化”创建,依托森林覆盖率高、文化底蕴厚重等资源优势助力宜居宜业。以“五园一舍五化”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让美丽生态产生美丽经济,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推全县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五园”,改善村容村貌
各村对照村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村民注重拆后土地的有效利用。把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变成“小菜园”、村内可视范围的“山坡地”变成“小果园”、危旧房和空心房拆除后的“拆后地”变成“小花园”、道路两侧的“零散地”变成“小公园”、违章建筑拆除后的“废弃地”变成“小乐园”。为保留乡村原生态,编织生态竹篱笆围挡,让原本杂乱的菜地、果树区摇身一变成为“小菜园”“小果园”,为田园画卷上描绘出更加美丽的风景线。对废弃老物件如旧农具、旧石磨、旧水缸等,空心房拆后的旧砖瓦、旧木料等建筑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堆放出造型巧妙、能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乡村微景观”,实现变废为宝美化乡村,不仅绿色环保又富有乡土气息,有效解决了村中乱堆乱放的难题,扮靓农村人居环境,使其成为优化、美化、亮化村庄环境的一大“点睛之笔”。曾坊村建村第一任支部书记、退伍军人戴成生感叹道:“每天能看到菜园子、鸡舍子,心里就踏实、安逸”。他每日悠闲地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静静地望着家对面一处用磨盘、青砖、黑瓦等闲置物品和废弃建筑物围起打造的微型菜园,再往外就是他的养鸡舍,50余只鸡在鸡舍里来回跑动,“一动一静”构建一幅农村独有景象。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效利用拆后土地约13236平方米。通过打造“五小园”,在庭院内和房前屋后种菜、种果、种花、种树等,现建有“小菜园”480个、“小果园”400余个、“小花园、小乐园、小公园”共计300余个,不断提升生活品位,改善乡村宜居新貌。
(二)打造“一舍”,营造良好环境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重要抓手,做到与农户发展需求、村庄环境整治、生态宜居相结合。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鸡鸭散养等问题,专门制定《长汀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在片区内各村推广“515”有效机制和模式,组织开展好“人居环境整治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夏季行动”等活动,健全门前“三包”制度。摸索符合本村实际的圈养方式、圈养场所、圈养管护,合理规划,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择房前屋后、菜园、果园等处作为鸡鸭圈养地,利用农村附属房修建小鸡(鸭)舍,选择丰富的本地楠竹资源,以特色竹篱笆等方式,专门圈出空地,实行全村散养的鸡鸭入笼圈养,解决了原本家禽散养、满地乱跑、粪便随处可见等棘手的问题,保证村里道路及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洁。片区中的三洲镇三洲村、曾坊村积极响应,结合本村实际,镇村干部通过全村走访,逐户过点话家常,大力宣传家禽圈养对人居环境的好处,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新建养殖舍30余处,引领带动全镇200余户农户参与整治工作,乡村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截至2022年,全县累计发动群众5000余人次,已建可供鸡鸭入笼圈养的养殖舍700余处,利用拆后地等8000余平方米,达到了环境美、村庄靓的宜居效果。同时,抓好长效机制,把散养家禽的整治工作列入日常巡查监管范围,发挥人居环境整治监督员及网格员作用,将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落实,防止散养现象回潮,打造整洁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三)实现“五化”,助力宜居宜业
以村庄、道路、庭院绿化为实施重点,坚持因村施策,从大处谋划、小处着手,科学规划符合各村发展的绿化美化提升方案,实现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村内集中绿地宜人化、河渠公路沿线风景化的目标。根据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充分利用村庄房前屋后、河旁湖旁、渠边路边、空闲地等一切可种植的边角空地,达到拆违植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遍地种绿的效果。通过绿化美化,村庄整体绿化效果亮点凸显,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得到了有效改善。在片区各村种植本土的花树、果树、绿植花卉,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村庄森林环绕、村内花果飘香”的绿化美化效果。各村根据群众实际需要,以农民为主体,选择栽种农民喜欢和易生存的花卉、树种,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五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村中的公共区域进行绿地建设,根据应绿尽绿的原则,配置座椅、花坛、体育设施等供村民娱乐和休憩使用,实现村民庭院绿化。把旧农具、旧石磨等废弃老物件以及旧砖瓦、旧木料等建筑垃圾进行合理利用,打造成独特的景观小品,变废为宝美化乡村,又睹物思人留住乡愁,形成家庭经济多样化、特色化的庭院经济发展之路,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庭院美化。截至2022年,全县示范片各村全部完成村庄绿化美化,栽植各类苗木树木及花卉20余万株,绿化草地25000余平方米。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高位推动,压紧压实责任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级干部要担当作为,唱主角、担主责、干主业,就必须压紧压实各方主体的责任,尤其是压紧压实领导干部的责任。长汀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始终坚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每年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乡村振兴重要事项,通过召开专题会、现场推进会、督导调研、观摩交流等多种方式推进工作。同时,推行整治工作网格化管理,划分责任区域,全面进行工作量化,分解总任务,建立点位、人员、任务包保责任清单,确保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真空、整治无死角,有力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注重统筹推进,激活内生动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长汀县通过建立县处级领导挂钩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县级组织推动、乡镇具体落实、部门合力共为、村级主体实施、村民积极参与、层层压实责任”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落实机制。并且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善于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以“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为根本遵循,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三问”“三势”“三度”系列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动员会,全面激发乡贤与村民的内生动力,有序引领群众主动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三)强化资源整合,助推乡村建设
乡村要振兴,发展是根本;农村要发展,离不开资产资源。长汀县通过整合农村“厕所革命”、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项目、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各类专项资金,集成政策、资金、项目、人员等各方力量,统筹推进乡村环境一同打造、一同提升,实施环境治理、居住环境整治、风貌管控、基础设施提档、农村风貌管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程,重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整治既有裸房、新改建农村公路、中小河流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等任务,进一步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础。
思考题: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
延伸阅读
1.《福建长汀:以“515”模式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中国经济网,2022年7月5日。
2.《福建长汀:五种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央广网,202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