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村美居”工程是江苏省常熟市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以基层党建为载体,深入发动农民群众共建美丽家园的一项创新实践。其亮点在于,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更新、农房改造改善、河道整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风貌塑造等工作,以工程化、项目化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全域高质量提升,并以此作为乡村建设行动最重要的抓手,使农村成为城市综合形象的最亮底色,让农村成为增加城市能级的生态后花园。其成效是不仅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更化解了邻里矛盾、融洽了干群关系、留住了美丽乡愁,实现了自然风貌和精神风貌的双提升。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千村美居”工程;乡村建设
一、背景情况
常熟是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县级市,它拥有苏州市最大的自然村庄体量,集城市、农村、虞山、尚湖等众多优势资源于一体。常熟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近年来,常熟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国家、江苏省、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五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千村美居”工程。
“千村美居”工程从无到有,扮靓“面子”美化“里子”,带来村民“看得见”的幸福感,推动“群众期待”变成“四方点赞”;由点及面,带来“高颜值”催生“高品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推动“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自上而下,凸显“党建强”引领“治理优”,探索出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推动“一时美”变成“持久美”。“千村美居”工程实施以来,探索建立建设、验收、长效管理等一整套体制机制,使所有创建数据“落地上图”,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文化、有品位的村庄,形成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成功经验,为打造美丽江苏提供了现实样本。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布局优化”,打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
常熟市坚持规划引领,通过拆违清障、农宅归并移位、组团翻建等举措,对村庄空间布局进行腾挪转换,对各类土地资源统筹利用,进一步打开公共空间。
一是深化拆违清障。通过“千村美居”工程,村内违章建筑得以拆除,拆违后的裸地按照面积大小、地理位置和地块性质等进行修复和升级改造,大地块用于补充耕地,建设用地指标每年还可换取“挂账结息”补贴,小地块用于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变成了健身步道、健康游园、议事阵地、美丽菜园和停车位等,实现拆、建“无缝衔接”,力促“疤点”成“亮点”。
二是探索农宅归并。常熟市将自然村农宅定位方案作为“千村美居”建设的前提条件,在前期拆除违建、打开了村庄内部空间的基础上,针对犬牙交错、零星杂乱及紧小宅基地开展腾挪归并,既保障了村民住房的合理需求,也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进一步提升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村庄风貌和土地资源空间布局。
三是开展线路整理。为解决“田中钉、村中桩、路中杆、空中网”的现象,常熟市开展农村强弱电线路整理,规范线缆架设、清理户外架空、归并无序线缆、拆除废弃电杆,因地制宜开展无杆线村、三线入地、两线入地、多线合一等试点工作。原本乱七八糟的线路被“打包”的整整齐齐,曲折狭窄的村间小道变得宽阔干净。相关经验做法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并获江苏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
(二)实施“四个一”工程,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样本”
在常熟,“千村美居”被形象地概括为“四个一”工程,即“一条河、一条路、一片田、一个村落”,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
一是推进污水治理。常熟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农村地区村庄形态各异、空间分布零散、污水管网难以全覆盖的问题,相关部门因地制宜,选用相对集中、村组处理和分户处理三种分散处理方式,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5年,常熟市在全国第一个试点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PPP项目。2022年完成5155户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和4597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9.5%。
二是实施厕所革命。建立农村“厕所革命”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对实施“千村美居”的村庄同步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建设农村公厕,改变以往通槽式的传统公厕模式,全部按照独立蹲位式要求统一建设,为所有三类以上公厕配置无障碍厕位以及相关便民设施,并加强日常保洁管理,彻底改变农村公厕建设标准不一、管理脏乱差的现象,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是开展垃圾分类。成立市级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市、镇(街道)两级建立垃圾分类专班,强化“专班督查、第三方测评、市纪委监委全程参与”督查考核机制。全市215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全部开展“一户两桶”为主,“定时定点”为辅的分类模式,建立完善“一网七环”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
四是打造田美乡村。坚持以高标准农田(池塘)改造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当前常熟高标准农田(池塘)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建设好的农田通过进一步优化区域内部道路、沟渠林网、农业产业与文化特色,使田容田貌与自然村庄相得益彰,打造出“远看是风景,近看是公园,体验是农业,回味是乡愁”的“田美乡村”新风貌。
(三)落实“四全模式”,展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风貌”
常熟市以“全域覆盖、全面发动、全力保障、全民参与”的“四全”模式,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形成“机关部门围着村、社区转,村、社区围着群众干”的工作局面。
一是精心谋划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实地调研、召开推进会。深入开展“净美家园”村庄清洁行动,27位市领导、80个市级机关部门分别挂钩联系镇村,定期下沉农村一线开展督查暗访并参与环境整治,形成市、镇、村三级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是强化督查考核。成立“千村美居”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开展专项考评,定期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一名人大代表、一名党代表、一名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开展民主监督,公布自然村“红黑榜”,将考评结果纳入镇村年底高质量考核,与村书记选聘事业编制挂钩。充分运用问题“随手拍”小程序,通过寻访等方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价,扩大检查覆盖面。
三是落实民主监督。市政协积极发挥民主监督特色优势,紧盯村庄组织管理、村容环境、基础设施维护、农户参与等各个重点领域和内容,结合政协“有事好商量”品牌,通过专题调研、委员提案、远程协商、网络议政等多种形式,了解民情民意,分析问题不足,提出了多项专题社情民意信息,为如何做好“千村美居”长效管理工作建言献策。《组合式协商 协商式监督》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
(四)深化“五治融合”,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常熟市构建了以先锋领治为引领、以村民自治增活力、以履约法治强保障、以乡风德治扬正气、以数字智治优管理的“五治融合”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先锋领治”强化工作推进力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运用“先锋领治”“海棠花红”等党建阵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一线行动支部。推动成立一批网格治理“帮帮团”、一线调解“老娘舅”,在基层治理中真正实现精细化发现问题,精准化解决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二是“村民自治”拓宽群众参与广度。因村制宜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共同商定农宅定位、环境优化提升、村庄长效管理等方案。探索推行积分制、村庄管家、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等创新管护模式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度。辛庄镇潭荡村党支部书记朱芳说:“我们村的宴席租赁费用与村民人居环境积分考核挂钩,积分越靠前的,租赁费优惠力度越大。”
三是“履约法治”保障规范管理深度。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宣传力度,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制度,把长效管理和乡村治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落实“村规民约履约评议制度”, 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因地制宜把法治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建设法治小游园、普法宣传栏、法律图书角等,实现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全覆盖。
四是“乡风德治”提高乡风文明温度。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典型示范等形式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 “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评,在争先创优和比学赶超中,加快改变农民生活习惯。
五是“数字智治”优化智慧赋能速度。按照“网格化巡查、数字化赋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建立乡村治理“一体化”管理平台,加快“数字乡镇”“智慧农村”探索应用,建立镇(村)一网统管平台,推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处理及时化、管理地图化、分析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监管精细化。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实施方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难点,因为它涉及面广、动态性强、易反复。“千村美居”工程注重科学民主制定各项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实施。从村庄肌理、文化内涵、生态布局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地域、民俗、经济水平和村民期盼等因素,为村庄“量身打造”规划发展方案,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让村庄的每个角落尽善尽美。
(二)强化督查考核、联动联促的保障措施
通过建立党委统筹、高位协同的推进机制,“千村美居”工程全力落实“市抓考核、镇抓统筹、村抓落实、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的治理模式。坚持落实党政“一把手”领导亲自抓的整治体制,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财政职能,压实整治责任。科学合理部署,深化联动联促,引导部门、镇、村干部加强调研督查、追根溯源,提高对问题原因“问诊把脉”的能力。
(三)突出问需于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
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为农民而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说到底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千村美居”工程着眼“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出发点,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从治理村庄公共空间开始着手,同步配套农民住房更新系列政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思考题:如何理解乡村建设中自治、德治和法治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效结合?
延伸阅读:
1.《江苏常熟:和美新风入画来》,农民日报,2023年9月7日。
2.《常熟市多举措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新华网,2023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