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 正文

打造示范“铺仔” 助力乡村振兴 ——广东省坡头区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的典型经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广东省坡头区立足古村旧居、千年盐田、十里荷花、碧海蓝天和食尚海鲜等自身优势,结合摆荒地整治工作,团结乡贤力量,建设示范“铺仔”通过赋予“铺仔”政策宣讲、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文明积分超市等功能,成功地强化了乡村基层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传统“铺仔”焕发现代治理生机。

关键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乡村基层治理;建设示范“铺仔”

一、背景情况

莫村坐落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西南部,共有1656户,人口6493人,是坡头区青年人口比例较大的行政村之一。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原有的熟人社会和文化生态逐渐被打破,影响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水平与热情,导致乡村治理面临困境。莫村发现村里几处小小的“铺仔”里蕴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情味,满载着浓厚的乡味与乡愁,于是积极探索并挖掘榕树下小小“铺仔”的“大动能”。坡头区在莫村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散落在村里的“铺仔”,统一风格、升级打造“咱村铺仔”乡村治理平台,赋予“铺仔”政策宣讲、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文明积分超市等功能,成功地强化了乡村内部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传统“铺仔”焕发现代治理生机。坡头区全区7个乡镇(街道)772个自然村共有“铺仔”758间,现正打造示范“铺仔”--“咱村铺仔”145间。

二、主要做法

(一)接地气,村民议事到“铺仔”

“铺仔”宣传乡村“大政策”。坡头区利用“铺仔”的节点位置和人员聚集的优势,在“铺仔”设立公告栏,开好“政策解读直通车”,结合名村日常工作的重难点如征地拆迁、宅基地确权等,进行政策解读、现场答疑,通过家长里短的“小故事”传播乡村振兴的“大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铺仔”凝聚村民话语权。一张桌、一壶茶,三五成群、促膝长谈,小小的“铺仔”,成为村里的“议事大厅”。村民们围绕本村公共环境、惠民工程、村民自治及近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村干部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完毕后上报,并保持跟进、及时回复,确保“事事有人问、件件有回音”。“咱村铺仔”给予村民充足的话语权,既拓宽了村民表达意见的渠道,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协商议事,又充分汇聚了民情民意民智,为基层工作提供了方向。

“铺仔”化解村民“小矛盾”。“咱村铺仔”是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抓手。邻里之间有了小问题、小摩擦,走几步到“咱村铺仔”,围坐在一起反映诉求、说事讲理,经村里的“和事佬”一番劝解把不愉快的事说开、把心结打开、把矛盾解开,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接地气的村民议事方式构建起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防火墙”,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促振兴,发展窗口聚焦在“铺仔”

“咱村铺仔”成为产品展销的“窗口”。除了规范“咱村铺仔”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坡头区还倡导“咱村铺仔”开设本地农产品展销专区,由各村深度挖掘本土农特产品,建立并结合实际持续更新“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目录,解决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窄、优质不优价问题,增加农户收益。“咱村铺仔”不仅是“一村一品”的集聚地和销售站,更是对外展示本村农产品的“窗口”,有力推动了本土优质农产品品牌“出圈”。

“咱村铺仔”成为政策解读的“窗口”。每周二、周四晚上,由老干部、老党员、能人等组成的志愿宣讲队伍在莫村“咱村铺仔”旁的“榕树大讲堂”,用坡头话解读乡村振兴等“大政策”,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村民“坐得住、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通过人心人脑的政策宣传乡村振兴开始在乡土中扎根,村民也开始由“听”故事的人,转变为“创造”故事的人,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

“咱村铺仔”成为文化传播的“窗口”。一间“铺仔”承包了一个村庄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也承载着老百姓们的美好生活向往。闲暇时光,“咱村铺仔”也是村民身边的一个小小“文化站”。镇、村两级常常组织“文艺轻骑兵”、乡村文艺达人聚集到“咱村铺仔”,通过“文艺+宣讲”的形式,将“讲”与“演”结合,以木偶戏、小品、三句半、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和正能量,重新激活乡土文化。

(三)聚人心,温情服务在“铺仔”

“咱村铺仔”成为乡风变革的“试验区”。为鼓励更多村民加入文明实践活动中来,坡头区在以往各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的积分超市试点建设基础上,将积分超市延伸至自然村,进一步完善积分兑换制度,由专项经费或村集体资金支持,将积分兑换物品与“咱村铺仔”内的商品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方便村民兑换到自己真正所需的物品,充分激发群众践行社会公德、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村民凭积分到“咱村铺仔”兑换心仪物品,每10分可换价值1元的物品,兑换的小商品积分门槛低且实用,以此激励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的治理和建设中。

“咱村铺仔”成为互帮互助的“人气区”。一杯热茶、一份乡情。小小“铺仔”,不仅蕴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情味,也满载着浓厚的家乡味。自打造“咱村铺仔”示范点以来,坡头区积极倡导“咱村铺仔”推进邻里互帮互助,提倡村民尊老爱幼、扶弱助困,文明乡风从这里传播开来,乡村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乡村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咱村铺仔”成为服务保障的“爱心区”。坡头区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站就近优势,将志愿服务站服务保障延伸至“咱村铺仔”,志愿者、网格员等经常巡至“咱村铺仔”,为保洁员、外卖员、快递员等灵活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让邻里更和谐,让乡村更添温情。

三、经验启示

(一)内生动力激发要积极加强组织建设

基层阵地建设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坡头区通过将传统的“铺仔”升级为“咱村铺仔”,赋予其政策宣讲、村民议事、文化休闲等多重功能,有效地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还提高了政策传达和执行的效率,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二)内生动力激发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

民间力量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坡头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发挥乡贤、志愿者等民间力量的作用,通过他们参与“铺仔”的管理和服务,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和村民之间的互助。这种模式有效地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内生动力激发要善于创新服务模式

创新服务方式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坡头区通过在“铺仔”中设立公告栏、开展政策解读、提供文化活动等服务,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信息交流、文化娱乐、互帮互助于一体的平台。这种服务方式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多样化需求,还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