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 正文

创新打造“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帮助搬迁群众有就业能致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在县城安置的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2018年底搬迁人口达5847户24423人,其中许多是没有稳定工作或产业的人员。近年来,隆安县为解决安置区群众就业难问题,在震东社区探索“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通过搭建服务平台,畅通供需资源,优化组织管理,达成了劳动力就业需求与企业、基地用工需求的同频共振效应,实现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有保障增强了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关键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搬迁群众就业;“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

一、背景情况

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在县城安置的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2018年底搬迁人口达5847户24423人,其中许多是没有稳定工作或产业的人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2020年,震东集中安置区因地制宜创建了“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帮扶模式,在助力搬迁群众灵活就业、持续增收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震东经验”。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经过近3年的发展,升级版的“小梁送工”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在广袤八桂大地上奏响一曲和谐动人的新乐章。这一事迹也在第二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服务平台,规范就业管理

一是建设服务机构。在震东社区成立就业服务站,按照“集中力量提供一个岗位”思路,设置企业用工、灵活就业、技能培训三个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用工发布、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截至2023年7月,就业服务站累计推荐灵活就业岗位6万多个,发布企业、农业基地用工信息5万多条。二是组建帮扶队伍。针对疫情影响下大量搬迁群众返岗难、就业难现状,组建由县人社部门专职干部、震东社区“两委”干部、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网格员等组成的就业帮扶工作队。实行“乡镇—震东社区—小区网格—单元”网格精细化务工帮扶管理,将78个楼栋单元划分为15个党小组,形成15个网格,对安置区劳动力进行分类造册,对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随时掌握劳动力就业需求,及时推荐岗位实现就业。三是打造便捷APP。开发“小梁送工”就业服务APP,设置企业用工端、零工点单端和小梁送工社区端,组建“发布工单、帮助零工报名、企业工单审核、零工报名审核、工单查询、零工信息、企业信息、费用、我的历史”等9个实用的操作模块,搭建了一条“企业派单更便捷、居民接单更灵活、社区送单更及时”的信息快捷通道,推动就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更加规范。“小梁送工”APP目前已有28家企业、236名群众注册使用。

(二)畅通供需两端,盘活就业资源

一是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推动“小梁送工”服务深入拓展,围绕隆安县“一园(区)一城一基地”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人力需求,专门设置了“小梁送工”零工市场,用于服务全县农民工灵活就业。目前,以“小梁送工”为载体的零工市场,已成为全县零工人员集散地、企业灵活用工输送地,成为面向全市、全区乃至全国的专业化送工服务站点。二是强化利益联结。隆安是农业大县,全县现有500亩以上大型农业基地300多个、连片种植100亩以上水果基地485个,全县广泛推广以火龙果产业为代表的“五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和村企、村民合作享股金)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群众增收。农业基地临时性、季节性用工需求数量大,可以有效解决搬迁群众“找工难”问题。截至2023年7月,震东社区已与广西金福农业、高明农业、润隆农业等50多家企业、农业基地签订用工合作协议,旺季时日用工量超1000人。三是强化人岗匹配。整合疫情期间稳岗就业补贴资金、粤桂协作就业帮扶资金等就业扶持专项政策,开展“订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素质培训,提升搬迁群众的岗位适应力,不断提高就业率。2020年以来,共举办电工、焊工、剪芽修枝等培训班258期,累计培训11000多人;开展就业素质培训班25期,累计培训2300多人。通过适岗培训,提升人岗匹配精确度,使“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的劳动力具备更加过硬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实现劳动力就业需求与企业、基地用工需求的同频共振效应。

(三)优化组织管理,打造服务品牌

一是专业化团队管理。积极引导震东集中安置区及县域内就业工种相对固定的临时工队伍向专业化团队发展,将务工群众按不同年龄、不同务工技能和家庭情况等进行整合,组建为不同类别的工种小组,并从中推选得力的群众担任组长带队,协助处理日常出工的对接、组织、协调工作。目前已先后成立了建筑零工组、火龙果基地组、柑果基地组等8个“专业型务工团队”。二是常态化“点对点”送工。就业帮扶工作队员每天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通过社区宣传栏、业主微信群、就业服务专用群、就业服务APP等渠道第一时间发布,实施“送单”服务,安置区居民可在线上或线下“接单”报名。就业帮扶工作队员根据当天报名情况定租车辆,次日清晨“点对点”将务工人员接送到用工企业。目前,“小梁送工”每天常态化“点对点”送工保持在100—150人左右,务工薪酬当日结算或按月计算。三是特色化寒暑假送工。建立寒暑假送工机制,开展社区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服务,通过假期前联系、召开大学生座谈会、线上线下组团报名等形式,开设大学生寒、暑假就业实践专班,每天“点对点”将大学生送到各企业车间、农业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截至2023年7月,“小梁送工”已累计组织58批次1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经验启示

(一)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创新是推动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隆安县“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的成功,在于其创新的服务模式,通过“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方式,实现了劳动力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就业选择。同时,通过建立就业服务站和开发专门的APP,隆安县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获取就业信息和实现就业。

(二)强化资源整合,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就业服务的供需双方有效衔接。隆安县在实施“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过程中,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包括政府、企业、农业基地等,形成了强大的就业服务网络。通过与多家企业和农业基地建立用工合作关系,隆安县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此外,隆安县还通过开展“订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岗位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注重组织管理,打造专业化服务品牌

良好的组织管理是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隆安县在推进“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注重加强组织管理,通过专业化团队管理和常态化“点对点”送工服务,提高了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通过组建不同类别的工种小组,并推选组长负责日常的对接和协调工作,隆安县不仅提升了就业服务的效率,还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隆安县还通过特色化的寒暑假送工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