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 正文

发掘县域资源优势与激活内生动力 ——吉林省通榆县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脱贫摘帽后,吉林省通榆县以实施“一二七六三三”有效衔接战略为突破口,以发掘县域资源优势与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为主题,以党建引领有效衔接实践,在县域经济的整体布局和系统发展中推动产业衔接,坚持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做好安置社区的全方位生产生活体系构建,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以多重路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政社协动”的社会政策体系,深入发掘县域资源优势、充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以此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发掘县域资源优势;“一二七六三三”有效衔接战略

一、背景情况

通榆县始建于1904年,系白城市辖县。通榆县下辖3个街道、16个乡镇、172个行政村、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6.7万,总面积8476平方千米,列全省第三位。通榆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指引,总结脱贫摘帽有效经验,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整体性治理、立足地方性决策,制定《通榆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以瞄准“一大目标”、打造“两个平台”、发展“七大产业”、实施“六大工程”、创建“三大载体”、强化“三治措施”的“一二七六三三”发展战略,作为“有效衔接”工作的基本思路,探索出发掘县域资源优势与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相融合的县域衔接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管理建设,强化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内生性和能动性,在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乡村社会活力的焕发。二是将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资源链接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采用“党建+集体经济”“党建+合作社经营”“党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听党话、跟党走,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三是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弘扬文明新风功能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党建+孝老敬老餐厅”“党建+爱心超市”等方式加强村社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壮大县域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提升县域发展整体水平,包括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核心要素的县域现代农业体系,在“资源换项目”理念引导下,打造以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为支柱的县域工业发展格局,创新发展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二是强化乡村产业支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的措施是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县域产业项目运营相结合,通过生产联合、经营带动、资本分红等多种方式实现村级集体的投资受益和乡村产业的带动发展。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分享发展成果,重点抓好产业面扩大和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分配,在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致富。

(三)科技助推发展,创新科技与农业协作机制

一是深入挖掘吉林大学定点帮扶科技资源,强化科学技术源头供给,采用多项先进科技逐步改良盐碱耕地,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将高校科技资源与农业农村资源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先进种植养殖技术的示范推广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研发,为县域农业生产结构的深度调整、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提供了动力。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科技人才,采用科技特派员“1+N”制度、创业致富带头人链接辐射机制、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等多项措施,为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贡献科技力量。

(四)强化后续扶持,建设可持续发展安置区

一是构建可持续的生计稳定体系,通过预留菜园建设、农牧园区建设、农机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扶贫车间建设等多项措施,在维系农民原有生产生活习惯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确保搬迁农民在安置区就能够充分稳定就业。二是构建可持续的生活保障体系,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性补贴、光伏收益分红、集体经济收入等多个资金渠道,为安置区农民解决供热、物业等费用,有效降低了农民上楼成本。三是构建可持续的社会融入体系,进一步加强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探索以美德行为兑换扶贫生活物资等多种乡风文明建设方式,使安置区农民同时享受现代社区的优质环境与文明风貌。

(五)塑造乡风文明,满足脱贫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将“爱心超市”的服务对象扩大化、积分功能多元化、志愿服务网格化,将“孝老餐厅”的建设方式制度化、运营方式标准化、投入方式多元化,通过不断加强既有乡风文明载体建设,激发当地群众文明实践活力。二是探索“农村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形式,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三是将乡风文明建设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相结合,形成生态旅游、民俗传承、榜样示范合力带动乡风文明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六)坚持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首先,从土地清理整治入手,一方面通过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查、盘活村集体资产存量,另一方面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成员确权、资产清核与管理规范,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健全村落治理体系的同时,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运营的规范化、制度化。其次,充分发挥县一级在项目管理和资源统筹方面的作用,在“村事县管”模式下,通过乡村产业服务中心和乡村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各村集体经济的合作化经营,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散、体量小、能力弱、规划乱的瓶颈,实现了基于村集体经济联合而获得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最后,在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通榆还进一步强化其社区服务功能,提升村社组织自主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激活农民对村庄公共事务和乡村治理的参与热情。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有效衔接工作的根本遵循

通榆县进入衔接过渡期后,系统总结脱贫摘帽有效经验,继续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寻找做好有效衔接工作的方向、理念、思路、灵感,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吉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转化为推进通榆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二)坚持以创新发展思维发掘、利用、转化县域资源优势

一方面,以创新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发生转型升级,将县域资源优势纳入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布局中考量,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打造全产业链体系相结合,将不断深挖资源优势和盘活运营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形成创新驱动、优势叠加的发展效应;另一方面,以创新发展推动定点帮扶模式深化拓展,将定点帮扶机构的科研能力转化为资源优势和创新路径,将定点帮扶机制转换为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平台,通过把科技优势和科技创新纳入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梯次部署中通盘谋划,催生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

(三)坚持以凝聚优势资源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实现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瓶颈

以集中优势资源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不断突破既有体制机制藩篱,实现制度模式和治理体系的不断变革、完善与创新。在衔接期,通榆提高小农经营水平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主要遵循三方面的准则: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分散经营的关系,建立小农户与龙头企业、各村集体经济之间利益稳定、分配均衡的共同发展机制;二是充分凝聚县域各方面资源优势,以土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种植优势相融合增加特色农作物产量,以村集体经济资源优势的共同开发利用催生集聚效应、溢出效应;三是充分发挥县一级统筹谋划和资源调配功能,以改革创新不断打破掣肘加速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资源要素的激活、聚集与优化提供制度创新保障。

(四)坚持以整体性治理推动扶贫系统重组转换为乡村振兴系统

为了确保这些体制机制过渡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协调性,通榆采用了构建一大“作战系统”、确立一种“研商机制”、制定一套“规划方案”、建立一个“例会制度”、形成一种“督导机制”的“五个一”的工作模式来强力推进。在充分借鉴原有工作体系、包保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整体性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变创新驱动与县域实际相结合的减贫发展模式为发掘县域资源优势与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相融合的县域衔接模式,以谋求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