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福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大农业发展”理念,始终秉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念好“山海经”,多抱“金娃娃”,勇担“当标杆、走前头、做贡献”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不断探索,重视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实现了从“省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巨大跨越。
关键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闽东精神”;产业振兴
一、背景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福安交通闭塞、产业薄弱,贫困人口20.45万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挂钩联系福安,曾经“四进坦洋”“三上毛家坪”“两赴下岐”,踏遍福安的山山水水,“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永远贴在一起的”离别赠言,见证了总书记与福安人民的深情厚谊。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安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嘱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人民的关心厚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创造了“弱鸟”先飞的奇迹,成功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探索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福安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壮大特色现代农业,坚持乡村振兴“五化”发展路径
一是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加强茶叶、葡萄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茶企业在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上开拓创新;建设特色葡萄生态小镇,培育壮大一批葡萄果醋、葡萄果汁等精深加工企业。二是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响坦洋工夫红茶、福安葡萄、穆阳水蜜桃、穆阳线面、岳秀脐橙、范坑油茶、潭头芙蓉李、溪柄绿竹笋、上白石太子参等农业特色品牌,提升特色现代农业竞争力。三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改善道路、饮水、电网、管网、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四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推进“绿盈乡村”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面貌,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五是培育农村人才队伍。统筹乡村振兴指导员、服务队、驻村第一书记和科技特派员“四支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着力做好“引、育、用、留”四篇文章。六是突出乡村文化传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深度挖掘“畲、茶、古、廉、红”等福安传统文化,抓好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福安评话、平讲戏、穆阳线面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二)突出“福安贡献”,牢记“多上几个大项目”发展路径
一是增强湾区经济动力引擎。主动融入湾区宁德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培育沿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区,推动白马港、赛甘片区、湾坞半岛开发,发展铜精深加工、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项目,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与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形成优势互补。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复兴计划,出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措施等政策,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品牌打造为导向,推动转型升级,重振“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红茶之都”“东南沿海船舶修造基地”雄风。三是拓展繁荣现代服务业。建设瓮窑物流园、青拓保税仓、赛岐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和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推动现代物流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重点推进“白云山水人家景观带”和“闽东延安景观带”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坚持办好特色品牌赛事,推进“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
(三)聚焦“一市三区六组团”,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加快老城区西拓南展,推动城市新区发展提速,建设重要交通路网,加快互联互通。着力推动旧城改造,建设停车场和电动车充电桩,铺设天然气管道,改建城乡供水管网,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等。二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城市美化工程为契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建设智慧城市,建成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三是促进乡镇多样化发展。以产业为引领、解决好金融基础设施为配套,推进乡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沿海乡镇发挥优势,打造产城联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如赛岐镇按照“小城市”定位,注重保护特色建筑景观,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建设山水交融的宜居现代“小城市”;湾坞镇围绕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配套功能,打造省级不锈钢新材料特色小镇;甘棠、溪尾两镇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生产性项目落地为机遇,突出要素配套,打造福安南部新兴产业城。
(四)坚持改革创新,厚植营商环境发展路径
一是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压减行政许可,整治各类变相审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执行“联合会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模式改革,使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联合图审”工作制度,实现审批最快最优。深化“互联网+政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模式改革,使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达60%以上、即办率达50%以上。二是促进形成洼地效应。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围绕营商环境建设评价体系,解决好民营企业面临的拖欠账款、贷款困难、税费较高、金融风险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推动协作协同发展。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建设大局,深化与寿宁、周宁山海协作结对共建。实施百亿招商计划,强化“一把手”招商,坚持“走出去”宣传推介和“请进来”考察对接,组团参加国内各类知名品牌招商活动,引进新能源材料、不锈钢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产业链项目,建设电机电器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五)聚焦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全家福安”发展路径
一是长效监管固成果。深入排查“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完善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对全市83户290人已脱贫不够稳定对象进行分户造册、单列管理,落实一户一策重点帮扶措施,实现稳定长效脱贫。二是织密社会保障网。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支持创业各项政策,完善三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体系,抓好“无欠薪”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企业职工保险等扩面及续保缴费。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和保障体系,推动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医养结合。三是加快民生补短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创新惠企政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科技特派员向行政村覆盖。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提高群众安全感。强化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启动街道体制改革,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百米”。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突出问题化解,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安定稳定大局。
三、经验启示
(一)激发内生动力,倡导“扶贫先扶志”
摆脱贫困不仅仅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摆脱思想上的贫困。福安市始终把教育放在先行的位置,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并结合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全面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意识和内生发展动力,促使其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最终到“我能脱贫”转变,实现扶贫政策的“造血”功能,从而让更多贫困户实现自主的精准脱贫,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
(二)遵循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田林经”
要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比如组织“经济大合唱”、大念“山海田林经”。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本土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利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产业群。福安市将发展适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及产业群作为核心,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进现代农业、旅游度假、生态观光、林下经济等多种特色经营项目,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成为拉动当地群众增收的第一动力。
(三)执行精准施策,关注“老少边弱”
福安实践表明,执行精准施策、关注“老少变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遵循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福安市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巧干,不断推进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经济发展、老区建设、党建引领、少数民族发展等各方面创新,对返贫监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等领域精准施策,在脱贫发展的每一步不忘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