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青海省尖扎县政府认真梳理致贫症结,创造性地发展文旅融合,通过坚持政府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全域旅游、精耕文旅融合之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彻底消除村庄的贫困根源,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形成了制度化引领文旅融合、多元化发展乡村产业、旅游化发展乡村资源的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模式与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文旅融合
一、背景情况
德吉村位于昂拉乡东部,距离尖扎县城约8千米,与美丽的昂拉千户府邸隔河相望,群众寄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故起名为德吉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前,德吉村只是黄河边的无名荒滩,满地的碎石和荒土,没有人可以想象到这里以后会成为251户946名贫困群众赖以生存的新家园。青海省尖扎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尖扎县精准识别出3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58户9642人,贫困发生率为22.44%。全县除沿黄河几个乡镇外,多数乡镇位于浅山地区,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山区。那里交通条件落后,劳动生产以半农半牧或纯牧业为主,山区土壤结构以湿陷黄土为主,地质灾害频发,致贫原因多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严重制约着摆脱贫困的步伐。
为彻底消除这部分群众的贫困根源,尖扎县认真梳理致贫症结,提出了“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强力推进,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后续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政府统筹规划,打造良好乡村旅游品牌
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尖扎县采取“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形成了县政府牵头、村民出力的文旅融合格局。依托搬入地地理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观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等。
一是以“旅游+扶贫让生活更幸福”为主题,举办各种赛事和活动。先后举办了青海省乡村旅游暨扶贫产业启动大会、“民族团结进步·五彩神箭杯”搏击格斗争霸赛、全球海拔最高的国际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节庆活动和赛事。期间开展了黄河水上体验游、特色文艺节目表演、赏花农事体验、品尝地方美食、旅游商品展示、五彩神箭射箭表演及体验、观赏能科德乾草原花海及色彩农业游览、郭庄舞表演和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系列活动。
二是开展德吉景区运营管理工作。为确保景区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县政府制定下发了《2018年德吉村乡村旅游运营方案》,成立德吉村乡村旅游运营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设立了9个工作小组,全力保障景区的正常运营。
三是实施德吉村农家乐改造提升。安排16户贫困户在景区入口、出口、停车场等区域和观光车驾驶员工作,每人每月发放补助500元。购置自行车5辆、沙滩椅10个,分配6户贫困户自行管理运营,增加收入。招聘导游讲解和演艺人员26名,其中导游讲解员6名,演艺人员20名。先后选派15名农家乐从业人员和4名导游讲解人员参加全州旅游产业人员培训班。
(二)科学规划全域旅游,全面加快乡村旅游开发
围绕“省内大众游、省外高端游”这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将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大众旅游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重点打造昂拉乡德吉村、当顺乡古什当村、能科乡德欠村、康杨镇城上村等精品乡村旅游景点,策划环尖扎至贵德乡村旅游精品游、黄河廊道精品两日游等一批精品线路和尖扎县旅游大环线、南部旅游环线和四条小环线等六条旅游环线,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德吉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现已成为全县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引爆点”和尖扎的一张旅游名片,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初步形成了产业、旅游、生态相融合的发展格局,闯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尖扎特点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三)精耕文旅融合之田,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
充分发挥德吉景区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景区景点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实现乡村旅游链条式、连片式、一体化发展。实施康扬“城之上·花千谷”为主题的旅游扶贫项目,修建了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开发了“青年林”土窑烧烤区。自办农家乐10户,积极开展农家乐技能培训。积极发扬贤孝、花儿等民间说唱艺术,举办文化旅游、社火表演等宣传推介活动。引进苹果妹妹(青海)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了城上村《浪青海》原创音乐基地。挖掘城上村民俗文化,精心打造康杨镇烧土窑主题游活动,提供农场种植、烧农家窑、温棚采摘、农家住宿、农家KTV等服务,打造城上村“吃、喝、游、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这些措施在吸引外来游客到城上村观光旅游的同时,让广大村民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农家乐老板下吾端智高兴地说,“我们开办民宿、农家乐,锅碗瓢盆由政府全包,房间改造有政府补贴,还免费开设培训课。我的农家乐2018年7月开业,到当年的国庆假期赚了7万多元,9个床位供不应求。手抓羊肉、酥油奶茶我都做得很地道,北京、上海的游客都给我点赞。”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扩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与省州各新闻媒体单位衔接和协调,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宣传推介全县文化旅游资源。先后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黄南旅游”“尖扎宣传”“尖扎融媒”等平台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努力扩大文化旅游宣传面。参加西宁、天津、上海等地举办的2021年“西域胜境·神韵黄南”文化旅游资源专场推介会,全方位展示尖扎文化旅游的魅力与活力。投入使用“尖扎县全域旅游环境展示图”和智慧旅游VR合景展示二维码标识牌。制作“大美青海·灵秀尖扎”旅游宣传册,成功举办2021年中国黄河“溯源之旅”铁人三项系列赛暨青海·尖扎黄河国际铁人三项挑战赛,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全面展示了特色乡村面貌,使德吉村成为宣传地方品牌的一张“金名片”。利用多种方式和多个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尖扎县文化旅游资源,使“坎布拉、五彩神箭、灵秀尖扎”三大旅游品牌形象不断凸显,“五彩神箭灵秀尖扎”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经验启示
(一)制度化引领文旅融合,完善乡村顶层设计
加强乡村顶层设计,就需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对乡村振兴的方式、路径与机制进行统筹规划。文旅融合背景下助推乡村振兴,主要方式包含了文化挖掘、旅游利用与城乡流动等递进方式。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塑造达到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在路径上,应在合理的资源路径、产业路径与功能路径下助推乡村振兴。在机制上,文旅融合需沿着“要素一结构一功能”脉络通过资源、产业与功能路径在要素增值机制、结构优化机制与功能提升机制下助推乡村振兴。
(二)多元化发展乡村产业,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乡村的生产类型是丰富的和多元的,有多样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手工业,有大田的农业生产,还有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庭院经济,更有现代社会发展形成的乡村休闲度假等新型产业类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各类乡村产业,在多元发展乡村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多元化发展各类产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大力挖掘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小吃广场等旅游后续产业项目,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企业下乡,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促进群众增收。以“高效务实、开拓创新”为经营理念,并依托旅游产业带动,以“文旅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带动德吉新村更多贫困户就业,引导群众走旅游脱贫之路。
(三)旅游化发展乡村资源,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乡村资源旅游化一方面能够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立体化。发展文旅融合发展使得乡村事务日趋复杂化、多元化,但在旅游化各乡村资源的背景下,能够促使多主体协同治理乡村,乡村治理体系将由原来单纯的村民自治,加入旅游企业治理、旅游组织管理等其他治理形式,驱动乡村治理体系立体化发展。乡村资源旅游化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夯实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资源配置上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权限,将使得集体组织得以强化。以村支“两委”、村民代表大会为主要载体的村民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将得以增强。
思考题:在“三州三区”发展基础较差的农村地区,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延伸阅读:
1.《黄河岸边的德吉村:从荒沙滩到“小三亚”》,人民网,2020年9月3日。
2.《青海尖扎县德吉村:党群一条心 建好幸福村》,人民网,2023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