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 正文

以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浙江省温州市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实践探索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盛行,暴露出“老大难”问题。浙江省温州市牢牢把握全国试点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整治婚丧嫁娶陈规陋习为切入点,坚持软硬兼施、治管齐下、堵疏结合、宣教并重、标本兼治,把刚性规矩立起来、把源头治理管起来、把设施服务配起来、把社会共识聚起来、把常态长效建起来,全面实施移风易俗“六大行动”、改革攻坚年行动等,婚事新办风尚渐显,丧简办蔚然成风。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红白喜事

一、背景情况

温州历来是一个注重乡土风情的地方,亲戚邻里之间有人情来往的习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渐渐强起来、农村日益美起来、农民逐渐富起来,但一些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现象还比较普遍,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还不同程度存在,既浪费社会财富,又损害社会风尚。推动移风易俗,是惠及千家、福泽万户的民生大事,是引领文明、弘扬新风的社会好事。回顾温州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过程,深刻感受到移风易俗是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很多旧俗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农村根深蒂固;“大”在千家万户,涉及面很广;“难”在转变观念、放下面子、村规民约执行,过去一些关于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或是不够具体,或是操作性不强,或是缺乏监督管理手段,导致效果不佳。自20169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把温州列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以来,温州市牢牢把握全国试点契机,坚持试点先行,先后出台《关于在全市农村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整治婚丧礼俗树立文明新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实施移风易俗“六大行动”、改革攻坚年行动等,大刀阔斧整治婚丧礼俗大操大办、占道搭棚等陈规陋习,婚事新办风渐显,丧事简办蔚然成风。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软硬兼施”,把刚性规矩立起来

一是推行随礼封顶制。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对党员和公职人员婚庆喜事随礼制定最高标准,从过去的几千元降至现在的300-500元,大幅减轻群众人情负担,有效遏制攀比浪费的不良风气。同时,倡导婚丧嫁娶、生日祝寿、升学谢师等喜庆活动不随礼或低标准随礼,提倡所收礼金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二是推行量化管理制。要求殡期不超过5天,花圈、花篮、花匾总数不超过8个,出殡鼓乐队规模不超过13人,出殡(送)车辆不超过5辆。同时,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划出高压线,要求一律不准赠送、收受非亲人员各类礼金,置办出殡酒席一律不准超过10桌,除近亲属外一律不得参加丧事守夜活动;一律不得使用公务车辆参与办丧、送殡活动。

三是推行党员干部承诺报告制。按照“条抓块管、条块结合,单位协同、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范文件,推行婚丧事项承诺、备案、公示制度,仅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就签订承诺书2万余份。

四是推行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一约四会”建设,将移风易俗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把乡村党员干部吸纳到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红白理事会,在旧有村规民约基础上,明确丧事活动办理流程、具体标准,推行播放哀乐、鞠躬、默哀、佩戴黑纱等文明健康的丧葬礼仪等。

(二)坚持治管齐下,把源头治理管起来

一是开展婚丧用品市场专项治理。针对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等现象,联动纪委、民政、公安、综合执法等相关职能单位,实行婚丧源头治理,组织开展婚丧用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二是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治理。推进“禁新改旧”青山白化综合治理,建立常态化的“禁新”督查通报机制,每月抽查26个重点乡镇,巡查3000多公里,实行一月一排名一通报,实现禁新率100%。建立青山白化治理GPS监管平台,购置2架无人机开展巡查监测,实现青山白化治理监管数字化和空间可视化。

三是开展丧事用车市场专项治理。持续开展丧事用车市场专项治理“营转非”大中型客车专项整治行动,取缔泽雅大道天长岭隧道口、温瞿公路铁路道口2个违规电子花圈车集中停放点。

四是开展重点人群专项治理。从严执行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规范性文件。民族宗教部门引导宗教界人士参与丧葬礼俗整治工作,建立三人驻堂小组,开展日常巡查和监管,依法查处假僧假道,并在门户网站设立曝光台进行舆论监管。

(三)坚持堵疏结合,把设施服务配起来

一是建设一批公益婚礼基地。依托文化礼堂建立农村家宴中心,使其成为农村群众简办婚丧嫁娶宴席的集中服务平台,乐清淡溪镇寺西村建成全省首家4D无水化可视家宴中心。

二是推出一批婚庆服务项目。鼓励引导酒店推行简约婚礼套餐制,全市已有百余家酒店推出3000元以下的婚宴套餐。鼓励婚庆公司推出“一站式”婚庆服务,推动简约婚礼进文化礼堂、婚宴套餐进乡村活动。

三是实施一批殡葬惠民项目。实行“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城乡所有居民死亡后遗体的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基本殡葬服务补贴标准人均800元,全市享受殡葬惠民政策25万人,惠民金额1.6亿元。实行绿色殡葬奖励制度,对采取海葬、树葬等生态节地葬的,每例奖励30008000元不等,全市生态葬比例逐步提升。海口村村委周勇介绍道:“以前村里办丧事,大操大办,不仅费用支出大,亲戚朋友也跟着受累,现在情况就好很多了。”

四是配套一批丧事简办服务。深入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丧事审批手续集中办理,进一步简化丧事审批手续,将丧事管理、死亡证明、户籍注销等手续统一集中到乡镇(街道)办理。

(四)坚持宣教并重,把社会共识聚起来

一是注重舆论引导。发动市县17家主要媒体、36家网站论坛、957个微博微信传播平台,集中“点赞”移风易俗的群众,“吐槽”大操大办的不文明行为,形成褒扬新风良俗、声讨陈规陋习的氛围,让原本想改而不敢改的群众放下思想负担。

二是注重正反典型。在《浙江日报》《温州日报》和温州电视台,开设“移风易俗‘一把手’访谈”“移风易俗温州行动”等专栏报道,每日必有报道,每日都有正反典型案例。通过互动访谈,报道典型事例,高密度强态势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注重文化传承。从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围绕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开展“新春迎新礼”“端午祭祀礼”等各类传统礼仪活动,助推移风易俗工作。瓯海、瑞安、平阳等地利用木活字印刷、蓝夹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温州方言、快板、三句半等传统文化形式编写移风易俗宣传作品,推动文艺宣传紧贴民心。

四是注重家风建设。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移风易俗,全市创建文明家庭59.8万多户,修订整理210份历史珍家训,近15万户家庭家训上厅堂。持续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好人”“最美温州人”“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五)坚持标本兼治,把常态长效建起来

一是建立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文明办牵头抓总,纪检、民族宗教、公安、民政、综合执法等部门各司其职,定期召开例会。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把移风易俗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扬钉钉子精神,瞄准节点稳步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实施属地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召开移风易俗动员会、现场会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逐级组织实施。同时,注重重心下移,鼓励基层创新,由乡镇统筹、村为单元划分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制定婚丧事项操办章程、标准、责任、奖惩等办法,着力构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治格局。

三是建立“政府督查、民间监督、媒体跟踪”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情况列入各级纪委日常督查内容,专设督查组,实施定期督查,定期通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强化对“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家等重点群体的引导,对举办豪华宴席、收受高额随礼等行为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对违规的“两代表一委员”进行约谈,对违规的企业家取消参加政府性褒奖荣誉评选推荐资格,并给予媒体曝光。

四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纳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并结合每年两次的社会道德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对各县(市、区)的移风易俗工作进行评估。同时,严格兑现考核奖惩办法,市委、市政府对婚丧礼俗整治有成效、出经验、出典型的县(市、区),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并在年度考核中给予加分。

三、经验启示

(一)深化移风易俗,必须坚持党员带动、示范引领

始终把党员干部带头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严格规范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正民风。只有准确把握全覆盖与抓重点的关系,通过抓“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以教育引导党员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才能发挥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的作用。

(二)深化移风易俗,必须坚持利民惠民、人人参与

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也是时代为温州出的新考卷。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做到谋划思路问计于民、查找问题倾听于民、改进措施请教于民、衡量成效评判于民。温州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共享共建过程,广大群众从丧事简办中感受到便捷规范,从喜事新办中感受到实惠讲究,更加激发了参与积极性,使移风易俗赢得广泛认可,成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三)深化移风易俗,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创新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切实摸清摸准当地不良风气产生的背景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人情往来负担沉重以及非法宗教传播、涉赌等方面问题,对症下药,稳步推进。只有政府部门工作思路正确,引导工作扎实,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出来,把既定目标任务做到位,把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的着力点聚焦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深化移风易俗,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德法兼治

始终坚持德治、法治并举,注重从理法入手,晓之以理、规之以法,合理合法运用公权力,做到道理上站得住、法律上有规可依,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温州有过大干快干、急于求成的错误方法,也有过一纸公文就想扭转社会风气的失败教训,汲取经验后才走上循序渐进、化民成俗之路,并通过真抓实干、动真碰硬,才取得今天的成绩。只有德法兼治,真抓真治理,敢于触碰难题、实质问题,敢于曝光、处理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敢于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才能革除陋习、激浊扬清,切实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

思考题:请结合本案例学习,论述在乡村振兴中,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的重要论述。

延伸阅读:

1.《浙江温州:移风易俗入人心 文明新风漾温州》,中国政府网,202056日。

2.“红白理事会”引领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尚》,温州文明网,20233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