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 正文

与时俱进 守正创新 以文明乡风引领乡村振兴 ——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典型经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成为新时代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价值引领。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着力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村党支部强有力的引领下,把握机遇谋发展、与时俱进育乡风、开拓创新聚人心,以乡村文化建设引领带动各项事业发展,稳步走出了一条文明乡风引领乡村振兴的宽广道路。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一、背景情况

石家营村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西北部,村域面积1580亩、其中耕地600亩,全村183555口人。村内共有企业25家,近年来村级税收突破18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7000元,实现了100%优质就业。石家营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又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十佳文明奋进新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首都精神文明示范村、北京市首批文化示范村、北京最美的乡村等上百项荣誉。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风文明方面,石家营村倡导以奖代罚,通过创新特色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打造和谐共享新乡村例如婆媳澡堂、老年人精神文明奖和操心费机制、春节禁放、老年人志愿者四服务队、创作传唱村歌《和谐石家营》等等。不断推陈出新的小妙招儿,以党建引领为引擎强村基,以文化为核心铸村魂,以个人全面发展为方向塑村形,重塑乡村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家园,实现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践行以乡村文化带动各项事业发展,增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主要做法

)改善村居环境,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石家营村以北京市农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为契机,以顺义区南陈路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为依托,按照马坡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布局,大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村民自愿、原址原建的原则,集成政策、集中力量建设新民居。实施天然气、市政自来水、电信、歌华有线等统一入户,达到村民生活市民化水平;实现以天然气、太阳能、空气能彻底取代传统炊事、取暖方式。全村村民住进了五室两厅两卫一餐一厨205平方米的二层新型抗震节能保温住宅。村庄现已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的垃圾分类闭环机制村民只需将垃圾投放到大门口相对应的垃圾桶内。走在石家营村的主街上,粉饰一新的文化墙别具特色。一幅幅构思巧妙、栩栩如生的彩绘文化墙成了石家营村灵动的文明标签,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无限生机。干净整洁的街道,气派的二层新民居,特色的墙体彩绘村内基础设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都有了质的提升,石家营村成为了文明宜居、环境优美的乡村高档住宅区。

)创新治理机制,不断推进文明和谐乡风建设

石家营村不断创新治理机制,营造文明和谐乡风,如建立婆媳澡堂,创新老年人精神文明奖”“老年人操心费,倡导家文化等。石家营村出资建起200平方米的澡堂,并规定澡堂面向全村免费开放,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陪着老人一起,即儿媳妇陪着婆婆、儿子陪着爹、孙子陪着爷爷、孙女陪着奶奶、家里没有老人陪着邻居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婆媳澡堂为年轻人搭建了孝老爱老的平台,拉近了邻里间、家庭成员间尤其是婆媳间的关系。为调动老年人参与村庄发展的积极性,村里设立了精神文明奖。在遵守各项规定的情况下,每位老人每月可以获得150-300元不等的奖励,反之则取消奖励。通过以奖代罚,根深蒂固的不文明习惯得到潜移默化地改变,起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作用。针对村内年轻人和租户的不文明行为,村里又进一步加设操心费,给每位老人每月发放一笔100元的操心费,让老人通过家庭内部监督,制止和纠正家中年轻人和租户的不文明行为。这样一来,很多问题不用村委会出面,老年人就主动教导身边人积极配合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加强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村党支部倡导建立“石家营人三种关系”,即“年长者是我们的父母,同龄人是我们的兄妹,年幼者是我们的孩子”,打造文明和谐大家庭。创作村歌《和谐石家营》,“你献智慧、我出力量,你培养孩子、我孝敬老人”,通过歌词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以独特的“家”理念作为主题进行造型设计,建成了石家营村史馆,生动描绘了石家营人创造辉煌村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石家营人艰苦朴素、踏实能干、勇于创新的时代文明精神。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新建成500平方米集会议、观影、文艺演出、诗歌朗诵大赛为一体的综合文体中心。为方便老年人交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村委会还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包括老年娱乐室、台球室、健身房、乒乓球室、网络学习室。同时建有社区体验中心,包含茶艺室、西餐体验室、棋牌室、书画室等,着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提升村民素质。依托多功能综合文体中心,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村歌大赛、“美丽乡村·筑梦有我”大型新闻公益行动、北京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等十余次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

)弘扬志愿精神,充分发挥自治强基固本作用

走进石家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墙上清晰写明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工作体系、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为了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践站先后成立文化惠民、邻里互助等十支志愿者服务队在石家营村的街道上,总能看到带着红袖标的老年人,她们是村里的老年志愿者四服务。这支队伍年龄都在60岁以上,秉承着“服务社会、服务全村、服务他人、服务自己”的原则,每天在村内定时定点巡逻,劝阻不文明行为,在“巡”出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实践站在推进志愿服务的同时,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全方面修订,进一步体现全体村民的意志,成为村庄治理的法宝,实现了村庄的协同共治。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共7条,涉及和谐大家庭建设、党员模范作用、用水、垃圾分类、老年人精神文明、婆媳澡堂等机制,以及规范停车、禁放戒烟、升学奖励等。并且通过强化宣传、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带头作用、健全监管机制、注重奖惩等形式,保障《村规民约》得到有效执行。

)精心规划产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在对未来产业的谋划规划过程中,注重以文明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以彰显文明为基础,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进而发展乡村旅游业,既是石家营村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发展的奋进方向。通过在村西建设千米绿色文化长廊,将村内各旅游景点连接起来。同时以小千文化、大千世界为设计思路,突出绿色文化两大特色主题,从人文、历史、民俗、生态、自然、产业、旅游、村庄发展等方面设计展示内容,合理分布在两侧形成文化长廊。积极申报民俗旅游户和民俗旅游村,把村西的生态园、樱桃园、玉成阁、奶牛合作社、E亩园、植物豆腐坊等资源整体打包发展旅游业,实现集体收入增加、企业共同发展、村民就业岗位增加。2017被评为北京市五星级民俗旅游村31民俗旅游户营业执照获批,具备了接待能力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未来,石家营村还将继续立足实际,不断巩固文明成果,着力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文明乡风文化。

三、经验启示

(一)与时俱进,以党建引领为引擎强村基

没有强有力的党支部,没有强有力的支部书记,没有强有力的党建工作机制,就不会有今天的响当当的“名村”。石家营牢固树立党建一盘棋思想,利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五部分,设置专人网格员定期对网格内环境卫生、村企生产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围绕抓党建强保障、建民生构和谐的工作主线,讲政治、强学习、敢负责、干实事、严律己,积极推动党建深度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二)创新机制,以文化为核心铸村魂

古人云家之所齐,国之所治,天下之所平。家庭关系和睦是乡风文明与社会和谐的支点。“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非常值得挖掘的传统治理资源,在教化引导村民、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社会善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石家营村处处体现着的概念家家户户门前都贴有家风、家训或家庭小故事,生动反映着出不同家庭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底蕴。通过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结合点,将“家”文化优势充分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三)立足长远,以个人全面发展为方向塑村形

村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乡风文明的程度,体现着一个村庄的精气神。无论村庄还是个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村民的素质和能力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石家营村通过精神篇、孝和篇、修养篇三篇文化提高村民素质彰显村庄精神少年学国学、青年学科学、老年学哲学、干部学政策四个学习理念着力打造学习型村庄等,潜移默化地为乡村持续铸魂、塑形,不断培育和提升文明乡风。

思考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延伸阅读:

1.《文化振兴有“里”有“面”,乡风文明为村庄铸魂》,《新京报》2022613日。

2.顺义马坡镇石家营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北京日报网,20232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