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乡村人才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二部分 乡村人才振兴案例 -> 正文

创新首席专家制度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山东省文登区着力打造精致乡村齐鲁样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围绕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带来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将人才作为战略资源、关键支撑,创新推行首席专家制度。通过吸引各类人才扎根乡村,将人才的文化特长、资金实力、人脉优势与乡村建设深度结合,探索人才助力乡村建设的新模式,着力打造精致乡村齐鲁样板。

关键词:人才振兴;乡村建设;首席专家制度

一、背景情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总面积1364平方公里1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2处省级开发区,人口5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494乡村人口33.71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19.87万人。全区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截至2022年,文登区获得第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二批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改革试点,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创建工程示范县。虽然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平稳,但在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民主体性发挥较弱,始终存在着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此,文登区重点关注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将人才作为战略资源、关键支撑,创新首席专家制度,主要通过创新引才机制、创新用才模式、创新留才平台等做法,争取把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在乡村、使更多乡村人才融入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将各类人才力量留在乡村,以此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引才机制,吸引人才集聚乡村

一是拓宽渠道选拔人才。立足镇村产业基础和特有优势,根据乡村建设的不同需求,面向市场、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等各个领域,打破以往只注重引进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惯性思维,逐步向艺术、乡村旅游等方向拓展,集聚了一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责任心和乡村情怀,愿意报效乡村、投身乡村、奉献乡村的专家人才。

二是优化政策吸引人才。在资金支持上,区级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镇级设立首席专家发展基金,为首席专家项目资金来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对入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的首席专家,最高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扶持。在项目服务上,建立区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通过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方式,定期召开首席专家联席会议,重点解决土地规划、房屋流转、融资贷款等问题,收集乡村建设意见建议,为人才服务乡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在生活保障上,为首席专家提供人才公寓、免费健康查体、解决子女入学等系列专属服务,其中市级以上人才,还可优先申请“威海英才卡”和省惠才卡,享受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是强化考核激励人才。强化调度督导。建立首席专家下乡制度,每月至少2次深入村庄实地调研、汇总工作情况,定期召开调度会,动态掌握发现问题、取得成效、意见建议等,加强人才之间交流协作,促进共同提升。严格考核评价。建立首席专家奖惩机制,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对首席专家进行年终述职综合评议,对作用发挥到位、工作成效显著的,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加大实绩奖励力度;对履职尽责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直接予以解聘。同时,每年开展一次特优首席专家评选活动,全面激发首席专家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新用才模式,全程融入建设乡村

一是坚持陪伴式规划。聘请乡村首席专家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增强人才身份感、归属感、荣誉感,激发参与乡村规划布局的积极性,其中有19名优秀专家当选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具体规划过程中,首席专家在广泛听取群众实际需求基础上,对村庄规划建设、布局安排等提出切实可行、兼顾经济实用与美学要求的意见建议,优化产业融合、文化保护、服务设施布局设计,促进“多规合一”,不但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而且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百镇一貌”同质化建设、城市化病等问题。

二是坚持融入式建设。多元资金投入。在加大财政投资的同时,积极发动首席专家、骨干企业、在外能人等社会力量,联村包村、参与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强资源盘活。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依托首席专家引进社会资本,让沉睡的闲置资产变成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发动群众参与。将精致乡村建设作为信用评价的主阵地,把村规民约、志愿服务、环境维护、设施管护等量化为信用积分,开展信用奖惩,兑现信用红利,让群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成为全国信用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区。

三是坚持共赢式运营。流转土地打造精致田园。以“田成方、路成林、水成网、山成景”为目标定位,引进培育首席专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推行“租金+分红”模式,开展土地连片整理、设施提升、集中托管,实现项目发展、群众和集体增收三方共赢。比如,文登区泽头镇北庄村引进首席专家于进海,流转土地2600亩,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新上水肥一体化等设施,成为全市经营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发展文旅打造精致村庄。依托胶东老建筑不同风貌,融入文化底蕴、田园风光、民宿美食等要素,建设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为乡村带来更多人气和活力,促进美丽乡村向“旅游乡村”转型升级。例如,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依托村内呼雷汤温泉等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引进建设了总投资12亿元的郁竹苑田园综合体项目,按照“一房一院一特色”的思路进行特色化民宿改造,年均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成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文化人打造精致庭院。鼓励首席专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期在村内开展国学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等特色文化活动,开展以居室美、庭院美、厨厕美、家风美 “四美”为标准的“精致农家”创建,村妇联执委每月检查评分、星级量化,对榜样家庭大张旗鼓进行表彰,群众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创新留才平台,整合力量建设乡村

一是搭建服务人才的综合平台。盘活大水泊镇区废弃老粮管所4000平方米闲置房屋,建设集人才聚集、创业孵化、三农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生活居住、创新创业、政策服务、休闲娱乐等全链条、保姆式服务。已先后举办了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人居节、中国(威海)原创动漫展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为人才交流、持续成长搭建了良好载体。

二是搭建校地合作的实践舞台。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灵活运用“政府有课题、高校出方案”“高校有思路、地方出平台”“市场有需求、人才出项目”等模式,每年吸引清华、北航等400多名高校师生,开展社会调查、公益志愿、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建设提供优质方案。比如,在西洋参产业培育上,一产与齐鲁工业大学合作,建设了全国首个国家级西洋参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二产与济南大学、中科院青岛农业所合作,抢抓西洋参药食同源试点获批机遇,新开发功效性饮料、益生菌等产品;三产与重庆财经学院合作开发西洋参网上交易平台,“文登西洋参”品牌价值已达到116.43亿元,正在向百亿级产业加速迈进。

三是搭建带动农民的培训讲台。线上,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水产科技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在区内设立乡村振兴远程教育站,开设乡村建设领头雁计划、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等特色课程,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三农干部培训,实现精致乡村建设与高校先进理念精准对接。线下,组织首席专家设立乡村建设大讲堂,重点围绕文登西洋参、花饽饽、苹果特色产业以及精致乡村建设等内容,培养乡村规划师、乡村工匠、现代职业农民等各类人才,全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三、经验启示

(一)“引才”是基础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支撑,只有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够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工作,主动出击引进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以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文登区立足乡村建设的需要,拓宽各类人才引进的渠道,以资金、项目与生活保障等多个方面的优化政策,吸引了一批愿意报效乡村、投身乡村、奉献乡村的专家人才,为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激活了内生动力,也为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解决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上,要主动发力将更多高质量人才汇聚到乡村。

(二)“用才”是根本

在乡村人才工作上,不仅需要“引得来”,还要“用得好”。将引进来的优秀人才融入乡村建设的工作中,才是发挥人才内生动力的关键途径。文登区坚持陪伴式规划、融入式建设、共赢式运营等模式,不仅激发了各类人才参与乡村规划布局的积极性,而且积极发动引进来的人才队伍力量联村包村、参与建设,使得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将人才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发挥作用,要坚持以用为本、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其才。

(三)“留才”是关键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将人才引进乡村参与建设后,如何留得住人才更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如何留住人才的困境难题,文登区以搭建服务人才的综合平台、搭建校地合作的实践舞台、搭建带动农民的培训讲台为载体,将各类力量整合进乡村建设中,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做出了较大。总之,人才是第一资源,好政策加上好服务,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面。让引进来的人才留得住,才能发挥人才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思考题:如何在人才振兴工作中,如何实现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延伸阅读:

1.《山东:激起人才“活水” 助力乡村振兴》,人民网,2023831日。

2.《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为什么行?》,人民网,20237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