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市将加强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从返乡人士中培育村“两委干部,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确保“引得回”“留得住”的基础之上,通过加强人才的跟踪培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发挥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当地群众内生动力。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弥补了农村人才短板,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回流家乡成为突破农村人才匮乏瓶颈、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内生动力;人才回乡
一、背景情况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辖38个区县(自治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区县14个、市级贫困区县4个,贫困村1918个。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带头人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对滞后。重庆市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出贫困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相对老化弱化。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甚至一部分打工创业成功人士也再度流向城市,致使农村人难选、人难留问题严重。二是选派到村的干部大多难以扎根。近年来,虽然通过向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级解了农村地区人才匮乏问题。三是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优。虽然按照中组部要求,重庆市制定实施了农村党员三年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发展党员工作,但个别贫困村因“苗子”少、找不到合适发展对象等原因发展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较为困难。因此,重庆市着眼于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破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高素质人才“逆向流动”。为此,重庆市开始了推动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的实践探索。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摸底动员,确保“引得回”
为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村本土人才底数,重庆市扶贫办会同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常态化开展专题调研工作,以及时掌握人才信息岗位需求及村(居)发展短板,提高回引本土人才的针对性。同时通过丰富回引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整合政策资源、做好岗位匹配和对接等措施,合力配置人才资源,加快推进本土人才回引工作。明确人才标准。重庆市回引的人才主要为4类:重庆籍特别是原籍在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外地创业或打工事业小有成就的本乡本土人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特别是自主择业的退伍士官。摸排动员。以镇街为单位,定期对本乡本土人才等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建立本土优秀人才库。并由镇街、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采取主动登门拜访、电话联络、座谈联谊、宜传创业政策等方式,打好“乡情牌”“乡愁牌”,“点对点”动员本土优秀人才回村挂职任职、创新创业。大力回引。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政策,进一步扩大招录范围,注重面向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进行选聘。对有意向回村任职的本地大学毕业生,通过公开选拔、统一考察、集体研究等程序择优确定,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岗位。同时,根据本土人才流动情况,对缺额的及时补充调整,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名以上本土人才在村挂职。
(二)强化激励保障,确保“留得住”
为确保回引的本土人才安心干事创业,重庆市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制度保障等措施,解决每一名返乡挂职、任职和经商创业人士的后顾之忧。给保障待遇。按不低于本地村专职干部标准确定在村挂职本土人才的报酬待遇,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同时,对村干部(含本土人才)在职期间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区县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900元提高到不低于2000元;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其本养老保险的,补助标准由各区县根据本地实际及相关规定确定。给创业扶持。提供返乡创业、大学生创业和创办小微企业等优惠政策,支持返乡本土人才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创办小微企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电商和集体经济等,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重庆市各区县累计出台扶持返乡人员创业政策318余条,为返乡人员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巴南区安澜镇小龙村返乡党员致富带头人肖桂洋,投资80余万元成立牧场,从事种植花椒、养殖生态鱼等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务工,人均月增收千余元。给发展出路。对培养成熟、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在村挂职本土人才,及时推荐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优秀的可按程序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时,统筹考虑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全市每年拿出100个左右指标面向优秀村书记、主任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各区县拿出一定指标面向优秀村干部和符合条件的本土人才定向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本土人才在村挂职时间计入村干部任职年限,使乡镇干部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熟悉乡情、会做群众工作的本地干部,真正实现壮乡强村。对那些回村后不适应、群众不认可的,及时让其另找出路、自谋发展。
(三)加强跟踪培养,确保“干得好”
通过加强对返乡挂职、任职本土人才的跟踪培养,努力提高返乡人才的素质能力,确保其干出实绩,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推动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培训。把本土人才纳入村干部轮训范围,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区县集中轮训等方式,每年对在村挂职本土人才进行全覆盖培训,重点培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群众工作方法和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农村电商、基层治理等方面知识。加强帮带。明确优秀本人才一般挂职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综合服务岗位,并指定1名镇(街)党政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帮带,让其参与村务管理,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工作能力。同时,对不是党员的积极培养发展入党。科学管理。到村挂职的本土人才由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日常管理考核,年度考核不合格、群众不认可的,不再安排挂职。对培养成熟、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本土人才,及时推荐选拔进入村“两委”或选聘为专职干部。本土人才回村后,弥补村干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农村于部人才队伍的重要源头。
三、经验启示
(一)注重弥补人才短板,推动农村发展
回引的本土人才家在村里、根在故乡,懂村情、服水土,与从外地选派的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相比,他们更安心、更容易扎根,与老村干部相比、他们有知识、有眼光,有激情、有抱负,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电商等方面更有点子、有办法,能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二)注重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管理水平
大量本土人才回村后,将学习到的管理经验、法律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推动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能够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发挥懂管理的优势,积极参与村级民主决策,规范村务公开,能够提升村务管理水平;发挥懂法律的优势,能够调处、化解一大批矛盾纠纷、信访积案、遗留问题等,最终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三)注重形成基层干部人才培养链,推进壮乡强村
本土人才在村挂职任职、创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甚至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能够农村特别是贫困村长久以来“后继乏人”问题。同时,通过向优秀村干部和本土人才定向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既能够调动村干部队伍积极性,又可以使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得以改善,为促进镇充实一大批熟悉乡情、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形成基层干部人才培养链。根据重庆市区县在持续推进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后普遍反映,回引本土优秀人才,使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活水源头,在落实壮乡强村上破了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上的“供给侧改革”。
思考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如何从“引得回”“留得住”“干得好”三方面发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人才缺乏问题?
延伸阅读:
1.《重庆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人民网,2022年9月23日。
2.《安澜镇:多举措回引培育乡村人才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民网,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