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自然、地理、气候和历史因素等制约,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健康西藏”建设面临许多难题。为破解西藏自治区长期缺医少药的窘境,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重大决策。按照“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总要求,扎实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深入开展“以院包科”、“师傅带徒弟”和等级医院创建等工作,全面深化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受援医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
关键词:医疗卫生服务“组团式”援藏;人才培养;对口支援
一、背景情况
受自然、地理、气候和历史因素等制约,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相对滞后,条件差、水平低,而且越往基层问题越突出。从疾病谱看,西藏海拔高、气压低、高寒缺氧、紫外线辐射强,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高原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原病发病率全球第一。从供给侧看,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严重缺乏。从体制机制看,管理方式粗放,流程控制不够规范;医疗卫生相关部门之间运转衔接效率较低,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药品招标采购机制不够完善,流通环节多、急需药品采购不到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从行为观念看,群众卫生健康意识不强,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疾病的问题突出。一直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使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
二、主要做法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重大决策,明确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7个市地人民医院(以下简称“1+7”受援医院)。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作为治边稳藏的战略举措,贯彻“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总要求,加强工作和力量统筹,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最大限度调动受援双方积极性,全力以赴推动工作落实。
(一)“以院包科”建强重点科室
“1+7”受援医院科室体系不健全、诊疗能力不强的问题,一直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中,把“以院包科”作为突破口,8家牵头单位、65家包科医院在“1+7”受援医院重点打造心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血液科等85个拳头科室(包括8个国家级重点专科),“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847项,填补区域内医疗技术领域空白1014项,西藏的医疗技术水平每天都在提升,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医疗记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北京协和医院帮助自治区人民医院建成全区临床检验质控中心,获得ISO15189实验室认可证书,检验质量体系达到国际水准,检测能力与国际接轨。北京大学帮助自治区人民医院将心血管内科打造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解决了在高原上救治急性心梗的难题。安徽省援藏医疗队帮助山南市人民医院建成了介入诊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胸痛中心等重点专科,挽救了一大批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参与抢救的当地医生说,这次能够抢救成功,多亏了后方医院的技术支持和援藏医疗团队的现场指导,要是在以前肯定救不了。
(二)“师傅带徒弟”培养本土人才
西藏医疗卫生的差距实质是人才差距,特别是高层次医疗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始终是最大的难题。为此,坚持把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重中之重,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强化培养帮带本地人才,着力建设一支医疗水平信得过、服务能力过得硬、当地医院留得住的医疗人才队伍。这几年来,援藏专家共帮带1446名本地医务人员,培养医疗骨干984名,192名医生能独立开展1-2种新手术。上海市援藏医疗队“手把手”帮带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一大批业务骨干快速成长,逐步走上“手术台”。消化内科的王医生从师傅手中接过“手术刀”,学会了EMR及镜下止血、ERCP等新技术,激动地说,四年前绝不会想到自己能拿着“手术刀”为患者亲手解除病痛。
(三)深化改革增强医院发展活力
对标对口支援医院的现代管理模式,充分借鉴内地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成熟管理经验,为“1+7”受援医院发展减负松绑。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下放编制使用、机构设置、中层干部任免、人员招录等权限。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明确医院技术劳务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绩效分配,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开辟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绿色通道,采购环节精简了近30%,采购时间缩短了20%,药品采购价格下降了20%。健全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5314项,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297个,患者满意度由2014年的89%提高到97%。北京协和医院先后派出两位副院长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接力推进医院改革,全面实行专家治院、制度管人、流程管物、管办分开、集体决策的全新管理模式,医院管理服务水平大幅跃升。此外,拉萨市、日喀则市在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中被确定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林芝市人民医院获评“国家级现代管理制度试点医院”。
(四)创建等级医院提升综合实力
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强三甲不断提质升级,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6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乙。广东省从计划内援藏资金划拨2400万元、计划外投入8000万元,援助价值1500万元的医疗设备,专项支持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陕西省援藏医疗队专门协调支援医院派出20多名计划外援藏医疗人才参与等级医院创建工作,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016年创成二甲,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地级医院没有评级的历史,2018年创成三乙。许多群众对等级医院创建取得的重大突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激动地表示,看病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了。许多本地医生深有感触,几代人的夙愿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助推下终于得以实现。
在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基础薄弱的特殊环境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创造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人间奇迹;实现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飞跃;增强了各族群众的科学文明和卫生健康意识;构筑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坚定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已经成为增进西藏人民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工程。
三、经验启示
(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是根本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作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制定了惠及西藏各族群众的一揽子特殊优惠政策,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就是其中分量很重、含金量很高的一项重大举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从启动实施、系统推进到落地见效,每个环节的精准把握、每个步骤的科学实施、每份成绩的艰辛取得,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的结果。
(二)对口支援省市和单位的倾力支持是重要保障
对口支援省市和牵头支援单位政治站位高、大局意识强,选择最好的医院、组建最好的团队、派出最好的医生援藏,无偿支援资金6亿多元支持“1+7”受授医院发展,特别是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多次进藏共商援助大计,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支援省市在自身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计划外资金给予无私支援;有的支援医院在重点科室工作强度特别大的情况下,依然克服困难,积极调配人手参加援藏。对口支援省市的组织、卫健等部门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作为分内之事,全方位提供保障。
(三)“组团式”的制度创新是活力之源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实行“以院包科”和人才“组团式”选派,形成团队优势,发挥整体效应,避免“木桶效应”。在团队组建上,针对“1+7”受援医院危急重症诊治等重点科室建设情况,充分考虑支援团队组成结构的配套性和系统性,每个支援团队20-30人,从管理人员到医护人员形成复合型团队,覆盖临床、医技、护理、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发挥团队作用上,每个团队有目标、有分工,团队成员间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取得了“1+1>2”的效果。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改变了过去“散兵式”“游击战”的医疗援藏格局,实现了由“零星选派”向“组团布局”、由“单兵作战”向“集体作战”、由“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的转变。
(四)坚持“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总要求是成功之要
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做到“合理”,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遵循医疗发展规律,确保每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坚持做到“可实现”,既不擅自拔高标准,也不降低标准,确保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成色和质量;坚持做到“可持续”,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坚持做到“可评价”,本着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制定完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五)广大援藏医疗人才的无私奉献是力量之基
4批659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舍小家顾大家,舍弃内地省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投身援藏事业,有的亲人去世仍坚守岗位,有的夫妻前赴后继积极援藏,有的一边吸着氧一边坚持工作,有的累倒在手术台上,生动展现了白衣天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形象。
思考题:在对口支援贫困边远地区工作中,如何提升对口支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阅读:
1.《为了雪域百姓的健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7年观察》,新华社,2022年8月14日。
2.《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增进西藏各族人民健康福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综述》,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