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全域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铸造富民兴农“金钥匙”,助力“一片叶子”富百姓,初步探索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共富发展新路径。经过40余年的发展,安吉白茶已然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富民产业。
关键词:促进农民增收;绿色发展;品牌打造
一、背景情况
白茶是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生态农业产业,是安吉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浙江省安吉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始终牢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安吉白茶园区时提出用“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要求,把白茶作为推动富民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打造,推动安吉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安吉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全域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铸造富民兴农“金钥匙”,助力“一片叶子”富百姓,初步探索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共富发展新路径。
安吉白茶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全县安吉白茶种植户17047余户,茶叶加工企业390家,安吉白茶企业现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4家,年销售额上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6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的茶企44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5家,单安吉白茶一项为全县36万农民人均增收7600余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茶农加入合作社的比例达15.9%。整个产业链从业人员高达19.8万人。2022年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到48.45亿元,全县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20.06万亩,涉及668家品牌授权茶企、1.7万户茶农,相关联的就业人员超1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富民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抓要素统筹,“一盘棋”合力共推
强化责任落实。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任务清单,明晰部门及乡镇具体职责,建立“清单化”推进机制,健全“动态化”指导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对种业振兴、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投入,保障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顺利推进。
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进“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乡村、乡贤回乡村)行动,新招引到乡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715名,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累计培养定向生24人。加强新时代乡村企业人才培育,推进“美丽英才计划”、乡村“农创客培育工程”,推广“青创联盟”做法,完善“青创农场”培养体系,建设青创农场54个,为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品牌培育、渠道推广等提供人才支撑。
(二)抓品种培优,“一株苗”携手奔富
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加强安吉白茶“白叶一号”种质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建设安吉白茶种质资源库和良种母本繁育基地,打造高标准茶叶种质资源展示基地。强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院所高校合作,培育优质特色茶树种株,确保“白叶1号”种质资源稳定。
规范良种繁育管理。制定《“白叶1号”茶树品种》标准,规范“白叶1号”苗木市场,实行品种繁育登记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繁育单位技术培训,加强茶苗出圃前检疫,确保茶苗种质资源安全。全县平均每年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近亿株,茶树良种化率达到97.6%。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力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捐赠2240万株“白叶1号”茶苗,繁育推广至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等地3省5县,种植面积达6217亩,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带动2063户6661名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三)抓品质提升,“一张网”固本清源
加强肥药管理。推行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全面开展禁限用农药退市行动,重点产茶乡镇建立茶园用药专柜19个。深入推进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创建,鼓励使用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积极构建以肥药实名制购销为抓手的“肥药销售—购买—使用—回收”的闭环管理模式。
实施全程管控。加大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推动规模主体实现“有操作规程、有责任体系、有管理制度、有培训学习、有内检人员、有产品认证、有品牌商标、有包装标识、有投入品仓库、有生产档案、有检验检测、有追溯管理”,依托放心安吉APP监管平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创新数字赋能。建成安吉白茶产业大脑数字化平台,打造“茶产业一张图、肥药两制一本账、数据服务一朵云、监管提质浙农码、智慧茶园一体化”五大场景,精准覆盖全县20万亩茶园、1.7万户茶农、140家农资主体,为每户茶农建立电子账户,茶农凭“码”交易、消费者扫“码”追溯、管理者凭“码”监管,安吉白茶实现全程全域可控可追溯。
(四)抓品牌打造,“一片叶”名扬四海
抓好品牌培育。创新“母商标(安吉白茶)+子商标(企业、大户注册商标)”商标品牌管理模式,通过母商标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子商标明晰产品追溯,健全“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安吉白茶包装市场,实施“一码四标一监制”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安吉白茶商标使用。
做好品牌营销。组织茶企参加茶博会、农交会等活动,广泛宣传推广安吉白茶。建成“中国白茶城”为龙头、溪龙“安吉白茶街”等为补充的原产地市场交易中心。推动建设十家产量超10万斤的头部企业、百家产量超2万斤的中型企业、千家标准化销售门店。布局线上销售网店200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
讲好品牌故事。编撰完成《安吉白茶志》,先后多次举办安吉白茶节、安吉白茶与《大观茶论》研讨会、“白茶仙子”评选、安吉白茶开采节等活动。举办品牌推介会、新闻发布会,在央视、农民日报等媒体宣传安吉白茶,提升品牌美誉度。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8亿元。
(五)抓标准引领,“一条链”示范带动
推动标准化种植。先后制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安吉白茶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安吉白茶绿色原料生产操作规程》等标准规范,编制标准手册和模式图,开展入企进社宣传,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64.5%,已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1个,省级标准园6个。
推进精深化加工。加强“安吉白茶加工工艺研究”“安吉白茶鲜爽度提升”“白叶茶多茶类加工技艺”等20余项课题研究,推动安吉白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建设。开拓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和茶食品添加剂、茶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经营,助推安吉白茶产业全价利用。
促进多元化融合。深挖茶文化,先后建成白茶街、白茶仙子广场、白茶主题公园、白茶生态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彰显宋皇贡茗安吉白茶的历史地位。安吉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出采摘体验、文体休闲、影视拍摄等多形式主题精品线路2条,2021年旅游收入达13.52亿元,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5000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复合型经济增长点
单一产业发展难以带动全域经济增长,且单一经济增长点也缺乏可持续性。安吉县通过持续提升白茶加工工艺、深度开发白茶系列衍生产品、农旅融合发展等措施,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扩大了品牌优势,提升了产品价值,带动了村民增收。可见,围绕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深入推进其产业链延伸,带动上下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以特色富民产业为核心,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全域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全产业链的经济增长,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延长全产业的生命周期,打造复合型经济增长点,助力共同富裕。
(二)推进“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安吉白茶发展态势好,产品的附加值高,在茶叶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域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各地需要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与质量安全把控。通过培育优质种株、提升种植和加工技术等措施,保障产业品质化生产加工;通过制定特色产业的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和产品标准,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品牌管理与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安吉白茶创新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在打响品牌名气的同时也规避了公共品牌的市场风险,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三)导入技术支持,推进全过程智能化转型升级
生产、加工和监管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吉县通过构建安吉白茶“产业大脑”,初步实现生产、销售和监管的智能化、便捷化和规范化,有效缓解产业发展中消费者辨识难、市场秩序管控难、行业管理难、农资控量难等痛点难点。全国各地应重视数字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监管的数字化程度,如在企业生产板块,通过建立智慧生产线,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在品牌监管环节,通过推进特色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