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 正文

“强功能联结”模式下的利益联结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喇嘛板村推进村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喇嘛板村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在实践中探索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功能联结”模式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一利益联结机制遵循“党建引领、合作社带头、企业带头、村集体增收、村民富裕”的总体思路,以村党支部为轴心和纽带,有效实现村企间的紧密合作,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村庄经济发展运行模式以村企合作为依托,把村企合作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共赢,推进村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党建引领

一、背景情况

喇嘛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西北方向,距七台镇政府所在地10千米,辖7个村民小组社会总户数740户、总人口1700人,常住户数237户,常住人口524人。整体上看,喇嘛板村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村庄特征: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二是村庄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齐发;三是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

在脱贫摘帽阶段,喇嘛板村的脱贫实践兜底性质强而发展性质弱。在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之后,喇嘛板村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积极求变,调整脱贫思路,主动强化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嵌入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依照“党建引领、合作社带头、企业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富裕”的总体思路,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村庄经济发展运行模式,并形成了以“强功能联结模式”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主要做法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合理规划与监测村级经济发展

喇嘛板村乡村经济的瞩目成就,有赖于村庄党支部的组织完善和能力建设,有赖于村庄党支部积极履行职责,对村一级经济发展合理的布局规划和监测。

第一,在党支部组织建设方面。喇嘛板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有25名党员,支部班子成员有3人,隶属于七台镇党委。喇嘛板党支部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注重从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中选出工作能力、责任心强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后备干部进入“两委”,真正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吸纳1名研究生学历的年轻驻村干部任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和党支部成员的有序配合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的有序治理以及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功效。

第二,在党支部能力强化方面。喇嘛板村的党支部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促进的机制。通过自上而下层层压实责任的方式,喇嘛板村将党支部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从而为之后引进外来产业、提升农民收入、改变村庄面貌、促进村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组织基础。

第三,党支部组织建设的优化和党支部动员能力的强化充分地加强了村党支部在村庄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村“两委”班子把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方走访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创新思路,激发群众投身其中的信心与热情。2019年年初确定与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一村一品”建设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以村企合作为依托,把村企合作与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将合作社作为组织开展村庄经济事务的理想平台

喇嘛板村之所以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原因就在于党支部本身不能直接承担经济职能,而合作社才是负责具体组织开展村庄经济实务的理想载体和平台。由于喇嘛板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村庄老龄化严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农民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员事实上和村党支部的成员高度重叠,呈现出“一套班子,两张牌子”的面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张牌子”只是一种名义上的虚设。

合作社和党支部的分离一方面保持了政经分开的原则,得以将经济事务置于合作社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仍然保留甚至强化了党支部对于合作社的领导,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对合作社事务的监督,同时由于基层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的制度联结,也为强化合作社在企业与农户“议价”能力提供支撑。总的来看,喇嘛板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统筹协调村内劳动力积极参与马铃薯原原种种植的事务中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村民的认可。

发挥经营主体在“强功能联结模式”中的关键作用

“强功能联结模式”中,经营主体的引入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人才缺乏、发展动能不足的脱贫地区而言,自主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承担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技术相对落后,收益并不可观。对于脱贫地区而言,引入一个能够充分匹配本村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本村资源潜能的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产业走向振兴的关键。

在喇嘛板村的“强功能联结模式”下,外来经营主体能够通过党支部领导下的合作社,充分地调动本地的劳动力,尽最大可能地利用当地适宜的土壤资源,发展马铃薯原原种培育种植产业。外来经营主体的资金注入、技术投资和人员培训,构成了喇嘛板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当下的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负责垫资提供种苗,全程技术指导,并采取合同价回收产品。每棚栽培种苗7万株,产原原种种18万-20万粒,每座大棚年纯收入达1.5万-2万元;流转农民土地240亩,每亩160元,脱贫户仅流转土地一项户均收入1120元;每座大棚年租赁费3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7万元。为进一步加强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建设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展示交易基地,2020年继续按照“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六统一”的管理方式,集中流转土地859亩,新建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一处,主要用于希森6号马铃薯原原种繁育。目前已建成钢架温室大棚339座每座占地1亩,其中256座大棚已承包给114户农户,基地由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运营,全程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喇嘛板村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经营,并与农户签订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合作繁育协议。

不断激发农户的积极性,追求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强功能联结模式”的结成与发展,其核心目的在于农民利益的最大化;而农户的积极参与,则是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

在喇嘛板村的“强功能联结模式”下,凡是有发展生产能力的脱贫户优先种植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每户租赁2座大棚每年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可满足1万亩优质种薯繁育种植。同时,每年可增加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270万元,带动44户脱贫户,每座大棚年增收1.5万-2万元。目前,喇嘛板村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种植基地的大棚在村内已经供不应求,在优先保障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民能够成功申请大棚的前提下,其余的大棚已经需要通过抽签抓阄的形式来进行分配,这充分说明了喇嘛板村村民对于当前产业发展的支持和肯定,但同时也说明喇嘛板村仍有待进一步扩充业态,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本村的产业能力。

三、经验启示

目标相融企业盈利与农户富裕

“强功能联结模式”首先强调目标与激励的相容。对于企业而言,尽管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而对于农村而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的经济水平增长,促进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则是其引入外来产业的初衷。“强功能联结模式”在目标上要求将企业盈利与农户富裕视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服务。通过作为中间组织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其往往能够借助政策宣讲、组织动员等各类方式实现利益联结两端的协作共赢。

机制嵌入党组建设与村民动员

“强功能联结模式”这一利益联结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于党支部构成了利益联结机制的核心。在“强功能联结模式”下,加强党组建设的核心意义在其所联结的两翼均有体现。在“党组企业”一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前的议价权,能够尽可能保障企业的引进、运行和发展合乎农民农业农村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则;对于企业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的加强使其减少了直接面对农民时显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党组农户一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于农户的领导、动员和组织作用,能够使其积极地投入生产之中,实现与引入企业的共赢;而对于农户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得农民生产过程中的议价权得到强化,从而有助于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

结构功能适配产业可持续发展

“强功能联结模式”强调结构与功能的适配,要求在目标相容的基础上,以党支部作为利益联结机制的结构核心,促成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投资农村农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村庄经济发展事业,推动农民投入生产增收致富。相应的,“强功能联结模式”对“结构功能适配”的呈现总是根据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主营领域和组织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总体而言,无论特定的利益联结模式具体采取何种形式以确定利益的分配关系和保障机制以及风险的分摊关系,“强功能联结模式”下的利益联结模式仍有赖于党支部在联结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发挥的轴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