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 正文

建立“两金一链” “青疙瘩”变“金疙瘩” ——重庆市涪陵区探索建立榨菜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重庆市涪陵区是享誉世界的“榨菜之乡”。多年来,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榨菜产业发展。针对“千家万户的小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农民的市场履约意识不足”的难题,涪陵积极创新产业经营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传统特色农业现代化。通过建立一项核心补助制度、打造“两金一链”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三产联动融合发展模式等举措,涪陵成功将榨菜打造成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效益产业和富民兴企的第一民生产业,筑牢了产业振兴根基。

关键词:促进农民增收;特色产业;三产融合

一、背景情况

重庆市涪陵区是榨菜的起源地,是享誉世界的“榨菜之乡”。多年来,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榨菜产业发展,将榨菜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富民兴企第一民生产业。

收售农户青菜头的大户过去被叫作“榨菜贩子”“榨菜贩子”收购菜农的青菜头,一部分直接鲜销给榨菜企业、一部分加工成榨菜半成品出售。菜农、“榨菜贩子”、企业结合松散,种植的多与少、价格的高与低、原料的供与求往往随着市场变化而大起大落,特别是原料收购定价权握在企业手中,导致菜农、“榨菜贩子”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

一方面,由于榨菜企业的出价不确定,“榨菜贩子”走村串户收购青菜头时就得拼命压价,否则就有亏本的风险,而菜农的希望却是卖个好价钱。另一方面,雨水节气前砍收的青菜头品质最好,榨菜企业爱收,但这时候的青菜头个头儿不大;过了雨水节气,青菜头迅速膨胀,重量增加不少,菜农喜欢这时候卖。但这时青菜头筋多,口感也差,榨菜企业不愿意收。所以,有时候菜农就躲着上门收购的“榨菜贩子”。这样的“猫捉老鼠”游戏,伴随着涪陵榨菜产业的发展,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市场的千变万化、时高时低的菜价等情况,使单一菜农长期处于弱势。一旦“捂货”捂过了头,外地青菜头进来了,供大于求,本地青菜头就会烂在地里。企业总是收不到足够的优质青菜头,农户也常常承受“菜贱伤农”的苦果。针对“千家万户的小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农民的市场履约意识不足”两大现代农业发展难题,如何让这一优势特色传统产业紧密联系千家万户,带动脱贫群众稳定脱贫致富,成了摆在涪陵区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张必须用心做好的“答卷”。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一项核心补助制度

涪陵区立足以榨菜产业为主导的“2+X”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股份合作社,推动建立强有力的补助制度。全区以村为单位新组建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社255个,其中榨菜股份合作社197个。按照每发展1个符合条件股份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25万元的标准,因地制宜支持发展股份合作社,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补助资金中:5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每年以5%的固定分红用于对脱贫户的慰问、救助、帮助发展生产等;8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基金,每年以5%的固定分红用于入社脱贫户点对点分红;7万元作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资金;另外5万元用于与合作社签订协议的龙头企业股金。通过确权入股,让青菜头种植农户、“榨菜贩子”、企业等与脱贫户紧紧地抱在一起,让曾经的“榨菜贩子”变成如今的股份合作社理事长。

(二)打造“两金一链”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涪陵区陆续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涪陵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涪陵区建设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实施方案(2021—2025年)》《青菜头规范化栽培技术手册》等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和规范标准,谋定涪陵榨菜千亿级新质产业发展路径。目前,涪陵有一半以上的人从事榨菜产业,60余万农民靠种植青菜头实现增收,菜农人均榨菜年纯收入3000元以上,榨菜生产企业多达数十家,并诞生中国酱腌菜行业首家A股上市企业。这背后的驱动因素在于涪陵建立了“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榨菜利益平衡机制,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榨菜原料订单生产经营模式。

一个保护价,即保护价优先收购。合作社与入社菜农约定雨水节前按不低于760元/吨的保护价+随行就市的价格标准进行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就按市场价收,低于保护价按最低保护价收),同时对入社脱贫户实行优先收购,种多少收多少,应收尽收,带动种植积极性。

两份保证金,即两份履约保证金。国有上市企业涪陵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全区197个榨菜股份合作社全面签订初加工订单生产协议,合作社按照每吨30元标准缴纳履约保证金,企业保证每吨原材料在扣除各项成本费用后合作社能有150-200元利润空间;合作社与入社菜农签订青菜头保护价收购种植协议,菜农按每吨青菜头10-30元标准缴纳履约保证金(其中脱贫户给予一定优惠),在履约结束时返还,解决了农民的市场履约意识不足问题。

一条利益链,即一条利益共同体联结链。榨菜企业将腌制、“看筋”等初加工前移到合作社,解决企业用工、收储有限的难题;合作社成为榨菜企业第二生产车间,赚取初加工利润,促进合作社发展,增强联企联农的能力;合作社保护价订单收购,使榨菜价格得到有效保证,增强菜农特别是脱贫户种植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同时合作社对入社菜农实行“保底分红+股改分红+务工收入+盈余二次分红”的分配机制,带动脱贫户就近就地务工,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以实现菜农、合作社、龙头企业三方受益。

(三)构建三产联动融合发展模式

一棵青菜头,香飘海内外。围绕榨菜,涪陵区于2017年启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4个镇街,辖区面积503平方公里。该产业园按照“一城”(中国榨菜城)、“一线”(长江沿岸主产线)、“三区”(科技核心区、鲜销量产区和传统农耕区)、“多板块”的空间布局,建成“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目前,该产业园常年种植青菜头19万亩以上,产量55万吨以上,培育榨菜加工企业26家,年成品榨菜生产能力60余万吨,带动全区16余万农户参与种植青菜头70万亩以上,惠及60万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产业园总产值达128.2亿元,其中榨菜产值达101亿元。通过产业园带动,为榨菜行业每年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解决务工就业2万人以上,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高出全区农民平均水平33.5%。

涪陵区始终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实施榨菜种植和加工升级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榨菜文化产业风情园、观光体验示范园等。基于“世界榨菜之乡”的美誉,以及榨菜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区为打好榨菜文旅牌,大力发展“榨菜+乡村旅游”“榨菜+科普研学”等业态,先后建成榨菜主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8个,通过“三产”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通过开展榨菜研学、榨菜旅游观光等,年均吸引游客200万人次,带动产业增收12亿元以上,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党委政府主导与市场融合为前提

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需要有党委政府等组织力量的引导与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以及双方权责和利益诉求的平衡等。正如涪陵区委、区政府围绕榨菜产业,建立健全补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股份合作社,建设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基地。二是生产经营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考虑到组织力量干预的程度和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发展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正如重庆涪陵坚守“榨菜原乡”金字招牌,以高附加值、高品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强农富农。

(二)坚持以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为依托

龙头企业竞争力强不强,配套企业层次足不足,关乎产业链整体水平高不高。通过龙头引领,推动产业集聚,形成发展合力,有效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根基。具体而言,各地需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引进招商和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产业强链补链作用的重点企业,从而有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正如重庆涪陵通过主导产业扬优聚势、龙头引领聚链成群,形成以榨菜集团为龙头的榨菜全产业链,筑牢现代农业根基。

(三)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为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有形抓手。将现代产业园作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全国各地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增长极,蹚出适合当地产业园发展的新路,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正如重庆涪陵聚焦地区特色的榨菜产业发展,升级建设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育了一批行业发展的“链主”企业,带动了一批农民增收致富。

(四)坚持以股份合作社“链”接为核心

千家万户的小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农民的市场履约意识不足,是各地推进产业振兴面临的普遍性难题。重庆涪陵通过构建“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的经营管理机制,形成了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三方受益的利益共同体,有效促进了榨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即“三变”)改革,让股份合作社成为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有效促进传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