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省泰来县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始终把就业帮扶作为根本之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及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总体思路,把汽车座垫编织、柳条编织、羊绒大衣缝纫等手工幸福车间建立在村屯,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借助“幸福车间”,创建“企业+幸福车间+农户+低收入群体+订单”的运营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就业门槛,拓展车间新功能,丰富新内涵,将幸福车间打造为让群众能增收、有归属感的“幸福之家”,实现了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帮扶;“幸福车间”
一、背景情况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区面积3996平方公里,辖8镇2乡、8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2021年,全县83个行政村中有49个脱贫村,脱贫人口4240户8517人,监测帮扶人口107户261人。1986年,泰来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5月,通过第三方评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告泰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过去制约泰来县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资源约束、生态脆弱、立县富民的主导产业缺乏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泰来县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及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总体思路,把汽车座垫编织、柳条编织、羊绒大衣缝纫等手工幸福车间建立在村屯,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解决农村脱贫户、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慵懒散”及“猫冬”问题。依托招商企业瑞王汽车饰品有限公司带动,无成本、有订单、供原料、易上手、快增收的汽车座垫编织群众参与度最高,规避了建设上的“先热后冷”现象,实现了“招得来、留得住、编得好、增收入”,通过“拓功能、提素质、转风气”,使其真正成了让群众能增收、有归属感的“幸福之家”。
二、主要做法
(一)准确定位,因地制宜
泰来县始终把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调整完善了《泰来县2021年幸福车间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坚持“因地制宜、投入适度、规模相当、合理布局”建设原则,支持各乡镇建立“幸福车间”,以订单为纽带,引入汽车座垫编织、柳条编织等“小快灵”手工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一是明确发展模式,因陋就简建起来。经过泰来县委、县政府的综合研判和科学论证,2019年将汽车座垫编织作为幸福车间主攻项目。同时,鼓励激励各乡镇充分利用出台的政策,挖掘柳条编织等项目。各乡镇加大投入,采取“企业+幸福车间+农户+低收入群体+订单”运营模式,充分利用闲置村办公室、校舍和农家小院等场所建立幸福车间。
二是降低就业门槛,吸引群众走进来。最大限度降低务工就业门槛,应纳尽纳,“整零结合”即车间与居家代工相结合,允许部分因身体行动不便、距离车间较远人员居家务工,调动没有务工门路和年老体弱、身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等群体加入的积极性,被一般企业“拒之门外”的老弱病残成了车间主力。
三是强化服务引导,让群众思想转过来。各乡镇、帮扶责任单位及驻村工作队,积极宣传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免费培训上岗、支持车间生产及奖补激励,调动群众积极性。在项目实施前,瑞王公司为群众提供免费上岗培训,使其摒弃“等靠要”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县、镇、村、企四方联合聘请车间技术能手、技术熟练的车间主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免费巡回式培训、不定期培训,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鼓舞身边人。
四是出台奖补政策,使群众腰包鼓起来。2021年,泰来县委、县政府延续扶贫车间支持政策,调整完善奖励和考核办法,对就业人员、车间主任、村集体给予奖励补贴。就业人员完成1套座垫可得200元,其中政府补贴50元;车间主任每月底薪1000元,另有鼓励生产、提升质量等奖励措施;每年奖励完成车间建设任务的村8万元,推动镇村建设幸福车间,让村里最勤劳的人、最有爱心的人、最有威望的人走进车间。
(二)拓展功能,长足发展
搭建载体促进就业增收的同时,拓展车间新功能,丰富新内涵,鼓励群众在车间开展喜闻乐见文化娱乐活动,传递正能量,弘扬正风气;建立互助服务队,帮老助困,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吸引有威信、德高望重的“屯不错”进入车间,参与社会管理,调解邻里纠纷。
一是文化娱乐搭台,做到劳有所乐。把车间建成文化阵地,弘扬传统美德的阵地。让幸福车间不仅有热火朝天的“穿梭声”,更有敞开心扉的“欢笑声”,鼓励村屯“文化人”、广场舞爱好者、秧歌队成员加入车间,利用休息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红歌合唱及秧歌、二人转等东北传统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正风气。寓教于乐,教育引导农村深化移风易俗改革,鼓励履行赡养义务,促进乡风文明,把文化自信根植在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传统文化里。通过文化活动,把感党恩、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融入车间文化,大家手里忙着、嘴里唱着、心里乐着,有了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由衷发出“我融入、我奋斗、我幸福”的心声。
二是互助服务驿站,做到弱有所帮。农村重度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等8类重点保障人群的生活质量较差,还有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及个人卫生较差。为此,泰来县组建了以“幸福车间”员工中的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体为主体的互助服务队,结对帮扶。主要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平常无人照料等基本生活难题,提高了其生活质量,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回归。
三是矛盾调解阵地,做到难有所纾。通过“幸福车间”丰富“枫桥经验”内涵,把广场舞“大妈调解队”“巾帼调解团”等群众调解组织成员吸引到“幸福车间”,在交谈、交流中掌握社情民意。通过这些有威信、有威望的调解团成员发现并调解矛盾纠纷,潜移默化地把法治思维带到群众中去,不但解开了群众的“心疙瘩”,还转变了法制观念淡薄的“老脑筋”,达到了群防群治效果,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村屯里“没有了吵闹声,少了哭声,多了笑声”。
三、经验启示
(一)立项精准、因地制宜是关键
从选项到立项,综合考虑县域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是充分考虑自然条件。选择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项目,且不受规模、场所限制,成本可接受、可控制,能够遍地开花。二是充分考虑社会因素。转变了北方群众根深蒂固的“猫冬”思想,在建厂设点上最大程度方便群众。三是充分考虑经济因素。从半农半牧县经济发展基础和现实出发,采用“企业+幸福车间+农户+脱贫户+订单”的运营模式,扬长避短,有效应对了幸福车间建设的风险和挑战。
(二)方向明晰、转产灵活是核心
幸福车间以劳动密集型手工编织为主导,转产灵活。通过“龙头企业找、村屯能人带、就地就近挖”等方式,主辅结合,保证员工常年有活干且可持续。在坚持“外求内挖”的前提下,超前谋划了未来3至5年的发展方向,把产品聚焦在市县一级产业链末端就地取材的纯手工产品上。
(三)对象明确、积极引导是重点
幸福车间面向所有农村群众,但服务重点对象是脱贫户及农村弱劳动能力群体。县、镇、村先行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提供服务。通过先期受益者现身说法,以利吸引;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多频次宣传,以诚感人;幸福车间内有威望、有威信的车间主任、员工入户劝导,以一带多。
(四)政策扶持、多方参与是保障
出台鼓励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企业给予资金、信贷、物流、仓储、品牌推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解除了后顾之忧;镇村在县里强力支撑下,全力保障建设运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引,以政府为主导,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是车间生存发展的强大保障。
(五)顺势而为、拓展功能是根本
以“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能持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主业保证持续稳定增收前提下,把幸福车间打造成农村群众文化娱乐舞台、互助服务驿站、矛盾调解阵地,是塑造幸福车间文化的有益探索,让员工有了价值感、获得感、幸福感,是幸福车间长久生存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