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省于都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用好丰富富硒土壤资源,在上级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有效挖掘以富硒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主线,摸清资源家底、夯实产业基石、完善惠农机制,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农户”富硒蔬菜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振兴;党建引领
一、背景情况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下辖9个镇、14个乡,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为“于都”。该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硒资源。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在于都提出了“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嘱托。这句话不仅成为镌刻在于都人心目中的奋斗目标,而且成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指示。在上级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于都有效挖掘以富硒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主线,通过摸清资源家底、夯实产业基石、完善惠农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的发展道路。2021年,于都县先后入选“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2年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摸清资源家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于都县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领导挂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等资源优势,形成主要领导调度、亲自推动的总体格局。建立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省、市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加大对乡(镇)的指导力度,细化富硒产业重点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清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有效衔接的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富硒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二是开展资源详查。自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省于都县时指出“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后,于都县逐步开展了对20余种蔬菜进行了含硒量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富硒农业资源普查,建立“于都硒”资源数据库和富硒产业大数据平台。在已调查的194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探明富硒土壤1012.53平方公里,占比52%,为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战略部署。于都县根据富硒土壤资源分布,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结合自然条件、市场区位、发展潜力,科学编制《于都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1)》,制定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图。于都县明确富硒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富硒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合理布局富硒产业功能板块,形成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与“一带两核三区四集群”的产业布局。
(二)开发富硒农业,夯实产业基石
一是建设产业基地。于都县产业发展规模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思路,围绕富硒大米、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禽蛋产业,打造于都富硒产业园,建立172个富硒农业示范基地,认定市级富硒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8个、富硒农业示范基地10个,富硒大米、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蔬菜农业示范基地4000多公顷。
二是推进产品研发。于都县积极与北京中农硒科研究院、中化农业、江西农业大学、赣南科学院、南京功能农业农创园等专家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合作,强化富硒产业技术支撑。联合国际硒研究学会、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等业内一流单位,编制富硒农业标准。引入中硒集团、茂雄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NFC富硒果蔬汁及硒多宝萃取自动化罐装线、富硒预制菜等硒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实现产品增值。
三是打响富硒品牌。建立中国·于都硒博馆,陈列各类富硒农产品,以及富硒预制菜、富硒饮品、富硒功能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向游客诉说于都农产品的“优秀”。同时,加强与各知名电商与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合作,打响富硒蔬菜品牌,促进村民增收。在影响力提升下,富硒蔬菜的销售半径由赣州本地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并且还搭上了中欧班列的快车,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成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三)联点联企联业,完善惠农机制
一是联点带面扩规模。于都县把富硒蔬菜作为农业首位产业,依托气候、土壤、区位优势,党建引领、支部领办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分村或联村发展设施富硒蔬菜产业,以点带面推动富硒蔬菜规模升级。全县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社357个,吸纳14875户农户入股入社,建成规模设施富硒蔬菜基地121个5.5万亩,打造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4个。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30余万亩,产量超50万吨,综合产值超30亿元,成为强村富民主导产业。
二是联企带村提效益。于都县大力引进蔬菜龙头企业,发挥合作联社“纽带”作用,以企带村发展规模富硒蔬菜产业,实现村集体和企业共赢发展。优化社企合作模式,村级合作联社和龙头企业按51%、49%入股组建股份公司,市场化建立稳定生产和销售关系,龙头企业从育苗、种苗、农资、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全过程服务,合作联社负责分区域管理和组织农户种植,既解决了企业缺劳力、人工成本高的难题,又破解了农户缺资金、销售有顾虑的症结。于都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农户”模式,全县20余家龙头企业种植富硒蔬菜面积占比约30%,村级合作联社组织农户种植占比约70%,合作社运营设施富硒蔬菜3万亩。2022年合作联社平均经营性收入41万元,平均为每村贡献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
三是联业带农促增收。于都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各村建设设施蔬菜大棚并纳入村集体资产管护,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联社带动,广大农户通过基地务工、包棚返租、入股分红、土地收租等多种方式参与富硒蔬菜产业发展,实现了集体有收入、社员有分红、农户有增收,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2022年全县村级合作联社共分红1428万元,社员户均分红960元;发放土地租金3780万元,户均增收2100余元;带动农户就业约1.6万人,人均务工年收入2.4万元,其中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3500余人,人均务工收入约1.8万元。岗脑村菜农郭清香说:“以前我在这里做事,按每小时10元计酬,今年我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管理3个蔬菜大棚,每年还有分红。今年种蔬菜纯收入有望超过10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重视本地优势资源是基础
结合时代大背景深入挖掘并用好资源禀赋,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条件。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与优势的资源禀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利用。于都县正是及时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机遇,立足富硒农业这一资源禀赋,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营销推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富硒农产业及其附加产业,找到了村庄致富的主导路径,打好了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的重要基础。
(二)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是重点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利用好已有资源禀赋,更为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做到科学规划。为此,深刻认识到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行动上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职责分工、工作要求。于都正是因为发挥了党建引领优势,做到以富硒产业开发为核心,精心布局,科学编制,才能形成高效产业发展模式。
(三)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是核心
产业发展必须惠及农民,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而建立完备的联农带农机制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市场化背景下,应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步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于都在产业建设伊始,就秉持着惠农初心,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农户”富硒蔬菜产业发展模式,联点联企联业,在产业规模扩大中促进产业发展增效与农民群体增收,在联农带农中实现强农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