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 正文

“忘忧草”变成乡村的“富贵花” ——山西省云州区打造黄花产业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山西省云州区,素有黄花种植传统。当地依托黄花产业为主导,通过延长黄花产业链条,形成黄花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二、三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抓手,形成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在黄花特色产业升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同黄花”的品牌效应,有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当地村民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稳定保障。

关键词: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品牌塑造

一、背景情况

云州区黄花(也称忘忧草)的栽培历史悠久。据记载,云州黄花的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00年前北魏建都平城(今为大同)时期。1975年,山西省政府将云州区(时为大同县)确定为黄花生产基地县。黄花种植具有特定的生产周期,前三年投入大,基本无收益,当地农民规模化种植意愿不高,守着“富贵花”(即黄花菜,下同)过着穷日子。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为山西指明了走转型发展的路子。为此,云州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大做强黄花产业,形成黄花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良好态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区,云州区着眼于自身的资源禀赋,深挖黄花菜全产业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同黄花”商品进入中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云州黄花种植区还获得国家黄花种植和加工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明晰定位,把黄花作为产业发展的“秘钥”

如何快速把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云州区有自己的独特“秘钥”。2016年云州区根据区域资源特色,将黄花产业确定为“一区一业”和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出台了促进黄花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黄花产业办,组建了黄花产业协会。

找到产业发展的“秘钥”后,云州区围绕黄花产业做成特色产业,制定黄花产业发展规划、特色产业精准帮扶规划,并打破乡、村界线,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截至2023年,全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形成1个2万亩片区、8个万亩片区和109个专业村,产值达到17.5亿元,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说:“今年我们实施了双垄沟播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技术,高粱亩产肯定会比以往高,今年市场也景气,农户们又能多收入几千元啦”。

(二)直击痛点,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定了产业方向,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最关键的是如何面对产业发展难题。云州区出台了一些“真金白银”政策,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力图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化解资金风险,使村民看得见“真金白银”。云州区以种植补贴形式,按黄花种植户人口1人每亩1000元标准补贴前期资金不足问题;开设黄花险新险种,采取政府补贴大头,村民自筹部分金额方式,提高风险保障,筹集信贷资金2.7亿元,实施“黄花贷”“忘忧易贷”,缓解流动资金不足困境,提高村民抵御风险能力。

改善种植环境,让村民感受到“真心实意”。云州区大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投资2.6亿元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重点项目,改善土地质量;帮助联系雇工。通过线上线下招工等多种形式,每年帮助种植户联系季节性采摘工3000余人,弥补采摘高峰期劳动力不足问题;政府协调资源,把乡村所有公共场地向种植户开放;同时投资1420万元建设黄花冷库39个,投资500万元建设黄花晾晒大棚50个,投资3500万元建设黄花地头加工车间2个,对群众自建冷库、晾晒场地和晾晒大棚进行补贴,解决村民晾晒难的困难;黄花产业办搭建市场价格平台、气象局在采摘季节播放针对性天气预报、交警队对运输黄花的司机进行安全教育等。

通过对云州黄花产业发展的痛点梳理,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人力不足、风险较大等难题,推动黄花特色产业的培育,并将黄花产业做大做强。

(三)创新方式,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缺乏有效组织,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怎么办?云州区把推动“一村一品一主体”建设作为黄花产业扶贫的重点,以扶持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着力点,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让农户通过获取薪金、租金和股金的方式增加收入。近年来,云州区流转土地18817.5亩用于栽培黄花,惠及脱贫人口2509户6272人,年人均增收1500元;参与黄花采摘和田间管理脱贫户32760人次,年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3400元。“过去这一亩地一年下来也没多少收入,如今农民有土地流转、合作社打工和分红至少3块收入,单是采摘季的40天下来,一家就能有0.5万到1万元的收入”村民张丽霞说道。

(四)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面对农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黄花产业规划缺乏“领头雁”的现状?云州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通过选好配强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成员(简称村“两委”),发挥农村“领头雁”的作用。近年来,全区新任党支部书记43人,新选任“两委”班子成员415名,占比41%,35岁年轻干部80名,占比7.6%。在“领头雁”带动下黄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唐家堡村原党支部书记张顺宝带动全村种植黄花4200亩,收入15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通过凝聚党员队伍,发挥先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投入到黄花产业发展中。全区有83名支部书记、650多名党员带头种植黄花,81名村干部领办黄花合作社。如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白继跃带头种植黄花35亩,村干部每人种植20亩,全村发展黄花170亩,产业带动整村脱贫。

通过争取资源支持,提升黄花产业发展的规模。区领导班子、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等相关队伍筹集各方资源,帮助村民发展壮大黄花产业,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如山西省地勘局投入187万元,为黄花种植户每亩补贴500元,帮助4个村发展黄花1774亩。

(五)整合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助推黄花产业发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也怕不知名。云州区的黄花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品竞争力,但如何面对市场,如何提升销路是摆在云州区种植户面前的“拦路虎”。

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外兼修稳基础。每年冬闲时节,云州区以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黄花栽植技术、田间管理等培训,提升种植户技术水平;创建大同黄花网、微信公众号,及时宣传发布有关产品信息。连续两年召开“黄花文化旅游月”,与全国5省5县建立了产业发展联盟,《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刊发多篇报道,打造大同黄花特色品牌。

产销对路是王道,多重组合是保障。云州区积极拓展黄花市场,实施投资2000多万元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成了119个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点,通过央视客户端等平台宣传产品,利用淘宝直播等平台帮助销售黄花等土特产品;围绕黄花产业生命周期,拓展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

2023年初,云州区制定出台了《2023年黄花产业发展质量再提升行动方案》,全面推进黄花产业提质升级。云州区黄花产业随着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增强,已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可靠保障。

三、经验启示

(一)探索政府决策与服务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云州区政府作为大同黄花产业决策的主导者,在推进当地致富产业发展过程中,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发展黄花种植产业,为当地村民脱贫增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方之一,通过为黄花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力和政策等多方位支持,做好政府的服务角色,从深层次推动了黄花产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注重产业培育规模化与产业品牌效应的建设

云州区立足本区域历史种植传统和独特的环境特色,积极创建大同黄花品牌,绘制黄花产业蓝图,建立以黄花为龙头,以都市蔬菜、旱作农业、蛋鸡养殖等为支撑,做大特色产业体系,延伸了产业链条,扩大了产业规模,同时致力于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成功培育了黄花龙头企业17家,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黄花产业体系,强化了大同黄花品牌效应。

(三)围绕传统农业技术与大数据平台赋能产业发展

云州区重点培育小黄花特色产业链,形成了“大同黄花”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保留传统生产技术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黄花产业园实现数据集成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经营网络化,有效提升了云州区黄花全产业链智慧化水平,减少了生产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优质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