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分布的中药材产业有较长发展历史,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广东省花都区帮扶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找准中药材产业的切入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极扶持企业完善与脱贫户及社区利益共享机制,扩展生产、种植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东部市场特点,以优质中药材为原材料,大力发展系列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打造精品产品,以销带产,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
关键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品牌建设;对口帮扶
一、背景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重要部署。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有布依族、苗族、彝族、白族等35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多民族的发展和融合,孕育多元化的民族中医药文化,一直以来,关岭县广大群众就有种植中草药的习俗,目前全县种植中药材近12万亩,有6000多人在外从事中草药销售,市场前景相当可观。关岭县分布中药材产业虽有较长发展历史,具备较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当前,受中药材产业规模效应未形成、品牌知名度不高、群众重外销不重内产、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关岭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地域特色的核心产业?以及提高关岭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是东西部协作在产业帮扶方面的着力点、努力方向。
二、主要做法
(一)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找准中药材产业的切入点
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在资源互补、产业互融方面的优势。首先,在资金扶持和项目谋划方面,今年花都区帮扶关岭后,为支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结合社区实际,安排102万东西部协作资金帮扶社区,建成了社区中药材交易市场,项目总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商铺30个740平方米、大棚798平方米),专门设有中草药区。项目于2021年4月29日启动开工建设,5月26日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并取得预期成效。引导苗立克、茜施妹企业进一步投资建设现代高效中药材全产业链项目,契合东部市场需求,对关岭中药材进行精深加工,全面解决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问题,变单一种植为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增强广大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中药材加工利用方向迈进。
(二)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一方面,支持茜施妹科技有限公司在关岭县百合街道免费使用2000平米中药加工车间,通过采购关岭县的中草药材,进行大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包装。并与当地百合街道同心社区(移民搬迁区)达成“订单帮扶”合作关系,将“精准扶贫”脱贫户成立的小微企业作为“订单帮扶”对象,通过非遗文化的植入、协作项目的参与,为易地移民搬迁社区拓展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扶持中药材企业在关岭以建立种植基地为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建立生产基地。全县以岗乌镇、新铺镇、花江镇中药材种植基地为示范点,大力推进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目前以小黄姜、何首乌、太子参、丹参、断续、花椒等的药材类种植带已初步形成。
(三)延伸发展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
广东地处东南沿海闷热、湿度大,长期以来,形成补煲汤养生保健的习惯,并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变换汤的种类,经常添加茯苓、党参、沙参,生地、玉竹、熟地等汤膳食材。而关岭垂直气候明显,土壤类型丰富,具有种植中药材的自然禀赋。为此,我们充分结合两地生产和市场的同频共振点,着力围绕建立汤膳食材与中药材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从上游的种植基地到中游的初、深加工企业,直到下游销售方面,借力东西部协作机制拓宽营销渠道。
(四)依托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
联合县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关岭中药材现状,以有中药材加工资质的企业为试点,从对接东部地区市场方面提供企业在产品研发、包装、营销策划方面的意见建议。并通过东西部协作平台打通东部市场渠道。苗立克公司在新铺镇构建“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责任连体”模式,把村集体、企业、农民联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形成“一业多赢”格局,推动中药材产业高效化发展,助力广大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队进驻后,与东部销售平台一起发力,积极协助中药材加工企业打通东部市场,全面解决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等系列问题,变单一种植为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加工业深度融合。
目前,苗立克联同陈姨妈公司研发的以关岭种植基地生产的小黄姜、黄精、茯苓、太子参、薏苡仁、葛根、玉竹、杜仲、天麻等汤膳药材及中药材产品已与广州市地区销售平台衔接,实实在在地帮助关岭的特色优质农特产品卖出好价钱,实现产地农民增收、消费者得实惠,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着积极作用。自今年花都区与关岭结对帮扶以来,关岭县在中药材及汤膳食材的销售额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仅苗立克公司和陈姨妈公司的在广州市场销售增幅就达300万元。“黔中有珍品,关岭好药材”在广州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经验启示
(一)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
要培育一个具有地域特色产业,首先该产业要形成生产规模效应,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相关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集中布局发展,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增强产业竞争力。关岭中药材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但产业链条不完整,规模化效应不强,今后的发展方向仍然要进一步加强与东部企业、科研、市场的协作,立足于培植产业规模,抓好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建设,鼓励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完善产品加工、品质检测、研发创新、物流配送等生态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全国各地优势企业加入,推动传统企业与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一体化建设,从产业成长“策源地”跨越成为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二)将提升品牌效应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要充分利用安顺与广州东西部协作发展窗口期,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广州中医药人才、研发的优势,跨地区建立中药材领域的产学研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的中医药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打造贵州地道中药材的品牌集群效应。
(三)突出抓好“走出去”战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区域核心产业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康,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同时培植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产业链群,增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岭作为中药材产业后发地区,通过东西部协作平台助力,首先要有产业顶层设计的前瞻性,从国家东西部协作及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寻找新机遇,不断将东西部碎片化资源整合,形成产业优势。其次要融合贯通,把产业发展机遇和地区的产业扶持、比较优势等结合起来,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传统民族中医药产业,以及安顺市以大康养产业作为区域产业的突破口大力扶持的发展机遇,从多维视野找准发展定位,多资源汇聚做强做大,真正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就会形成强大竞争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就一定能闯出关岭中药材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