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优质特色农产品众多。从田野到市场,大凉山开启品牌全产业链革命。政府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力推进“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党政合力,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落实,助推品牌农业“出凉”。从规划到质量,凉山通过做强特色基地,坚持标准化生产,做优加工业,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同时,凉山坚持质量品牌驱动,提升品牌引领效力,不断推动“大凉山”特色产业朝着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推进。
关键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凉山”特色产业
一、背景情况
总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的凉山,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多样性的光热资源、丰富的土地资源催生出琳琅满目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无品牌不产业”,品牌是效益,农业已进入品牌时代,一个农产品要想发展壮大,就离不开品牌的力量。
经过十多年的品牌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目前授权使用产品数量达1600多个,累计创建中国名牌1件(豪吉鸡精)、中国驰名商标6件(豪吉、环太、南丝路、思奇香、会理石榴、盐源苹果)、四川省名牌产品2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29件、地理标志农产品112件;有效期内绿色食品52个,有机农产品41个;中国特产之乡7个(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洋葱之乡、中国晚熟葡萄之乡、中国石榴之乡、中国青花椒之乡、中国黑苦荞之乡、中国白魔芋之乡),中国第一县3个(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中国石榴第一县、中国青花椒第一县)。2023年,“大凉山”特色农产品被选为四川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的首推品牌,在北京、上海、成都成功举办“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食品博览会、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展销产品供不应求,销售收入、签约协议创同类农展会新高。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宁波、佛山等黄金商业区均开有“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特色体验店,并成功进驻家乐福、沃尔玛、红旗连锁等70多家企业,“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已成为省内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据统计,“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年产值已达190亿元,成为支撑凉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从田野到市场,大凉山开启品牌全产业链革命
政府主导,是“大凉山”品牌建设的根本之力。2008年,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凉山拉开了品牌打造提升的序幕,对首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商标的企业,由州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2010年,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对首次获得国家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当年12月,以凉山州农学会为主体,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大凉山”商标,共涵盖133类商品和服务;是年,“品牌建设年”启动,“大凉山”品牌效益开始在凉山大农业建设中发力,由此开启了凉山农业从田野到市场的全产业链革命;2012年开始,我州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工作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规范统一的“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包装标准。2019年9月,州委制定印发了《凉山州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试行)》,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旨在通过考评激励,聚焦凉山州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实现每县(市)培育壮大1一2个主导产业,力争全州创建国家及省级园区10个以上、州级园区50个以上。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更加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力推进“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极大促进全州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凉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从提升到嬗变党政合力,助推品牌农业“出凉”
从2010年起,“大凉山”品牌频频在各大著名展会上展露风采:从历届西博会到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从北京再到上海的四川名优特新商品(上海)对接会等等。在这些展会上,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凉山党委、政府的强大推动力,彰显出凉山州抓农业的观念在提升、措施更有力。
健全组织机构。州、县分别成立“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每年召开“大凉山”品牌建设工作会议,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推动工作,党委农办统筹具体工作。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林草、经信、商务、文旅、宣传、财政、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品牌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省财政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金融保险资金等支持“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建立“分级统筹、以奖代补”扶持机制,州级财政每年统筹州级现代农(林)园区奖补资金、州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县级财政按照1:5配套,重点支持品牌宣传、展示展销、认证补贴等关键环节。
强化责任落实。把品牌建设工作纳入重点督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建立每月调度、季度通报、半年督查的跟踪推进机制,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限时整改,并约谈相关部门和县(市)主要负责人和品牌创建主体。
(三)从规划到质量,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当前,凉山州农业产业的工作路径是以“早、优、丰、稀、特、绿”六字经为要,以国、省、州、县四级园区培育创建为体,围绕大凉山“粮、畜、烟、果、薯、蔬、林、桑、药、花”十大产业,借力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建立推进机制,一样一样地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育主体、促融合。
做强特色基地。以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计划到2026年,建设优质粮油基地423万亩,出栏猪455万头、牛43万头、羊512万只;种植优质烟叶80万亩以上,建设优质水果基地167万亩、蔬菜基地138万亩、花椒基地327万亩、蚕桑基地50万亩、中药材基地14万亩。核桃基地1000万亩、油橄榄15.5万亩、华山松基地213万亩、优质花卉基地2.65万亩。
坚持标准化生产。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生产技术规范、质量管控、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标识等关键环节标准,推动建立“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集成体系,到2026年制(修)订地方标准20个以上。建设一批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和示范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精细化水平。
做优加工业。农林部门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初加工,开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议价能力。做大做强商品化加工产业,招引加工龙头企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有效衔接。同时,通过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产业园”等创新模式,助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让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并进。
同时,凉山坚持质量品牌驱动,提升品牌引领效力。在实施种业工程方面,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挖掘本地传统品种优良基因,开展地方特色品种改良,淘汰品质差、效益低、老化退化品种。在强化全过程监管方面,健全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在加强质量认证方面,支持企业调整优化产品布局,改造提升加工技术,推动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建立健全认证奖补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从启动“大凉山”品牌建设至今,“大凉山”特色产业正按照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快速推进。而品牌效益的体现,则在于品质,以及支撑品质的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模式。
三、经验启示
(一)打造全产业链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全产业链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抗风险、安全性高的优势。在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要聚焦规模化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绿色化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凉山州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不断加快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致富增收产业,提升脱贫成效,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接续推进、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富裕,开启全州农业农村工作新篇章,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
全产业链发展要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二)构建产业组织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引导规范化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运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推动,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力打造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随着国家和省、州关于建设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凉山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目前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州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为凉山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平台,州科技局联合多部门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凉山州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园区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详细部署了培育创新主体、做强主导产业、促进融合发展等关键任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全州已形成以西昌成都·凉山工业园区(西昌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德昌攀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为龙头,以昭觉、越西、盐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集中区为支撑的现代农特产品加工园区体系。
坚持市场化发展。一方面,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市场机制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开展有序竞争,提升市场竞争力,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指导、扶持和服务,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凉山州政府鼓励企业通过政府组织、协会组织和个别参展等形式参加各种展会,展示产品、开拓市场。凉山州建立完善农业专业化组织。成立凉山苦荞协会、凉山苦荞加工业协会、凉山花卉协会,加强行业管理与监督。出台农产品市场准入办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
(三)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提升产业影响力的有力途径,农业品牌化发展是推进特色产业加速发展的必然之举。品牌建设需要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梳理品牌名录,打造绿色环保有机等品牌标签。凉山州通过建设“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真正叫响“大凉山”品牌,进而不断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早在2010年,凉山州就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对凉山州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清理,制定“大凉山农产品”品牌目录,打造凉山绿色特色品牌。
品牌建设需要加强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和宣传力度,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同时还要健全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凉山州明确,质量安全是“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将坚决打击、严肃查处各种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同时,从当年开始,凉山州以品牌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上规模、产品上质量、经营上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州向农村强州跨越。
品牌建设需要建立健全认证奖补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带动了广大农民脱贫攻坚和致富增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大凉山”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和贡献率不断提高,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