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缺乏的难题,四川省彭州市创新探索出以蔬菜、中药材、果品等农产品为质押物的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彭州市运用金融科技再创新、再完善,依托全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系统,构建的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远程智能监控+农产品电子仓单”金融服务系统——“数字仓融通”,质押标的扩展到大蒜、生姜等10余种耐储存农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仓单融资效率和支持效果,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的“彭州模式”。
关键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农业信贷直通车
一、背景情况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省部共建的国家级蔬菜市场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截至2023年末,全市从事蔬菜行业的农业经营主体达460余家,拥有300余个总容量达20万吨的冷藏保鲜库,10万余人从事蔬菜流通活动,流通环节资金需求量大。2022年全市农产品交易额达600亿元,但蔬菜流通环节年资金不足问题突出,缺口达10亿元左右。为此,彭州市紧密结合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从2013年开始尝试将耐储存、价值高的农产品作为抵质押物,积极探索以农产品等动产为抵质押物的农村产权融资模式。2016年,人行彭州市支行、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金融局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构建了农产品金融仓储服务等“十大机制”,奠定了“数字仓融通”项目实施基础。从前期实践来看,传统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存在贷后管理难、审贷效率低、业务数据乱、业务风险大等不足,难以满足贷款户的有效需求。为解决新的难点问题,2022年开始,人行彭州市支行、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金融局开始新的探索,运用金融科技将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由线下提档升级为线上农产品“数字仓融通”,有效整合数据流、资金流、货物流,打造了全新的动产抵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合力聚能
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金融局、人行彭州市支行明确分工,形成政银合力,全力推动“数字仓融通”项目落地运行。彭州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走访调研冻库主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及难点;摸排梳理全市冻库基本情况,合理确定入围冻库名单;将“数字仓融通”融资项目纳入彭州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使用范围,解决风险兜底问题等。彭州市国资金融局主要负责做好资金保障,开发建设“数字仓融通”软件系统,牵头组建国资背景的金融科技公司对“数字仓融通”仓单及价值评估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人行彭州市支行主要负责走访调研金融机构需求及痛点并推出“数字仓融通”抵押融资实施方案,推动“数字仓融通”试点运行等。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通“贷后难”堵点
冻库位置分散,难以进行统一管理,致使银行贷后、保险公司保后管理难,增加了金融机构对相关业务风险控制的担忧。为此,引入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所有合作仓库(冻库)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将分散的仓库集中在同一平台智能化管理,向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可信的农产品质押物出入库数据和实时监控,解决银行贷后及保险公司保后管理难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管控的担忧,有效推动农产品仓单质押增量扩面。截至2023年末,彭州市仓单质押业务准入冻库共62个,分布在11个业主。
(三)建立电子仓单系统,疏通“效率低”痛点
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涉及评估、保险、信贷等多个环节,需要各主体统一协调时间,前往指定冻库对质押标的进行调查,这就导致线下办理效率低。为此,引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等技术构建农产品电子仓单系统,实现评估、保险、金融仓储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同步操作,有效提升参与各方的协作效率。同时,通过电子化、标准化的信息流程,解决纸质文书物理传递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促进业务审批提质增效。自2022年“数字仓融通”上线以来,已有农业银行彭州市支行、成都银行彭州支行、成都农商银行彭州支行等5家银行机构参与,贷款申请的时间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3小时,质押标的已从单一的大蒜扩展到10余种耐储存农产品及中药材。
(四)利用区块链技术,破解“数据乱”难点
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项目参与主体多,涉及的信息包括仓储、保险、评估、信贷等,但仓单通过线下传递,加之涉及数据的复杂性与混乱性等问题,致使数据难以积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仓单质押货主信息、货单信息、质押信息、风险信息等核心数据上链,该技术能够保障仓单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溯源,保证业务数据的安全性。此外,通过智能积累数据,还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助力金融机构以数据为农业经营主体增信,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同时也为地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对借款人而言,高效率的借还模式可以实现“随借随售随还”,通过匹配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避免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实现了贷款的“高效低负”。截至2023年末,已向彭什川芎产业园整园授信2亿元,有效解决了园区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五)建立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弥补“质押空”短板
传统农产品仓单仅在政府部门质押备案,未经过事实上的质押登记,会出现质押权悬空、无法处置质押物、丧失质押权和难以对抗善意第三人等法律风险。彭州市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承接全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服务为契机,指导辖内银行将新增和存量未结清的农产品仓单在统一登记系统进行登记,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质押,逐步减少对风险基金的依赖,降低了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风险。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办理“数字仓融通”业务111笔,发放贷款共计1.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约7亿元,受益农户2万余户。“数字仓融通”平台的贷款产品年利率为4.7%,远低于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有效降低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创新引领,探索农村动产质押融资新路径
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的特殊性,且厂房、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处置变现困难,农业经营主体拥有的农业资产不被认可,缺乏符合银行授信放贷的抵押物是长期困扰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难题。彭州农产品“数字仓融通”项目调动多方力量,强化组织保障、体制机制建设、产品服务创新,实现传统纸质仓单向标准化的电子仓单转变,创新探索了以农村动产为质押物的融资新模式。目前该项目已在包头复制推广,已成功推出了以玉米、活体牛为质押标的仓单质押融资。
(二)通过科技和数据赋能,助力地区产业发展
“数字仓融通”巧妙地将金融科技的前沿理念与传统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依托系统长期累积的丰富数据资源,构建了一个高度精准且具备市场导向性的信息推送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以科学的方式指导农户进行种植决策,帮助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从而有效强化农业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力和韧性。“数字仓融通”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端的优化,还致力于确保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全面彰显,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的直接结果是,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彭州地区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科技和数据赋能,“数字仓融通”项目正逐步成为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彭州农业走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未来。
(三)加强系统对接,促进金融服务区域共享
彭州市积极推动农贷通、四川农业信贷直通车、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等平台与参与银行的信贷业务系统的直连对接,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放款效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同时以农产品“数字仓融通”为突破口,推动实现区域有效共享,坚持以点带面、区域共享,促进更多金融服务同城化项目落地,有效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优化,着力构建城乡均等化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样板。未来,彭州市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探索组建彭州农产品金融仓储协会,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到农产品“数字仓融通”项目中,使项目发挥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