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口帮扶,产业帮扶是关键。但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自然、市场等多方面风险,推进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久久为功。2016年以来,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立足特色产业发展,锚定养鸽产业,以“陈小鸽”品牌打造为重点,以村村联动扩大规模,以科技支撑提升市场竞争力,帮助培育主体、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让梅州养鸽产业迅猛发展,从单一养殖的“陈小鸽”鸽场提升为一家集农业养殖、生产加工和品牌销售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
关键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对口帮扶;三产融合发展
一、背景情况
梅州绿色生态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脱贫攻坚前期,各市(区、县)普遍以村为单位开展产业扶贫,导致产业帮扶项目普遍存在投入资金少、规模小、收益低、可持续性差等问题,产业项目联动性不强,推进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化、连片化发展。与此同时,当地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农特产品市场化、品牌化建设底子薄弱,带富效用不明显,尚未形成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2021年,为攻克梅州乡村产业发展难题,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以下简称“广梅指挥部”)大力推动对口帮扶梅州产业共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联动发展,加大村村联动力度,总结推广“大带小、小促大”产业帮扶模式。产业共建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队伍密切配合、互促共进,形成帮扶工作合力,统筹带动帮扶村抱团发展产业帮扶项目,积极探索构建“种养和初加工在帮扶村、精深加工和服务平台在共建产业园、主要消费市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帮扶体系,推动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向帮扶村延伸带动,使分散的小生产对接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并培育壮大了以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绿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成功打破梅州乡村产业发展瓶颈,提升了产业帮扶质量效益,真正建立起“造血”帮扶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一盘棋”整体推进,众志成城聚合力
一是党政同抓善统筹。广州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提升产业帮扶质效,帮扶打造完整的特色产业链,并多次到梅州调研督导,向金绿公司负责人详细询问公司发展情况,推动梅州肉鸽全产业链发展。广州市委分管领导深入养殖基地调研指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购买“陈小鸽”系列产品,党政同抓、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为梅州肉鸽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是整合职能好协调。2018年机构改革后,广州市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对口帮扶三项职能整体归口市对口支援办,指导广梅指挥部开展前方指挥、统筹、协调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后,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指挥部成员与对口帮扶指挥部成员实行一套人员名单、一套审批流程、一套工作程序、一套执行标准,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部务会议决定机制、各级派驻工作队总召集人制度、每周推进例会制等一系列抓落实制度。
三是携手同心齐攻坚。为尽快融入当地,更好开展工作,广梅指挥部总指挥挂任梅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副总指挥挂任市委副秘书长,驻县(市、区)对口帮扶工作队队长挂任被帮扶县(市、区)委常委、副县(市、区)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挂任镇党委副书记、队员兼任村第一书记。12名广梅指挥部干部全部下沉园区,担任园区领导、相关职能局支部书记或国有企业负责人。帮扶队伍深度融入当地,与梅州干部融合管理,互学互鉴、互促共进,形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村村联动扩规模,做大产业链上游
一是深入调研选项目。2016年广州珠江实业集团对口帮扶兴宁市龙田镇羊岭、碧园、曲塘三个村,深入调研后,非常看好由返乡创业青年陈伟波在2013年创立的金绿公司。该公司具有多年的肉鸽养殖经验,公司负责人年轻、视野开阔,同时肉鸽养殖前景广阔,但由于缺乏资金等发展不顺利,养殖基地只有200多亩,规模受限。于是,广州珠江实业集团决定与金绿公司展开合作,2017年帮助该公司注册了“陈小鸽”品牌,2020年投入141.05万元帮扶资金,通过提供培训等,帮助实行“六个统一”规范化管理,使该公司每年能够按合同约定按时分红,为村民提供肉鸽养殖等技术培训。
二是把准方向快联动。以往帮扶资金直接下拨到村,各自安排产业帮扶项目,虽然有一定成效,但项目零星分散、管理难度大、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广州市派驻兴宁市对口帮扶工作队请示广梅指挥部后,与金绿公司洽谈,引导各帮扶单位、各村打破思维禁锢,把帮扶资金集中投入金绿公司,助力金绿公司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对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提供培训,改进散养技术,带动农户提高乳鸽养殖生产效率。脱贫户钟会权是肉鸽基地的饲养员,通过4个月的技能培训正式上岗,钟会权激动地说:“如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时间照顾小孩,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是农光互补增效益。在推进养殖基地三期项目过程中,广州市派驻兴宁市对口帮扶工作队经过考察,发现养殖棚顶连片面积大、无遮挡,非常适合加盖光伏发电设施。经过积极协调金绿公司和兴宁市发改局等相关单位,做通35个帮扶村工作,通过鸽棚加固、改造变压器等措施,在鸽棚顶成功架上光伏电板,创建了“农光互补”模式,突破了光伏项目用地、租金等因素的瓶颈制约。金绿公司无偿提供7200平方米鸽棚供帮扶村光伏建设使用,年发电量达305.95万千瓦时,不计政府补贴,按现行价格,2020年发电收益为122.38万。帮扶村和农户从土地租赁到乳鸽养殖到光伏发电,每个环节都能获得稳定分红。
(三)科技赋能深加工,做强产业链中游
一是校企合作强支撑。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领导和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力地支持了兴宁鸽的发展。该校轻工食品学院自2016年开始与金绿公司开展合作,已经联合共建广东省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肉鸽分中心和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2019年与金绿公司签订校企股份合作协议,2020年联合立项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支撑兴宁市龙田镇成为全国第一个肉鸽产业强镇。该校借助农业学科优势,从育种、养殖、疫病、设备、信息、市场等方面,全链条全方位为兴宁鸽提供技术服务,将肉鸽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点科技服务产业,形成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二是产品创新品类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着力帮扶打造“陈小鸽”品牌,制定肉鸽福利屠宰以及肉鸽肉质客观评价方法,并借助现有营养组学技术,解析了鸽汤在改善围绝经期的代谢途径和物质基础。此外,从肉鸽精深加工、标准制定等方面着手,帮助企业开发了盐焗乳鸽、酱香乳鸽、红烧乳鸽等“陈小鸽”系列休闲产品,以及虫草花鸽子汤、花胶老鸽汤等“陈小鸽”多款自热鸽子汤,为品质保鲜提供了技术支撑,使“陈小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品类越来越多样化。
三是产业共建开新局。2020年,在广梅指挥部指导下,广州市派驻兴宁市对口帮扶工作队将金绿公司“年屠宰1500万只活禽加工产业一体化项目”引入广州天河(兴宁)产业共建园区,项目占地约38亩、投资1.3亿元,2020年6月正式动工,2021年屠宰车间、食品车间、部分生活功能区及厂区配套设施建设竣工并正式投产,利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研成果,产品经前处理及卤制后实现全线自动化。
(四)开拓市场畅销路,做优产业链下游
一是宣传有力亮品牌。广州市委主要领导在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立足被帮扶地农特产品、生态旅游、红色资源等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特色产业链,打造更多像梅州‘生长地’高山红薯、‘陈小鸽’肉鸽等特色品牌产业”。为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广梅指挥部和广州市派驻兴宁市对口帮扶工作队在广州地铁站投放宣传“陈小鸽”系列产品的公益广告,黄金时段在广州核心商圈的户外大屏幕上免费投放“陈小鸽”系列产品广告,广梅指挥部为企业多次举办推介会,多种途径增加了金绿公司产品曝光度,解决了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难题。
二是综合施策畅销售。2020年初疫情期间,广梅指挥部了解到“陈小鸽”系列产品出货量下降60%,第一时间与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供销总社联系,立即采取措施对接广州社区超市、知名电商平台,广州市派驻兴宁市对口帮扶工作队联系一亩田、金点物业、马马先等大型电商平台和天河区大型物业公司,共同推动销量迅速恢复正常。为帮助金绿公司开拓市场,广州市派驻兴宁市对口帮扶工作队多措并举,在天河区迎春花市免费提供档口、在天河核心商圈举办对口帮扶兴宁农特产品展销会,借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暨广州现代农业嘉年华活动以及各类直播带货活动等,“陈小鸽”系列产品已畅销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三是政府搭台拓市场。广梅指挥部大力推荐金绿公司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推动金绿公司成为第一批认定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协助金绿公司在天河区牵头建设首个兴宁帮扶产品展销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经验启示
(一)产业选择与布局应坚持因地制宜
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依托广梅产业园,因地制宜,在梅州全域大力推广产业扶贫村村联动。梅州生态资源、农特产品等优势突出,但相关产业发展面临着平台、技术、品牌、物流、渠道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一定程度制约了产业帮扶工作开展。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工作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情况,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一核一带一区”不同功能定位出发,着力推动梅州生态资源、绿色产品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本、科技、市场、品牌等优势更好地对接起来,着力提升绿色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水平,“一盘棋”统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二)产业发展思路应坚持解放思想
产业发展既要充分发掘本地的优势资源,又不能仅仅局限在本村本镇。扶志扶智,不光指帮扶脱贫户,也需要帮助当地干部开拓视野,摒弃固有的思维,特别是要跳出小农意识的局限,要勇于担当、开拓创新、解决困难。村村联动,是哪里有优势产业,资源应该投入到哪里。选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金绿公司作为产业帮扶项目合作对象,既提高了帮扶资金安全性,也提高了带富致富能力。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村村联动,正是广州精准帮扶梅州开出的一剂良药。从以往的各村“单打独斗”到如今的“村村联动”“陈小鸽”肉鸽的发展模式不仅打响了产业品牌,还带动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思路上,解放思想,开拓思维,推动产业振兴。
(三)产业发展模式应坚持联动机制
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以“陈小鸽”肉鸽等乡村特色产业为代表的“小促大”项目,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强化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通过涵盖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帮扶模式,加大产销衔接力度,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壮大乡村产业的同时,促成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落地,实现了产业共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互利共赢、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为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安上了强劲引擎。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脱贫地区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坚持融合思维和系统思维,建立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实现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