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综合运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充分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推进多业态融合,带动当地村民持续稳定脱贫,走出一条“造血式”旅游致富新路子。什寒村探索出了生态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的“什寒模式”。依托乡村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巧妙融合“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旅融合;“什寒模式”
一、背景情况
什寒村坐落于琼中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海拔800多米,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什寒村居住着黎苗同胞108户523人,其中黎族196人,苗族327人,是全省为数不多的黎苗共同居住村庄。长期以来,受气候低寒、交通闭塞、生态开发限制等因素影响,该村曾经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自2013年8月份以来,在省委办公厅等部门的定点帮扶下,琼中县委县政府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坚持“循序渐进、特色布点、示范连线、片区成面、全域开发”的乡村休闲旅游立体空间发展布局,将什寒村列为第一个“奔格内”乡村旅游示范点。
什寒村发挥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民族风情等独特优势,依托“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推行“旅游+帮扶”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奔格内”乡村休闲旅游,探索出了一条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与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新路子,引领农户逐步走上了旅游致富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以旅游开发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低效向新兴高效突破
为改变什寒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困日子的现状,琼中县委县政府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坚持以旅兴农、农旅结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什寒村生态环境优美、黎苗文化丰富等优势,做足乡村旅游新业态文章。
一是做好“吃”的文章。挖掘黎苗传统特色饮食,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经营黎、苗农家乐,打造什寒黎苗特色长桌宴,开发三色饭、竹筒饭、山鸡、野生芭蕉芯、白花菜、鱼茶等原生态特色美食,使之成为游客到什寒后必会感受的味蕾体验。
二是提高“住”的质量。结合黎苗文化元素,把象征黎族的甘工鸟和苗族的牛角等黎苗图腾元素加入到民宿建筑上,打造民族风情浓厚、简约舒适的“奔格内”民宿。同时,利用现有民宿,带动村里脱贫户在什寒客栈就业,并在全村民宿客栈安装WIFI,实现WIFI全村覆盖,为游客提供住宿新体验。
三是推进“行”的畅通。利用什寒山地坡缓、植被丰富、田园景观优美的自然条件,修建进山旅游观光公路和“奔格内”国家步道,配套完善自行车绿道、木栈道、乡村巴士、自驾车营地、指示标识等设施,构建“慢游”的旅游出行体系。
四是开发“游”的主题。引导16户农户参与乡村游项目开发,大力开展户外探险游、自驾车游、骑行游、户外露营、森林科考等项目,为进山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五是做足“购”的特色。结合什寒自身环境,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玉竹、铁皮石斛、养蜂、高山云雾茶、灵芝、山兰米等特色农业,同时将这些当地土特产包装成为“什寒山珍”系列旅游农特产品,提升土特产品附加值。
六是完善“娱”的功能。不定期举办篝火晚会表演原生态黎苗歌舞,引导当地群众踊跃参与,使之成为什寒游客必看节目;开展黎苗婚俗、黎锦苗绣坊展示黎、苗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体验什寒丰富的黎苗风情和独特文化内涵。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根据当地民俗特色,将什寒村列为“奔格内”乡村旅游帮扶示范点,大力实施“基础设施、环境风貌整治、亮化净化美化”三大工程,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什寒文化广场、黎锦苗绣坊、待内典驿站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为什寒村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脱贫户参与农家乐、民宿客栈、旅游商品开发等新业态,大力开发黎苗特色饮食文化、黎苗歌舞表演、黎苗婚庆活动等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生态、健康的旅游产品需求。
琼中县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全域旅游为目标,以“奔格内”乡村旅游为主线,以大景区、景点、度假酒店建设和乡村旅游为互动,深入挖掘特色产业、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元素,打造了乡村旅游的“什寒模式”,推动了“奔格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17年至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509.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58亿元,2021年1月至9月,全县旅游接待游客95.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176.96%、210.24%。
(二)以扶能扶智为先导,推动村民意识从“要我致富”向“我要致富”突破
借助省委办公厅等部门定点帮扶力量,建立“省、县、镇、村”四级联动帮扶机制,通过“帮思想、帮资金、帮技术、帮门路”,切实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激发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一是帮思想,驻村工作队主动与村民交心谈心,宣传勤劳致富正面典型,组织村民到县外考察学习,既开阔了村民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转变了观念。二是帮资金,省、县联手投入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什寒村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广小额信贷“琼中模式”,大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村民生产生活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帮技术,聘请养蜂、养鹅、南药种植、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免费对村民现场教学解惑、发放技术资料,驻村工作队实时“授”后跟踪,提高村民的生产、服务实用技能水平。四是帮门路,积极为村民量身定制脱贫产业计划,通过帮思想、帮资金、帮技术、帮门路的帮扶方式,帮助村民改变思想意识,提供产业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使什寒乡村旅游的软件服务水平逐渐提升。什寒村从2013年的2家农家乐,发展到2021年的18家农家乐和20家特产店,建设了28间民宿、49间客房,其中,有10户脱贫户参与民宿经营,有30户脱贫户参与农家乐和特产店经营。
(三)以利益分配为导向,推动经营管理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突破
改变传统产业帮扶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银行支持、镇村创建的方式,合理分享利益,推动形成“政府+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品牌+基地”多方共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休闲旅游+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发展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具体做法是,县政府负责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旅游路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等;旅游公司负责跟踪指导、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以及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农民合作社负责民宿日常管理、组织黎苗歌舞演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提供住宿餐饮等;农户负责维护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和环境卫生。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将闲置的房屋、空闲的用地等资源作为资产入股到旅游公司,旅游公司改造成标准化驿站、客栈、民宿、露营地、茶吧。
(四)以富美乡村为载体,推动村庄面貌从老旧落后向美丽富饶突破
为改善什寒村人居生活环境,琼中以“富美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围绕“产业富民、特色居家乡村、黎苗文化传承、社会管理创新”四大工程,打造了集“富、美、趣和”于一体、可游可憩、宜商宜居的什寒旅游村庄。一是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坚持“宜游则游、宜农则农”的原则,依托“奔格内”乡村旅游带动效应,深挖什寒黎苗混居传统文化,策划什寒长桌宴、黎苗民宿、国家步道、什寒山珍、原生态黎苗歌舞篝火晚会、少数民族传统趣味体育运动等丰富多彩的“奔格内”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融合发展。二是实施“特色居家乡村工程”,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在什寒村规划建设中,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同时,正确处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关系,既保留传统的自然风貌,又赋予独特的黎苗文化内涵,使村庄面貌发生美丽蝶变。
三是实施“文化传承工程”,继承和发扬黎苗特色文化,结合“三月三”等民俗节日,大力发展黎苗歌舞、黎锦苗绣、特色小吃等文化形态,实施文物、遗址保护工程,为什寒村民打造黎苗浓郁的文化氛围,加大什寒的对外吸引力。四是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开展农村新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无缝化整合,依托什寒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立“农事村办”便民服务窗口,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将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政、综合治理、计生、党员服务、新农保、国土和小额信贷等服务事项纳入窗口。
(五)以党员驿站为抓手,推动组织功能从分散管理向集中服务突破
什寒村注重强化村党支部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协调作用,依托党员驿站挂起了琼中首个“奔格内”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客栈招牌,并成立党员驿站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通过将党员驿站“服务进山游客”的功能延伸成为“奔格内”原生态民俗体验游,摸索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山区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与“奔格内”乡村旅游有机对接的示范点。只要游客一个电话,该村党员便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露营、探险、爬山、涉溪等多项旅游服务,使游客更加方便快捷地体验什寒本土黎苗韵味。
琼中县通过将什寒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打造升级成为“党员驿站”,依托党员驿站挂起了琼中首个“奔格内”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客栈招牌,把党员驿站“服务进山游客”功能延伸成为“奔格内”原生态民俗体验游,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山区旅游发展的融合,开创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党员驿站”党建品牌受到基层党员、群众、游客的广泛欢迎,成为琼中绿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红色元素”,也成为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
三、经验启示
(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重视生态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在原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进行旅游开发,要坚持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的宗旨,做到村民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八方来客,实现乡村旅游增资产、增就业、增收入的目标。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原始风貌的价值,才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二)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做到规划先行
规划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把规划摆在首要位置,高起点、高标准狠抓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只有做好规划,科学论证,反复研究,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乡村旅游开发,并达到预期效果。什寒村正是通过先后出台《什寒村委会联手扶贫规划》《什寒村危房改造实施规划》《什寒村村庄建设规划》等文件,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才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综合运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充分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推进多业态融合,不仅能够拓宽村民的致富之路,获得村民的支持,而且能够为乡村旅游增添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更好地实现群众的发展致富。
(四)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强化基层党建
发展乡村旅游既是富民工程,也是党建工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不断加强党建引领,提升村党员干部的能力,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开展党支部创建、选派第一书记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党支部工作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基层党建和乡村旅游的有机对接。这既能为乡村旅游开发注入强劲力量,也能推动乡村旅游开发始终朝着促进全体村民发展致富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