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 正文

探索联农带农新路径 助推乡村振兴开新篇 ——湖北省枝江市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近年来,湖北省枝江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为基本原则,创新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最大程度把资源要素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不断延伸增强农业产业链的长度、粘度和融合度,形成“利益联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产业融合

一、背景情况

枝江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宜昌唯一的平原县市,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支”而得名,拥有“千年古县、三峡水乡、全国百强”三张金名片。全市总面积1310.4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4个行政村27个社区,户籍人口46.6万人,常住人口42.8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69万人,农业从业人员20.69万人。枝江有“米果菜、猪牛鱼”六大特色产业。202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09.42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80.1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04元,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

家庭农户经营规模小,承包土地碎片化,专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管理成本高,构成制约枝江农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必须突破这些瓶颈。为此,枝江市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为基本原则,创新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最大程度把资源要素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不断延伸增强农业产业链的长度、粘度和融合度,形成“利益联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下好政策赋能“先手棋”

一是以组织平台为依托,织好主体互动的“一张网”。抓住关键环节改革突破,由市政府主导,组建枝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以下简称市农合联),承担农业产业链的组织者、沟通平台的搭建者、产业金融的链接者、金融风险的抵御者职能,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弱”的发展困境。农合联对符合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信授信,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对农民土地、厂房等设施确权,保险公司对农业前置提供有效保障,担保公司为新型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农户以土地流转(租金)、劳务用工(薪金)、吸纳入社(股金)、土地托管、代种代管、代销农产品、社会化服务等十种方式参与生产经营。2022年,全市形成以市农合联为核心,下辖8个镇(街道)农合联和肉牛、柑橘、粮食、水产、蔬菜、砂梨等9个特色产业农合联。市农合联吸纳会员509家,辐射8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70%以上农户。

二是以金融平台为保障,串好资金交互的“一条链”。组建全省首个县域涉农担保机构—枝江天雨公司,建立1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合作银行按照5-10倍比例放大,为农合联会员增信授信。六年来,全市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32亿元,枝江市天雨公司累计办理涉农担保1200笔、10.22亿元,撬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超62亿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统筹金融、财政、农业、人社等各部门金融支农资金,每年预算300万元作为补充基金,引导合作银行执行低利率、减半收取担保费,新型经营主体贷款年均综合费率下降3个百分点,办理时长由1个月缩短到1周,累计节约融资成本4800多万元。持续运用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等政策,帮助20家市场主体办理贷款展期,降低主体融资成本7718万元,将利益还给市场主体,成功破解“贷款贵”难题。

三是以服务平台为支撑,打造质效提升的“增长点”。采用“专家+示范区+合作社+农民”运作模式,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共建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科技示范区,推广新品种36个、转化科技新技术24项。通过微肥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生态防控等技术应用,化学农药减量30%,水稻亩产提高到1300多斤,每亩平均节本240元以上,增收430元。深入推动农业作业数字化,“MAP智农”应用场景整合农场遥感、精准气象、病虫测报等信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保障滞后等问题。嵌入农业全产业链,整合耕、种、管、收、储等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路等技术咨询服务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标识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供应价格、统一服务规范等连锁经营服务,有效降低各环节成本。

(二)以利益联结为基础,布好联农带农“新格局”

一是“托管”让农民更加省心。持续完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农村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依托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主体,推广土地托管经营模式,通过土地代耕代管代种、农产品代加代销代售,形成“托管式”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引进央企中化农业,采取“农合联+中化农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方式,为农户提供全要素、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服务。市政府、中化农业共同出资300万元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与合作银行按照4:4:2的比例分担风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MAP”技术服务中心、4个镇级“MAP”服务站、1300亩 “MAP”试验农场和24个“MAP”示范农场,通过全托管、半托管模式,流转农户土地20万亩,构建种植、加工、服务、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二是“订单”让农民更有保障。龙头企业统一种植标准、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收购产品、统一产品品牌,公司负责统一生产服务与管理,让农户在降低劳动强度和经营风险的同时,提高经营收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等方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农企双赢”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履约率,让农户分享稳定收益。丰联佳沃公司大做“牛”文章,大力推广“3321”肉牛养殖模式,一个养殖户新建300平米标准化牛舍、每年饲养30头牛,政府补贴2年免息贷款,并提供种源、疾病防治等服务,打造肉牛产业化联合体。截至20236月,全市发展肉牛产业整村推进示范镇5个、示范村12个,3321”模式示范户129户,带动养殖户280户,建成标准化牛舍269栋,养殖户年均增收10万元。

三是“股份”使农民更有奔头。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领办或入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集体以土地或其他资产入股合作社或兴办农业企业,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股份合作关系。同时,鼓励农户流转土地,集中土地资源,推进规模化连片发展。企业则通过流转农户土地、聘用农民务工、创新利益分配等方式,让农户获得“股金+租金+薪金”,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仙女镇向巷村依托桔缘柑桔和丰联佳沃两大经营主体,带动全村314户村民按照1千至3万元不限出资入股,土地等生产资源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年底按照合作社利润的20%参与分红,户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800元。2021年,合作社为村民分红250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8.3万元,同比增长15.5%,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8万元,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1.44万元。2022年,带动农户近400户,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三)以产业融合为导向,走好质效提升“振兴路”

一是品牌融合释放新活力。在全省率先推出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枝滋有味”,培育“枝江玛瑙米”“百里洲砂梨”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公共品牌+行业品牌+自主品牌”的农业品牌体系。目前,“枝滋有味”品牌商标授权单位达31家,授权产品167余款,开发OEM产品20余款,“枝江玛瑙米”品牌价值达32.88亿元。建成“枝滋有味”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网络,以“枝滋有味”品牌为引领,带动“枝江玛瑙米”“枝江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引入武汉、宜昌中高端社区、盒马鲜生等中高端平台,累计销售达7.5亿元。“枝滋有味”获评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重点品牌。

二是电商融合培育新潜力。枝江搭建“电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平台,先后引进阿里巴巴、京东、裕农、邮乐购四大电商平台入驻,建成100个村淘服务站、215个京东推广点、174个裕农合作站、177个邮掌柜,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吸引了大批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参与电商创业。2022年,全市共发展电商企业1700多家,电商网店9800家,从业人员2.6万余人,建成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基地10个,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25家。依托千名农村网红人才培育计划,培育本地网红人才600余人。实施百场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活动,培育出网红产品12款。2022年,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14亿元。

三是农旅融合激发新动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辐射力,让风景变“钱景”。同心花海项目落户问安同心桥村,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100余家,村民借势发展虾稻连作、羊肚菌、花卉等特色产业,亩产值较传统种植水稻、油菜提高2000元以上。安福寺镇秦家塝村东方年华田园综合体以800/亩·年的价格承租附近农民的闲置土地,农户每年都能够收到“租金”,在园区务工挣“薪金”,政府为农户缴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达到退休年龄每月都能领到“退休金”,三重保障使周边村民喜变“三金农民”。

三、经验启示

(一)创新乡村发展新载体,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供给

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创新乡村发展新载体,协调舞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推动项目、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向基层下沉,充分激活和放大市场主体效能,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通过打造组织、金融、服务等平台,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使分散的农民抱成团,将分散的资金融在一起,让分散的服务连成链,有效引导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优质资源流向乡村,提升乡村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形成多元要素组合优化、活力迸发的良好格局。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深化产业发展利益联结

深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农业产业效益社会的具体表现,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初心。产业振兴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机构的优势,共同构建现代产业化联合体,同步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通过培育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专业化合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构建托管式、订单式、股份式等多元利益联结体系,能有效缓解分散农户难以对接市场的问题,并不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在联农带农中实现强农富农。

(三)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立足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抓手,通过品牌、电商、农旅融合发展等形式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农村资源要素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能有效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思考题:在产业振兴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高效、紧密的合作机制?

延伸阅读

1.《土地托管 订单种养 股份合作 枝江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强农富民》,农业农村部官网,2023621日。

2.《枝江肉牛:龙头示范引领 联农带农富农》,《中国县域经济报》20229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