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优秀成果汇编 -> 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 正文

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洒金模式” ——贵州省兴义市林下菌药产业振兴之路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贵州省兴义市坚定“树上结果、树干育药、树下出菌”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为终极目标,打造洒金林下食用菌核心示范区,推广“党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发展、部门合力支持配合发展、易地搬迁新市民及周边群众参与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创新模式,闯出了一条持续推进广大群众稳定就业增收、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关键词:产业振兴;扶贫搬迁;“洒金模式”

一、背景情况

洒金街道办事处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西南面,2019812日正式挂牌成立,下辖4个社区(南兴社区、康平社区、栗坪社区、坝美社区)1个村(洒金村)。洒金街道作为黔西南州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承接地,辖区现有人口1035745965人,其中:南兴、康平、栗坪三个新市民社区安置晴隆、普安、望谟和兴义三县一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口748233227人(脱贫人口594226085人)。2020年,兴义市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和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关于林下菌药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依托全市丰富的森林资源,坚定“树上结果、树干育药、树下出菌”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兴义洒金林下菌药核心示范区。该示范区位于毗邻洒金街道南兴、康平、栗坪三个新市民社区的洒金村,辖区面积14.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50亩,林地面积2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常年年均气温在1518℃之间,为发展林下菌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为搬迁新市民充分就业搭建了优质平台。为充分盘活洒金村丰富的森林资源,就近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就业,以产业促就业,20205月以来,兴义市委、市政府在洒金村雷打田组、毛栗坪组、大坪子组、打柴山等四个组发展林下菌药产业,推进林下基地建设,打造兴义洒金林下菌药核心示范区。

二、主要做法

兴义市按照“抓党建、盯任务、推项目、谋产业、固脱贫、兴乡村”的发展宗旨,纵深推进产林下菌药产业发展,拓宽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一)党建引领谋布局

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林下菌药领导小组,组建了林下菌药专班,按照“抓党建、盯任务、推项目、谋产业、固脱贫、兴乡村”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市级领导“抓总、协调、督促、推进、问效”五位一体作用,层层压实责任,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涉及林下菌药种植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成立工作专班和组建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党小组等基层党组织,现场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林下菌药产业中的核心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林下菌药专题会议研究,开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督促指导,有效解决运行机制不畅、资金困难、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全市共有从事食用菌和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大户46家。

(二)规划先行定路径

兴义市以林下食用菌产业为林下经济发展主线,因地制宜制定《兴义市林下菌药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兴义市林下菌药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0重点打造洒金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区,全年目标任务2800亩次,主要采取农头企业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的方式,选择红托竹荪、灰树花、黑木耳等劳动密集型食用菌品种,先行先试。充分依靠洒金南兴、康平、栗坪三个新市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队伍,搭建产业带动就业平台。在此基础上,2021年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打造洒金-白碗窑林下菌药示范基地,全年目标任务6500亩次,主导品种有灰树花、黑木耳、赤松茸、羊肚菌等,辐射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同步发展林下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广大群众,特别是脱贫户、易地搬迁户等就业增收。洒金林下食用菌基地种植面积5810亩次,林下食用菌实现总产量2205吨,总销售量2203吨,产值达到3200万元。带动农户、脱贫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60000人次,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农户48000人次,带动务工农户增收660余万元。今年60多岁、家住栗坪一组的夏天辉对自己在种植基地务工非常满意,“能找到活路做,每天80元,又不是很累,还离家近,做这种农活有干劲。”兴义市初步实现了抓好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共商共建共享的目标。

(三)部门联动抓发展

兴义市按照“政府+国有公司+社区(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由市级各部门整合资金完成洒金林下产业核心区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由国有公司出资购买菌棒,并完成林下整地、槽穴开挖等前期准备工作;由新市民社区及劳务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通过劳务参与基地建设,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洒金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20205月以来,一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了洒金林下食用菌核心示范区;二是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投资3.2亿元,建设集“食用菌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系列产品研发及加工、废弃菌棒肥料化再利用”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园,实现食用菌产业园从无到有;三是依托贵州省科晖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技术资源,为食用菌产业园提供菌种制备、优质菌棒生产等技术支撑,保障洒金林下食用菌基地菌棒供应需求。

(四)龙头企业抓带动

兴义市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通过咨询及邀请专家组实地踏勘,确定灰树花、木耳、羊肚菌、赤松茸为林下食用菌主导品种。由国有平台公司兴义福丰公司与黔西南州特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成天技术团队合作,推动兴义市以灰树花为主的食用菌科研、种植、加工、物流、品牌全产业链,打造中国灰树花大县,灰树花主产区。采取“党支部(政府)+公司+合作社(村)+农户”等组织方式,按照“党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路、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和新老市民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有序、有力、有效推动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稳定广大群众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增加新老市民收入,增强受益脱贫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示范种植、辐射带动,实现“企业带动脱贫户发展、脱贫户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双赢模式,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村企共建、联村共带”的乡村振兴战略格局。全市规划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任务9000亩,重点打造“洒金—白碗窑、丰都”两个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区,其中:洒金街道、白碗窑镇种植面积6500亩次,丰都街道(国有周壁林场)种植面积2000亩,带动乌沙镇种植露水鸡枞500亩。通过示范基地创建,兴义食用菌产业逐步从单纯的“林下”向“庭院”拓展,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向“旅游打卡”拓展,实现庭院栽培、林下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互补的产业发展局面,全面推进林下菌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

三、经验启示

兴义市在打造洒金林下食用菌核心示范区的实践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兴义市积极践行“两山论”,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规模为引领、效益为中心,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闯出了一条持续推进广大群众稳定就业增收,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部门联动、干部带头是前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发展产业必须有效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特别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示范效应,只有上级领着干、干部带头干,才能实现合作社、种植大户跟着干,群众主动干。如此一来,通过龙头企业保底回收,老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才能实现林下经济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结合本地实际抓品种选择是关键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林下经济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在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方面,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选准路径和模式,选择适宜当地土壤结构、气候特征的品种进行种植栽培,绝不能搞生搬硬套和简单复制,以防“水土不服”。同时,还应补齐全产业链发展短板,通过“一产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丰富新业态,实现多元融合发展。

(三)群众增收、产业兴旺是根本

发展特色产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实现群众能致富、集体有收益。为此,食用菌产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就要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效益,保证集体经济保值增值。龙头企业发展好了,群众就能看到食用菌产业的“前景”和“钱途”,才能更好地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主动发展食用菌产业,让群众能够充分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多方共赢良性循环。

(四)科技支撑、创新赋能是保障

解决制约食用菌产业兴旺的瓶颈问题,关键是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惟有坚持用先进科技为特色产业赋能,不断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确保产业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职业技术学院增设食用菌专业,培育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薪酬,激励干事创业热情,让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更多成果转化为产品,成为产业。农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真正让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厂房车间和田间地头,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在食用菌基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思考题:各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如何因地制宜,以产业促就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延伸阅读

1.兴义:乡村振兴“菌”开花》,《黔西南日报》,2022928

2.贵州兴义:林下菌菇药材种植铺就脱贫致富路》,新华报业网,20208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