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城乡融合发展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六部分 城乡融合发展案例 -> 正文

“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社”打造助农新典范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善品公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9

摘要:为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补齐特色农业产业短板,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探索出“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的产业帮扶模式。该模式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核心,以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以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公共品牌打造为抓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开展市场经营、社员服务和利益分配,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有序、系统引导资源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赋能升级,构建起“政府+社会力量+农民合作社”合作机制,创新探索出农民充分参与和充分受益的产业帮扶新模式。

关键词: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产业帮扶;善品公社

一、背景情况

2014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四川省雅安市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和“互联网+扶贫”的探索时,偶然发现当地农户用扁担挑着沿路叫卖的“毛梨儿”(猕猴桃的当地叫法)口感不错、价格低廉,而超市进口的某知名猕猴桃的价格却非常高昂,两个猕猴桃品种的价格却是天壤之别。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农户灾后重建,帮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格,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将本地猕猴桃通过互联网进行推广。以众筹的方式售卖,邀请明星、媒体等资源协助,仅仅三天就卖光了。这让农户们吃到了甜头,也让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意识到互联网+在农产品销售上的巨大发展潜力。2015年1月29日,善品公社应运而生。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以“让诚信生产实现价值”为使命。希望通过“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的模式,在小农户与城市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农户诚信生产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任,让农民有尊严地劳作,可持续地增收。实现“耕者有尊严、食者得健康”这个美好愿景。近年来,该项目进一步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小农户抱团合作,生产优质农产品,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探索出“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的帮扶模式。根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善品公社项目累计筹款1.97亿元。项目启动9年来,惠及全国22省(区、市)149县(区、市)的209个合作社,农户数达到85392户。

二、主要做法

(一)以合作社培育为基础,提高规范运营能力

通过对当地已有合作社进行股权改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筛选出对善品公社的理念、运作模式等具有高度认同的农户,并适度提高社员出资额度,使入社农户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合作社产销全程组织化经营管理能力。

同时,引入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合作社组织体系构建、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认证机制设计等重大事项按照“宣传动员—集体讨论—集体决议”的流程进行决策,形成紧密的参与机制。按照“一统、二分、三保障”的机制,农户除了能够获得60%交易额返还和40%按股分红外,还将获得合作社净利润的5%设立的发展基金,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感和获得感。

项目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通过深耕产品品控管理提高产品品质,通过打造地域公共品牌提升市场信任,形成“上游共耕、链条共建、品牌共享”发展模式,促进小农户与消费者信任链接和城乡互动,助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立足市场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科技支撑上,善品公社以县域为单元,由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合作社协同发力,为产地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探索建设“产地联合仓”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目前已在14个市/县建设35个产地仓储中心,并开展电商运营专业化培训,其中秭归脐橙产地供应仓单品日发货量突破7万单,有效提升了产地供应链服务能力。

在技术规范上,根据不同产品整合外部专家、农技人员、本土能人(三级执行体系)共同编制更具适应性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此外,将消费者引入品控共建,通过“品鉴师”机制,邀请消费者做“产品盲测”,对产品品相、口感及包装等多个维度进行体验,并定期反馈,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直观接触,进一步培养品控管理意识和行动自觉。

目前,该帮扶项目已经在四川、云南、山西、广西、贵州等19个省/自治区、109个县和138个合作社落地,其中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典型示范合作社案例2个,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个,被评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个。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助力品牌打造推广

善品公社秉承“共享品牌”的理念,与当地政府合作,致力于共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在品牌打造上,善品公社依托各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推动了如舒兰大米、盐源苹果、富平柿饼等109个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通过从粗放种植向精细管理的产业升级,完善了产地仓设施设备,如生产操作车间、晾晒棚、分拣包装等,从而提升了产品服务和市场竞争力。善品公社还构建了企业团购、自营渠道和平台拓展相结合的渠道架构,全面提升了市场销售渠道和规模。以石棉县黄果柑为例,2022年的品牌价值达到了12.22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了两倍,显著提升了县域品牌价值。

在品牌推广上,一方面通过整合主流电商平台、新媒体、明星名人等资源,善品公社采用整合营销策略,开展多维度的立体营销推广活动。在销售渠道的拓展上,善品公社与天猫、淘宝、京东、有赞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同时开展企业团购、员工福利采购、定点帮扶采购等消费帮扶行动,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扩大市场销售额。另一方面,善品公社还策划并开展农产品主题营销推广活动,利用明星和网络达人的影响力,邀请多位知名艺人参与传播和直播活动,为农户站台点赞,有效提升了县区特色农产品在互联网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能力培养为关键,注入人才发展活力

依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善品公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优质师资力量,同时组建内部培训团队和筹集人才培养资金,成立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以课堂教学、点位实训、种子资金、市场扶持“四位一体”为人才培养模式,以合作社理事长为主要培养对象,同时兼顾返乡人员、农村基层负责人、涉农(挂职)干部的系统性培训,累计培训近3000人次,为帮扶地区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该项目尤其注重对本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孵化,注重社员农户向本土农技能人转变的培训,以填补县域不同类型的人才空缺。通过培养学员的顶层设计能力和务实能力,在生产、运营、销售的全链条中以“带头人+团队”的方式组建本土团队,加速人才成长。

以利益共享为重心,形成社会帮扶合力

一方面,通过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围绕全产业链布局,该项目盘活产业发展要素资源,支持30家合作社组建和成立生产技术服务队、综合服务站和分拣中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产品规模质量,同时创造了农户就地就业和就业增收机会。合作社社员通过农产品销售、二次返利和股金分红实现年均增收1500多元,合作社销售季带动低收入人口和妇女本地务工5815人次,直接务工收入近3000元。善品公社以“优品优价”原则和品牌溢价机制,形成区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杠杆,以合作社收购价为基准,均衡区域产品收购价格整体提高近20%,农户普遍实现增收。

另一方面,该项目按照“立足长远、精准帮扶”的思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立足各自资源优势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当地政府+帮扶单位+社会力量”的合作机制,有效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助推特色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农户可持续增收。通过撬动企业、明星、政府、农户资源,形成社会资源、助力社会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成立至今,善品公社得到中国石油、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民生银行等近百家企业的资金、供应链及品牌资源支持,以及与超过150位明星艺人、超过100位网红达人合作,初步形成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生态圈”。

三、经验启示

(一)社会组织帮扶需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社会组织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善品公社项目通过“政府+社会力量+农民合作社”的合作机制,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合作社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还增强了农户的市场竞争力,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社会组织帮扶需要科技支撑与品牌建设并重

在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和品牌是两大核心驱动力。科技的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而品牌的建设则能够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善品公社项目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科技支撑和品牌建设,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设施,建设产地联合仓,提高了供应链服务能力。同时,通过整合营销策略和立体营销推广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双轮驱动策略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农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证明了科技与品牌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组织帮扶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利益共享机制

人才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利益协调机制则是确保各方能够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善品公社项目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项目依托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对合作社理事长等进行系统性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了农户能够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利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