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社区治理作为易地搬迁政策的后续保障,直接关系到搬迁群众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四川省越西县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构建“党建联盟+治理平台”,推行基层治理“四化”模式,完善后续发展增收保障等措施,实现了搬迁群众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促进基层治理取得实效。越西县实施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公共服务一体化、文化生活特色化、综合治理多元化等多举并行,有效激发了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易地搬迁
一、背景情况
越西县越城镇于2019年11月成立城北感恩社区,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共有25幢楼60个单元,总投资4.2亿,是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全县17个乡镇38个村搬迁群众1421户6660人,有彝、汉两个民族,彝族占比99.5%。社区内配套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民风民俗活动坝子、商业街、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越西县统筹考虑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后续发展等因素,着力探索“党建联盟+基层治理+后续发展”模式,聚焦聚力构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层治理新型示范社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党建联盟+治理平台”,织密多方参与的治理架构
一是健全“党建联盟”治理平台。坚持以县委为“指挥部”、乡镇党委为“龙头”,组织涉及的23个双报到单位探索成立“安置小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联盟”(“党建联盟”),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在城北集中安置点正式成立城北感恩社区,建立“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党总支”,由安置点所在乡镇选派1名副职暂时“一肩挑”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涉及乡镇参与选配副书记1名、专职网格员3名、居民小组长8名、楼栋长25名,形成“社区支部主管、乡镇党委联管、双报到单位党组织协管”的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治理联动的安置点治理格局,让涉及搬迁党组织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合作”,推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创新的新突破。
二是搭建搬迁群众主动自治平台。坚持“社区党组织主导、居委会牵头、搬迁居民参与”的原则,组建社区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会、邻里互助组等,建立“自下而上集民意”的联商机制、“集体议事做决策”的联议机制、“从上而下抓落实”的联动机制,搭建社情民意收集反馈、问题协调处置、事项办理服务直通平台,在出台重要决策措施前,通过召开评审评估会议,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构建起“群众意愿—集体提议—支部审定—组织实施”的议事定事干事格局。
三是搭建群团社会组织协同联动治理平台。坚持“社区党组织引领融入、行业部门指导融入、群团社会组织主动融入”模式,率先在城北感恩社区成立妇联、民兵组织,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立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书画休闲娱乐等活动站15处,健全党员志愿服务队、民兵联防队、巾帼志愿服务队3支队伍,成立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会等11个社会组织。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通过“社区发布服务需求、社会组织展示服务项目、双方对接洽商”的形式,制定服务计划,提供社会服务。
(二)推行基层治理“四化”模式,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做到为民办事集中化。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服务指导集中安置点治理长效机制,精心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代办模式,将涉及社保、教育、卫计、优抚、救助、养老、残疾补贴、就业咨询、费用代缴等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站,采取职能部门派员指导、社区干部代办、预约定时服务等方式,严格落实坐班值班制度,将办事流程和办事须知在醒目位置上墙,让群众进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一窗受理、一人跟办、一站办结,确保搬迁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结所有事项。
二是做到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做好城北感恩社区供电、供排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网络服务,合理规划配套建设城北感恩社区扶贫超市、餐饮服务商业铺面、文化体育广场、农副产品扶贫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形成大邻里服务圈,为搬迁群众提供居家养老、医药诊所、子女教育等吃、穿、住、行、乐等方面的一体化服务。设立医疗服务站,配备5名医务工作者,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让搬迁群众医疗卫生基本需求有保障。配套建成2所幼儿园,1所小学,3所初、高中学校,100%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
三是做到文化生活特色化。开展“移出大山走新路·共同发展感党恩”活动,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达体舞、“三下乡”、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树新风助脱贫”巾帼志愿行动,巾帼志愿服务队80名妇女通过“第一课堂”,深入搬迁群众家中开展安全用水用电、基本家电使用、居家个人环境保持等教育引导,探索建立“互益行”积分超市,宣传动员群众通过捡垃圾换积分兑物资,集中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社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四是做到综合治理多元化。将社区划分为3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3名、男女民兵各80名,形成“两委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三合一的管理格局,实现社区最小单元化管理。以迁入地为主,按照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共享、治理联动的模式,统筹抓好“四治”工作。结合综治中心和智慧社区建设,整合“天网”“雪亮工程”,实现对每个网格的重要路段、重要街口“零死角”实时监控,实施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服务联办“六联”机制,吸纳辖区内德高望重的“德古”,帮助社区“两委”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不出社区、不出网格、不出小区,进一步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确保社区群众安居乐业。
(三)完善后续发展增收保障,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
一是加大基本政策保障。迁出地和安置地乡镇协调做好搬迁群众社会保障政策转移接续,全面衔接好搬迁群众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在确保搬迁群众享有迁出地村集体经济红利、土地承包权、林草地承包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出台后续帮扶“十六条措施”,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行“三级三包”责任制,推行“1+3+N”帮扶机制,调整优化帮扶责任人,做到居住地改变帮扶力量不变。
二是强化产业支撑保障。通过“资产收益模式”建立带贫机制,制定《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搬迁安置点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投入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1.6亿元参与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瑞苹果基地)等4个产业项目建设,整合1.2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有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后劲。将配套建设的扶贫制衣厂、非遗项目及农特产品扶贫加工车间等出租收益(每年约230万元)的10%~30%作为集体经济收入,让搬迁群众同步享有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红利,不断稳固搬迁群众脱贫增收后劲。
三是做好就业创业保障。通过培育产业带动一批、劳务输出发展一批、推动创业扶持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在城北感恩社区设立社会保障服务站点和劳务输出服务站点,抢抓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机遇,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社区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用好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按政策在城北感恩社区设立管理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99个,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有意愿、有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可就近在配套建设的扶贫制衣厂、非遗项目及农特产品扶贫加工车间参与务工,或者优先租赁铺面创业,预计能帮助1000余名脱贫劳动力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三、经验启示
(一)必须有好的环境让群众愿意搬
群众的搬迁意愿是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效果的“定星盘”,越西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群众搬迁意愿,结合基础条件、交通区位、产业布局等要素,配套建设绿化、广场、学校、医院、超市、党群服务中心、扶贫车间等,最大限度地满足搬迁群众在生活、休闲、健身、娱乐、就业上的需求,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搬迁后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吸引群众愿意搬。
(二)必须有好的组织让群众服从管
完备的组织体系是易地扶贫搬迁治理的“指挥棒”,越西县坚持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会治理全过程,搭建“党建联盟+治理平台”,形成“社区支部主管、乡镇党委联管、村党支部协管”的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治理联动的安置点治理格局,切实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与后续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动搬迁群众有效参与基层治理。
(三)必须有好的政策让群众稳得住
健全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助推器”,越西县立足长远,制定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优惠特惠政策,在完善服务平台、促进就业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做好利益衔接等十五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在搬迁群众关注的原村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等方面迈出了步伐,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切实以好的政策保障搬迁群众的利益,实现了稳得住。
(四)必须有好的产业让群众逐步能致富
产业就业带贫益贫是搬迁群众长远生计的“压舱石”。越西县构建“产业就业”后续发展体系,目的就是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比如,设立就业服务中心,推行技能培训常态化,目的就是让群众练就发家致富的本领,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上,政府管培训、管组织、出政策,不“大包大揽”,既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安置小区发展活力也得到了充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