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北京市依托京蒙协作平台,以京蒙医疗协作为切入点,通过“组团式”帮扶、双向人才培养、医疗融合发展等举措,共同创建京蒙两地诊疗条件、医疗技术、医院管理、健康素养等全方位协作局面,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初步探索了东西部协作的“京蒙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东西部医疗帮扶;“京蒙模式”
一、背景情况
京蒙对口帮扶合作,是党中央实施东西部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支持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从1996年国家确定京蒙对口帮扶以来,京蒙两地本着“优势互补、注重效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口帮扶与合作工作,使内蒙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市签署了《全面深化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京蒙双方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在国家东西部协作年度考核中,北京、内蒙古两地连续5年评价为“好”,成为东西部协作的典范。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推动京蒙医疗协作机制向纵深发展,以推进“组团式”帮扶为发展基础,以双向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工作抓手,以医疗融合发展为创新动力,共同创建京蒙两地诊疗条件、医疗技术、医院管理、健康素养等全方位协作局面,助力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京蒙医疗协作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典型经验做法。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组团式”帮扶,深化京蒙医疗协作
一是搭建帮扶平台。北京市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京蒙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截至2023年底,北京276家医院与内蒙古315家医院建立结对关系,在人才培训、技术运用、学科共建、管理团队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协作帮扶工作。
二是推进“组团式”帮扶。北京市系统摸排帮扶地区稀缺专科建设及专技人才需求,统筹研究帮扶人才队伍建设,细化实化医疗帮扶目标责任,把帮扶重点更多放在“传帮带”、培育本地专业人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上。
三是聚焦长效协作。北京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新签或续签帮扶协议269份,助力帮扶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京蒙双方共同努力下,内蒙古31个脱贫旗县医院均达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求,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突破70%。
(二)开展双向交流,培育本土人才队伍
一是引进先进技术。北京市根据当地医疗需求,选派多名专业骨干人才,构建“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到帮扶医院进行长期医疗帮扶工作。2023年,北京选派322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赴内蒙古结对旗县执行援派任务,全年接诊各类患者9.12万人次。北京医疗帮扶团队通过“传、帮、带、教”为扎赉特旗人民医院提供全方位指导,用一年多的时间帮助开设了呼吸科、中医康复科、介入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填补了当地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取石空白。
二是加强实地培训。内蒙古结对地区受援医院每年派出多批医疗技术人员进京进行跟岗培训,北京各相关医院根据跟岗培训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妥善安排入科学习。2023年,北京市共组织内蒙古结对地区医疗人才跟岗培训1194人次。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北京市通过线上培训+线下指导、组织选派人才定期回访、开展重点科室长期帮建、建立离任人才回访机制等方式,拓宽学科帮扶深度和基层人才培养渠道,形成持续互动的京蒙培训模式。北京市东城区援蒙医生针对化德县脑卒中发病率较高的情况,对化德县中蒙医院内科6名医师开展专题培训,对溶栓后患者的二级预防及康复治疗做出规范化指导,使该院护理人员知识与技术操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三)实施“三个推进”,促进医疗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中医、西医与蒙医融合发展。北京市立足农牧区高发疾病和农牧民用药习惯,结合北京地区中医优势学科资源,以传统中医带动支持中西医和蒙医融合发展。北京东直门医院将支持蒙医发展作为首都和自治区首府城市健康行动重要内容,指导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整合院内中蒙西医资源,高标准建设防治卒中中心。
二是推进医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北京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与民族传统医学,因地制宜推动内蒙古医疗与旅游两大产业有机结合,焕发医疗服务新力量。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根据阿尔山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丰富的温泉、中药材等自然资源,从蒙中医药文创、蒙中医博物馆建设等蒙中医药产品角度,着力打造医康养融合的旅游、康养体系,协作开发医康养项目,深入发掘当地传统医学“阿尔善疗法”潜力,为当地打造“特色医疗名片”。
三是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北京市协调推进京蒙对口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建设,初步探索出“当地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两地联动”的联合诊疗模式;推动旗、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联动,形成由基层初级问诊到“大病难病”转院诊治的合作医疗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平台跨区域医疗新模式。截至2023年底,北京在内蒙古结对地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1万余人次。
(四)拓展多重输出,构建全方位医疗帮扶体系
一是改善诊疗条件。北京市顺义区援蒙医生主动带领巴林左旗医院医生开展DA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VSD负压封闭引流等新业务,为患者解除病痛。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联合国家卫健委开展连心工程,通过捐赠医疗物资、开展专题人才赋能培训等方式,推进内蒙古基层医疗人员能力提升和卫生条件改善。
二是填补技术空白。北京市援助医院认真梳理受援医院当前门诊、病房适宜技术名录,结合当地病种特点和医院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和推广适宜新技术、新疗法,让当地农牧民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北京优质医疗服务。如北京友谊医院填补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医院在泌尿外科领域三级手术上的治疗空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助力化德县开设首个男科门诊,推广多项肛肠领域微创手术等。
三是优化管理效能。北京通过优选高层次医院专业化管理人员到内蒙古各医疗机构担任院长和选派医疗管理骨干等方式,将北京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内蒙古,如完善重点科室工作制度、探索医院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等,有效提升当地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在京蒙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北京各相关单位帮助内蒙古医疗机构建立临床重点专科21个,填补空白科室58个,完善上百项医疗卫生管理制度,使当地的诊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增强健康素养。北京市派出医疗团队开展义诊、健康咨询、入户巡诊等活动,并为内蒙古医务人员进行健康饮食、慢病防治、急危重症抢救及传染病预防等多方面培训,加强当地公共卫生领域帮扶,帮助广大农牧民正确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指导培训,培养本土人才
北京市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为当地量身定制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专业能力过硬、适配当地需求的医疗人才队伍,推动医疗“造血式”帮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开展东西部协作、培养本土化人才要坚持引进技术与外出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开展实地学习培训,扩大传帮带效果,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地专业人才队伍。
(二)尊重传统习惯,搭建协作平台
北京市立足农牧区高发疾病和农牧民用药习惯,以传统中医带动支持中西医和蒙医融合发展,促进了两地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走出了一条融合创新的医疗协同发展之路。东西部协作要尊重帮扶地区的传统习惯,在发挥本土优势的基础上引进外来技术,搭建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发展的沟通协作平台,确保乡村发展既不脱离本土性特征,又具有现代化色彩。
(三)聚焦长效发展,完善服务机制
京蒙医疗协作改变以技术输出为主的单项帮扶模式,持续丰富帮扶内涵,不断拓展管理经验、健康素养、公共卫生等层面的输出,实现京蒙两地医疗机构全面系统对接,提升了内蒙古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实践表明,东西部协作既要注重技术、设施等外部资源的提供,又要注重管理、理念等内部机制的构建,为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