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三部分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 正文

“五比一奖”助脱贫攻坚 扶贫成效引领文明风尚 ——辽宁省凌源市扶贫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为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志智双扶成效,辽宁省凌源市改革扶贫产业收益和帮扶资金分发到户方式,依托产业收益和财政资金创新开展扶贫扶志“五比一奖”活动。通过将产业发展、就业务工、居住环境、孝老爱亲、遵规守法量化赋分,实现激励与约束的双向互动。依托政策执行的组织效能,当地将“五比一奖”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按照定劳、分类、入户、设岗、评比、兑现“六步法”实现活动有序有效地推进开展。凌源市以扶贫产业发展和财政资金为抓手,一方面保障奖比资金足额到位;另一方面建立产业工业园区、划拨资金设立公益性岗位以吸纳贫困劳动力,为贫困人口参与“五比一奖”提供便利条件,切实实现了转变与认可并重、扶贫成效与文明风尚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内生动力;五比一奖;扶贫扶志

一、背景情况

辽宁省凌源市位于辽冀蒙三省七县交界处,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6个街道,248个行政村5个村改居社区,总人口65万人。全市共有贫困户1442028662人、其中因病致贫占64.98%、因残致贫占26.59%。长期以来受身体条件、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大部分贫困户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精神消极、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府、乡村干部缺乏信任,对脱贫攻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思想较重二是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争当贫困户攀比心理,缺乏邻里之间的友好感情基础,以贫为荣思想较重三是部分贫困户目光知浅,甘于贫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于落后,得过且过思想较重。

针对贫困户中存在的消极因素,2019年以来,凌源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改变以往把扶贫产业收益和帮扶资金直接分发到户的做法,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创新开展扶贫扶志五比一奖活动通过高强度引导、宣传和教育,动员广大贫困人口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活动,按评比结果,差异化获得五比一奖资金,通过自身努力增加家庭收入。通过活动,彻底剜除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沉疴,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激励与约束并重,结合实际设置“五比一奖”内容

为使五比一奖活动既能对贫困户起到引导激励作用,又能针对不良现象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同时还要简单好记、便于贫困户参与,凌源市将五比一奖内容确定为一比产业发展、二比就业务工、三比居住环境、四比孝老爱亲、五比遵规守法另外再根据全年表现额外设置奖励内容。

一比产业发展。要求贫困户经营或参与产业项目并获得产业收益。目的是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贫困户不等不靠,自主发展产业项目,既能加强产业减贫作用,又能提高贫户自主发展能力。

二比就业务工。要求贫困户通过就业创业、外出务工、打零工、参加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获得劳务收人。目的是让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当懒汉,通过劳动获得收人。

三比居住环境。要求居住房屋安全、没有破损,室内外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目的是促使贫困户家庭改善卫生状况,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提振精神面貌。

四比孝老爱亲。要求贫困户子女能够履行赠养老人义务,家庭和睦,供养义务教育学生,与邻里和谐相处。目的是促进贫困户子女赡养老人、树立良好家风。

五比遵规守法。要求贫困户知晓扶贫标准和扶贫政策举措,无违反村规民约、违法违纪、非法上访行为,不参与黄赌毒和邪教组织、不野外用火、不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目的是加强约束规范行为,激励贫困群众感恩奋进。

一奖,是针对五比中表现突出的、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性岗位的、为村里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按实际情况额外给予奖励。

有序与有效并重,六步法推进活动开展

为有序、有效地组织贫困户参与活动,凌源市组织乡、村两级,围绕两个结合,将五比一奖活动开展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让活动不仅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还能促进乡村精神文明提升以及治理村屯环境、打造平安村等社会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既能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又能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一举两得。采取六步法全面铺开深入推进。

第一步定劳。组织包村领导、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按照劳动力、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逐户核准贫困人口劳动力情况

第二步分类。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定为一类户,参与全部5项评比。将有弱劳动能力的定为二类户,参与4项评比,产业或务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项,后3项全部参与。将无劳动能力的定为三类户,只参与后3项评比。这样做既考虑到了贫困户实际况,又能最大限度激发贫困户潜能和积极性。

第三步入户。针对三类户,分别下发告知卡,再组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结对帮扶干部入户做好讲解、动员同时,每季度户一次以上,督促、检查活动成效。一是讲解活动内容,动员贫困户参与。二是调整评比具体内容,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删除贫困户无法参与评比的内容比如五保贫困户不涉及子女养和供养学生的,就及时删除,让贫困户觉得合情合理。三是讲清活动要求,根据贫困户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赋分,促使贫困户通过多得分拿到更多奖励资金。四是身份转换,站在引导和帮助的角度,去教贫困户怎么参与,用什么方法能得满分,哪些地方需要努力才能拿到更多的分。比如,贫困户家里有条件搞养殖的,就帮助研究发展养殖项目贫困户家里卫生条件差的,就建议把卫生搞上去,才能拿到得分。

第四步设岗。通过入户,对缺乏就业渠道、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结合人居环境整治、防火、防汛等农村实际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保洁员、护林员、水管员、宣传员、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上岗劳动。同时严格管理,防止发生通过公益性岗位变相发钱等问题。

第五步评比。组织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根据贫困户在五比活动中的日常表现和最终效果,进行评比、赋分、核算资金评议出一奖名单、核算资金。及时将评比评议结果在村、组公示

第六步兑现。公示无异议后,为贫困人口兑现五比一奖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整合产业扶贫项目收益、村集经济收入、帮扶和捐赠资金等。另外,对贫困户参与五比表现不好的,尤其是对贫困户好吃懒做、等靠要、不赡养老人等群众意见较大的除了拿不到兑现资金外,还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公开栏等多种形式进行通报,同时推进依法惩治。

产业与投入并重,资保障足额到位

要推进五比一奖活动深入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此,凌源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扶贫产业发展,一手抓本级财政投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一是实施一业十园百基地扶贫工程。即围绕菜花畜果扶贫主导产业,建成十大扶贫产业园区和百个扶贫基地,实现市贫困人口产业带动全覆盖。截止2020年底,凌源市累计建设扶贫产业项目270个,预计年收益2748万元,全部作为五比一奖专项资金。2021年,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36个,产生收益用于带动全市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以“五比一奖”方式长期巩固脱贫成果。

是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出台《凌源市扶贫发展资金征缴使用管理办法》,把企事业捐赠、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资金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收益纳入扶贫发展资金来源。从全市乡镇财政收入增加部分拿出10%,作为专项资金,由乡、镇、街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设置卫生保洁员、卫生监督员等61242个公益岗,岗位人员每人每年增收2400-3600元。在增加务工收入的同时,为贫困人口参加五比一奖提供便利条件。

转变与认可并重,扶贫成效与文明风尚同步提升

2019年,扶贫扶志五比一奖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共有1.3万贫困户参与其中,4450贫困户发展了自主到户项目1129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结合环境卫生整治等开发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3383个,促进就业务工3586人,发放五比一奖资金1092万元。2020年,凌源市在总结上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五比一奖方案进行细化,进一步深化活动,全市1.42万户贫困户全部参与活动,有8736户贫困户发展了自主到户项目,结合环境整治等开发贫困人口村级五比一奖公益性岗位5421个,通过行业部门公益岗安置1297人、乡镇统筹公益岗安置1242人,预计全市发放五比一奖资金3000万元。活动成效显著,群众认可度较高。

三、经验启示

(一)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五奖一比活动通过建立奖励联结机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主动参与就业有力提高了贫困群众自主劳动收入。松岭子镇南洼村石杖子组村民李友一家四口人,是一般贫困户,因妻子患大病致贫,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仅靠李友一人种植玉米维持生活,年人均生活费2000元左右。自脱贫攻坚以来,尤其是五比一奖活动开展以来,他本人在村里的合作社养牛,又主动要求加入公益岗,大儿子也已毕业外出务工。通过五比一奖评比活动,2019年李友获得奖励资金2800余元,再加上他和孩子务工所得,李友一家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3万余元,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更加激发了他的致富欲望他拿出干劲利用在村合作社养牛学到的养殖技术,在自己家里也开始养牛,年人均纯收入可突破1.6万元。现在全家人的生活热情高涨,居住环境也变了样,生活更有了奔头。

(二)践行孝老爱亲,注重弘扬传统美德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宣传进事迹,让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然成风,这对构建和谐乡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凌源市通过弘扬孝老爱亲的优良品德,树立起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责任意识,营造出传承孝文化、引领新风尚的孝老爱亲浓厚社会氛围。松岭子镇南洼村石杖子组人李林,家里有夫妻二人,是低保户,因残致贫。过去的李林懒散、爱喝酒,又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将母亲送到其街里的弟弟家伺候。自五比一奖活动开展以来,激发了李林的内生动力。李林彻底改头换面,不仅主动把酒戒了,参与村保洁队伍还发展了养殖、种植业来创收更重要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将老母亲接回了家里进行赡养,用实际行动来为母亲尽孝端茶倒水,其乐融融其母高兴极了,见人就说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不用操心了,也孝顺了。现在他家饲养5头牛,种植玉米10余亩、年底人均纯收入可达1.2万元。

(三)摒弃不良陋习,弘扬新风正气,全面提升乡村文明

凌源市以遏制婚丧陋习和不良社会风气、推动农村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向好转变为主线,破除农村陈规陋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节俭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群众通过参与活动,提升了脱贫成效,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出现了一批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典型。刘会生,松岭子镇南洼村洼中组村民,原家庭两口人,和母亲一同居住,一般贫困户,因残致贫。2019年他母亲去世,老人生前得到他的悉心照料,离世后他积极响应白事简办的号召,支持配合村移风易俗工作,也为了遵从老人遗愿,一切从简,安安静静送老人出了殡。要是以前村里谁家有个红白事,半个村的人都得跟着忙活,大操大办讲排场尤其是办丧事,一场办下来少则万八千,多则两三万,费力又费钱刘会生用实际行动做了移风易俗的排头兵,弘扬了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

思考题:在脱贫摘帽以后,如何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增强群众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发展动力

延伸阅读:

1.《辽宁凌源:坚持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促发展》,人民论坛网,20171031日。

2.辽宁凌源:架起四“挂”马车,带起脱贫激情》,共产党员网,20206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