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聚焦群众需求,推行“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创新实践,打通了乡风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发挥群众志愿队伍作用,通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湄潭创新红白理事会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党员带头、树立问题意识、善用激励措施,多项并举共促乡村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乡风文明
一、背景情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遵义东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2个镇、3个街道、137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1.8万人。2021年以来,湄潭县以“红白理事会”全覆盖为抓手,实施“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婚庆车、送葬车不超十辆,随礼不超百元),将对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约束写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大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结合换届后村规民约修订,将红白理事会章程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共识,人情支出负担明显减轻。同时,湄潭县持续开设“滥办酒席曝光台”,农村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目前,重礼不失礼、礼轻情意浓、文明有新礼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湄潭县以“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的治理方式为切口,构建完善了“县部署+镇(街道)调度+村(居)落实+寨包户”治理体系。群众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办理红白事的人、财、物支出明显减少,乡风文明新格局日渐形成。
二、主要做法
湄潭县坚持党建引领、乡风铸魂,大力推进“红白理事会”全覆盖,聚焦群众需求,通过强化领导、设立规范、树立典范,推行“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创新实践,打通乡风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领导,理顺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制定《县级红白理事会建设方案(试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政府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湄潭县红白理事会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镇(街道)比照县级设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红白理事会建设统筹和调度。领导小组内设综合管控专班,由县文明办、县市监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公安局、县委网信办、县融媒体中心、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成。二是坚持群众主导地位。湄潭县共建成15个镇级、137个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由1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名秘书长和“6+N”(宣传员、采集员、劝导员、督促员、服务员、处置员+其他)名理事成员组成。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吸纳德高望重的寨老、退休党员干部、寨长等为会员,担任婚庆司仪、酒席总管、“过礼师”“送亲客人代表”等职务。红白理事会成员具体履行宣传员、采集员、劝导员、督促员、服务员、处置员等“六员”职责,负责红白事管理工作。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湄潭县充分结合群众需求,以村民小组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地理相邻、利益相关等因素,按照便于组织、管理、服务的原则,组织发动能人寨老,整合村“两委”、“寨管家”、婚庆司仪、丧葬祭祀、酒席总管等人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寨子)为基础,组建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志愿服务队1112个,构建“村‘两委’+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志愿服务队+农户”自治管理模式,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服务体系。
(二)设立规范,有章可循
一是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理事会成员深入村民代表、退休干部、寨老、困难户等群众家中广泛征求意见,梳理形成《红白理事会章程》草案,由村(社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推行。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彩礼、随礼、婚闹、婚葬车辆、烟花爆竹燃放、酒席办理、请哭丧”等突出问题,《红白理事会章程》提倡婚车、送葬车辆不超10辆,彩礼不超5万元,随礼不超100元,酒席不超10个菜,道场不超3天,禁止低俗婚闹和请哭丧。二是实行全流程管理。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健全符合实情的《宴席申报监管》《联动处置制度》等制度,实行“一事一户一档”制,按照“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公开”流程管理,保障红白事务有序推进。成立红白理事会工作领导小组,以属地派出所、安全监管、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按所属行业工作职责,配合村(社区)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现象进行劝导、制止,确保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工作顺利推行。三是完善村规民约。组织群众参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将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涉及公共事务的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弘扬科学精神和时代新风,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安宁,树立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引领基层文明新风。目前全县所有村居村规民约均已修订完善,基本形成良好的村民自治工作格局。同时,出台《湄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方案》《湄潭县红白理事会建设方案(试行)》《湄潭县“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完善机制。家住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居的村民王志海说道:“有了红白理事会,我们村的红白喜事就有人管了,志愿服务队亲自送来‘车不过十、礼不过百’酒席专用车标,还协助操办酒席,我这心里啊,别提有多高兴了!”
(三)树立典范,强化引领
一是议定村级红黑榜。对先进典型和陈规陋习现象张榜公布,并对“红”“黑”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对于不遵守规定的纳入村居级“黑名单”;对于作出表率的纳入“红名单”通报表扬。注重情和义、情和理的交融,强化文化感染和熏陶,找准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工作的“融入点”,让移风易俗不“俗”。二是推行举报曝光机制。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量丰富、信息集成、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持续推出滥办酒席举报热线+曝光台机制,有效遏制滥办酒席现象发生。截至目前,公开曝光19期、109条线索。同时,对接到的举报信息立即反馈各镇街核实,并及时组织综合行政执法分局、派出所等相关成员单位予以制止,处理情况在“微美湄潭”微信公众平台曝光,反馈给公众予以监督。通过开群众会、播放“小喇叭”、张贴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反复宣传。号召党员、干部、教师、企业经营者、个体工商户签订“六不六示范”承诺书,发挥带头作用。三是开展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形成“勤劳致富、争当先进”浓厚氛围。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村庄文化,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经验启示
湄潭以“车不过十、礼不过百”为切口探索出的乡风文明治理新方式,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湄潭特色的创新路子,形成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推进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党员带头
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带头人”作用,做好示范引领。只有准确把握全覆盖与抓重点的关系,通过抓“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才能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更上新台阶。湄潭县在红白理事会的创新实践中,明确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红白理事会理事长,通过围绕红白喜事申报、办理流程等方面,对干部和责任人采取“八责追究”制,不断压紧压实干部责任以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正是由于湄潭县抓住了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在各级党组织、党员的引领带动下,广大群众才得以积极参与,湄潭县乡风文明建设才得以有序开展。
(二)推进乡风文明,必须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人情往来负担沉重等问题,才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优化服务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过去湄潭县“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群众怨声载道。正是由于湄潭重视问题并直面问题,让理事成员在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维护民利的基础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重金随礼、婚葬车辆、铺张浪费等方面的问题,广泛征求党员、村民代表、乡贤寨老、村民小组长等意见,以问题导向创新拟定出具有湄潭特色的《红白理事章程》(草案),将政策落到实处,精准服务群众,才得以进一步规范该地的村民人情往来,推动乡村新风尚。
(三)推进乡风文明,必须善用激励措施
村规民约并非法律法规,只有在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方式下,移风易俗才能持续浸润乡土,文明乡风才能长久滋养民心。从创新设立红白理事会开始,湄潭县就以“车不过十、礼不过百”为切口,从解决群众最切身的小事入手,建立并完善了相关工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议定村级红黑榜,将不遵守规定的纳入村居级“黑名单”,将作出表率的纳入“红名单”通报表扬。同时推行相应举报曝光机制并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推动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相互监督。据此有效调动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湄潭县乡风文明建设有序开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思考题:请结合当地工作实际,论述在农村移风易俗改革中,如何建立完备并且有效的村规民约,以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延伸阅读:
1.《“三管三减”扎实推进“红白理事会”建设》,贵州文明网,2022年1月13日。
2.《贵州湄潭:“车不过十、礼不过百” 以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新气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