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行山下新时代的“修渠人”,立足林州“有山有水有精神”的资源优势,全力再造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红旗渠工程”。近年来,河南林州创新实施外出人才“回归工程”,壮大乡土人才队伍;持续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头雁示范效应;巩固强化乡土人才素质培育,推动人才优化升级。以乡土人才建设工作为抓手,聚焦选人才、育人才、用人才、留人才,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红旗渠畔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打造了“乡村振兴看林州”的河南样板。
关键词:人才振兴;乡土人才建设;“回归工程”
一、背景情况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太行深山区,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发地,是“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116万人,辖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42个行政村,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家、农民合作社1000余家、家庭农场99家。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河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次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林州的一项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以人才振兴为发力点,创新实施外出人才“回归工程”,持续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提升“乡土人才”,在红旗渠畔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打造了“乡村振兴看林州”的河南样板。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人才返乡,引回能人美太行
林州是黄河以北11省区市唯一的“中国建筑之乡”,是劳务输出大市。近年来,林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动人才振兴的总体要求,着力打好“政策牌”“亲情牌”“乡情牌”,通过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围绕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建筑企业家、项目经理、工队长等建筑精英根据自身实际回乡创业,投资兴办企业、生态旅游、坡地经济、农业合作社等,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林州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在外乡土人才数据库,“引凤还巢”助力乡村振兴。林州市以镇为单位,由各村党支部牵头,通过座谈交流、调查了解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掌握在外人才的基本情况,重点关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4类人群,对政治素养高、有专业技术特长和致富带富能力、愿意返乡支持家乡建设的,及时纳人乡士人才库。各级干部经常采取登门拜访、电话联系、微信联络、座谈联谊、邀请考察、宣传创业政策等方式,对离乡人才进行“点对点”动员,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掘投资机会,激发他们报效桑梓、建设家乡的热情。目前,林州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4732人聘请512名企业家担任“名誉村长”,返乡能人已建成工业企业扶贫基地11家,创办各类企业83 家,创建农业生态园33家,带动集体经济增收499万元。林州还定期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动员“四个一”行动,即“邮寄一封家书、召开一次恳谈会、建一个乡贤互动平台、推介一次家乡经济社会新变化”。如今,不只是在外闯荡、打拼成功的林州汉子纷纷返乡创业,一大批从太行山下跃出农门、进人高等学府的林州学子,也在“乡愁”牵绊、政策推动下积极投身家乡发展建设,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参与家乡发展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王银朝,在林州以做驴产业出名。2015年8月,在乡音乡情的感召下,王银朝返回林州老家建养殖场。3个月后占地7亩、总投资近100万元的标准化养殖场正式建成,他从东阿阿胶养驴基地引进第一批30头毛驴,成立了驴业养殖公司。2019年7月,王银朝参加了安阳市创业大赛,从我国的养驴历史到各式最新的活驴制品,王银朝的“养驴经”征服了评委和创客,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回乡创业的“养驴硕士”这也成为河南省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计划的一个例证。
(二)搭好干事平台,各尽其能富乡村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引能人返乡,更需要搭建广阔平台,使乡土人才充分施展身手,干事创业。林州市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积极打造“三有三带”型农村费组织带头人队伍。近年来,林州紧扣河南推进实施党支部“堡垒工程”、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的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后备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现实表现,先后选拔热爱农村工作的86名干部进入镇 (街道) 领导班子,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259名乡土人才充实进村“两委”班子,为他们搭建施展拳脚的平台,助力集体增收。活跃在林州乡村振兴一线的,还有一批懂理论、有经验、会技术的科技人才,他们同时也是河南省“中原百人计划”人才队伍的一部分,是河南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结出的硕果。在积极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乡村汇聚的同时,林州市还持续深入开展“送医疗卫生服务下乡”“送农技下乡”“送课下乡”和“畜牧系统百人联百场”等惠农助农活动,使乡村振兴各个产业环节都有了技术服务保障。
(三)实施素质提升,培训培育强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林州市在想方设法深挖人才、引进人才的同时,更是拓宽路径培育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林州市通过实施教育培训计划,整合培训资源,健全职业培训体系,依托大专院校、农业项目、产业园区、扶贫基地等,建立起一批田间课堂、实训基地,通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等方式,帮助乡土人才开拓眼界、增长技能。林州市把培养培育本土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农民,推动乡村人才优化升级。
三、经验启示
(一)吸引能人返乡,激活人才引擎
首先是加强平台建设承载返乡创业就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精心搭建乡土人才工作平台,助推乡土人才集聚效应,激活乡土人才发展的“新引擎”。一方面搭建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盘活在外乡土人才资源。借助平台积极引导乡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充分用好用活在外务工、在外求学的乡土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建立产业示范园区,助推产业集聚化发展,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市县开发专门区域提供给返乡创业项目,使返乡人员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场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让园区成为返乡人才实现创业梦想的重要载体回引本地在外优秀人才创办企业,吸引在外大学生、优秀农民工、优秀青年等返乡创业。
其次是利用乡情感召鼓励返乡创业就业。一方面,依托乡情感召。要在各地农民工外出务工相对集中的地方、本地大学生云集的学校,通过建立农民工党支部、设立各学校学子归巢联络部、召开恳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乡村特色发展优势、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让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知晓返乡创业就业政策,了解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留乡创业就业的意义所在,用乡情感召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能够积极投身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另一方面,利用典型引导。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官方网站或者公众号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返乡创业宣传报道,大力弘扬返乡就业创业明星先进事迹,增强返乡人员的成就感、荣誉感,积极遴选一批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典型,发挥示范效应,营造返乡创业就业光荣的浓厚氛围。
(二)培育干部人才,发挥头雁效应
首先是选优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要在“选”上下功夫,选拔出“思想正、能力强、业务精”的干部。选拔农村干部严把政治关,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当好群众政治上的“引路人”;将勇于实践锻炼、善于攻坚克难的“闯将”放在乡村振兴的前沿战场,成为乡村建设的尖刀连;在选用过程中把熟悉三农理论与实践的行家选出来、用起来,成为强村富民的引领者,使农村干部能够切实解决农民的急难愁盼的事情,当好群众的主心骨。
其次是健全教育培训交流机制。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必须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交流机制。加强对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对村干部进行集中理论培训,培训内容首要学懂弄通中央精神,系统学习三农理论等;另一方面对村干部进行实训,专门设置实训课,达到“训前思、训中学、训后悟”的实训目标,全面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水平。二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满足村干部实际工作需求。坚持“要学什么就教什么、讲什么”的培训模式,一方面通过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理论讲解和乡村政策解读,另一方面邀请技术能手和产业能人讲解农业生产过程或产业技术,为乡村干部答疑解惑,从而实现村干部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
(三)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
首先是提升农民素质素养。面向农民培育全面开设综合素质素养课程。培训内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农法律法规、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金融信贷保险,乡村规划建设、乡风文明、农耕文化等领域基础知识。支持农民提升学历层次,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在教育培训方面,推进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并举、引进培育与就地培养并重、提升素质能力与延伸服务协同,全面提高高素质农民的技能水平。
其次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大食物观,统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意愿需求,突出“土特产”,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培训,坚持选育用一体化的育人导向,分层分类实施培育。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确定培训类型及培训内容,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引导一批懂技术、爱农村、善经营的新农民。
思考题: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如何吸引人才返乡,激活人才引擎?
延伸阅读:
1.《河南林州:红旗渠畔激荡人才强音》,光明网,2023年9月20日。
2.《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 各行各业探索就业新路子》,人民网,202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