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 第一部分 乡村产业振兴案例 -> 正文

“三变”变出高原新农村 ——青海省大通县东至沟村“三变”模式助推集体经济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5

摘要:青海省大通县高山林立、土地贫瘠,贫困与发展问题突出。大通县坚持以推进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创新“三变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产业升级,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评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忙致富、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转变致富理念,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以村集体为载体提高脱贫户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开辟出红色引领、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高原新农村之路。

关键词:产业提升;三变模式;集体经济;乡村旅游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这里曾经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脑山村,村民靠天吃饭,外村姑娘不愿嫁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贫困成了这个山沟沟里最难解决的问题。全村116451人,贫困户35102人,党员29名,村里聚集了蒙古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近年来,东至沟村在窎沟片区旅游联盟中心党委的帮扶下,抢抓生态文明建设机遇,顺利搭上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的顺风车,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出“避暑仙境·徒步圣地”旅游品牌,全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建设,村里产业结构也从以往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务工,逐步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的多元化收益转变,初步形成集自然景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实现“生态旅游+扶贫”双丰收。2016年全村成功脱贫。2018年,贯穿于东至沟的“红色走廊”将发展思路彻底打通。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先后获得“西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海省文明村镇”“全国100家最美旅游乡村”等荣誉称号。“挂在山腰里的村子,住在白云中的人家”,曾有人这样描述青海高原村落,东至沟村也不例外。村党支部突出以党建为引领,凭借山峦叠嶂的地貌、绿意益然的景色,逐步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一举摘掉了“穷帽子”,成为“最美中国乡村”。原本是山沟沟中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尝到了村集体经济的“甜头”。

二、主要做法

(一)“变”产业结构,靠青山、造银山

201510月,李迎仁被选为东至沟村党支部书记。刚当选支部书记的他既兴奋又忐忑,脑子里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党支部建设好、怎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久,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带着脱贫任务来到村里,支部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在第一书记帮助下,村党支部从规范“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积极推动产业扶贫着手,经过5年的努力,全村党员的带富能力明显增强,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显著提高。班子强了,党员动起来了,可是怎么干?以前有人搞过养殖试过种植,最后都“熄火”了,这让村“两委”班子无法迈出第一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就是银山,支部书记李迎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时豁然开朗。村“两委”班子率先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将目光由原先的种养殖产业转到乡村旅游发展上来,利用主导产业到户资金55.62万元,立足东至沟村2687亩天然林优势,组建起乡村旅游新构架。乡村旅游项目启动后,全村贫困户年户均增收2.16万元,人均增收0.68万元;同时,结合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根据村产业发展方案,为每户村民发放30只土鸡、30斤饲料,年底每户增收3240元,乡村旅游经济的“甜头”让不少党员群众纷纷加入发展行列,发展“航班”就此开动。东至沟村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进药材、蕨麻、覆膜洋芋、蔬菜等特色种植业,种植业收入实现翻番,种植农户年户均实现4.2万元以上的收人。同时,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民致富途径。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农家院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一时间东至沟村农家院就达到15户,真正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益。在景区的带动下,外出务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家,修建房屋、打理院落,大红灯笼挂起来,各式各样的“农家乐”牌匾挂了起来,各类乡村美食纷纷亮相,搓鱼儿、煮洋芋、酿皮儿、甜酪儿、背口袋……各种美食让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变”乡风村容,焕新颜、树新风

在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提升的同时,东至沟村将村民居住环境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也提上了日程。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在东至沟村正式启动,村党支部加大干劲,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内容作为村里重头戏,号召全村党员群众参与进来,提升村庄整体面貌,不断完善建设管护机制,实现村屯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一时间,一幅依山傍水的画面很快显现在游客和村民眼前。物质生活发展上去了,东至沟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提高。2016-2019年,全村共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65户,评选“卫生流动红旗家庭”“最美家庭”共15户,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共24名,村里拿出一部分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对这部分人进行表彰,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时代新风的变化。几年来,在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村“两委”班子不新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广泛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打造出全县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村。同时筹建“励志爱心超市”;组织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村民活动;组建了12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不定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免费为游客讲解、指引、介绍景区相关情况在乡村旅游经济上展现出东至沟村“东道主”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村形成了积极向上忙致富、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变”致富理念,听党话、跟党走

东至沟村贫困户赵文科常年在家照顾残疾老母,生活困难,不愿意发展产业,支部书记李迎仁三番五次做工作、不厌其烦讲道理,帮助他开办农家乐。2017年,东至沟村的“小木屋”正式营业,家门口车辆终绎不绝,赵文科的农家院也红火了起来。2018年,赵文科流转了村里的80亩土地开始种植当归,还开办了合作社,17户农户也加入其中,规模越来越大。像赵文科这类主动脱贫并加入集体经济发展的村民还有很多,有的是拿到收益分红继续投股,有的是自己单干开起了农家院,贫困标签已经成为过去时。赵文科感慨地说:“这几年政策这么好,村里又这么关心我,再也不能‘等靠要’了,就想着靠自己的双手赶紧富起来,现在忙都忙不过来了。”村党支部将把扶贫与扶志扶智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悬挂标语、入户走访、发放动漫式政策“明白卡”、增录“小喇叭”等方式,让各项扶贫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在好政策引领的同时,村党支部将道德文化、法律常识、感恩教育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借助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东至沟村村民压心底的一句话,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也成为东至沟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东至沟村在江河源头青藏高原走出的发展之路更是努力实践“三农”政策、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东至沟村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全村各族群众共同享受生态红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三、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东至沟村得以振兴产业,最根本的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党性坚强、一心为民、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头人;最核心的是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积极发动贫困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当地村民形成了勇于创新、重视运用当地特色和乡土风俗促进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习惯。由环境整治到旅游发展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不断实现着发展的转型升级。

(二)必须用好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

结合时代大背景认识并用好资源禀赋,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东至沟这样不宜发展规模化种养业的小山村利用这种机遇,立足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及相关联的特色种养业,将以往的劣势转变成新时代新发展的优势,取得了成功。

(三)必须调动村民参与,做到齐心协力

结合偏远落后地区实际找到农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通常而言,农户缺乏链接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是西部偏远农村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而正确引导则是发挥这部分人的重要方式。东至沟村通过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以村集体为载体,带着农户进入市场,成功破解了农户弱的难题。

思考题:请结合当地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调动村民广泛参与产业振兴的积极性?

延伸阅读

1.《喜看东至沟村的变迁》,青海省人民政府网,202153日。

2.《大通东至沟村:高原美丽新农村》,央广网,2022615日。